试论“三个选择”下的教育发展方向论文_王昱舒

试论“三个选择”下的教育发展方向论文_王昱舒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从对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到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实践,从1847年共产主义的诞生到如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昂扬屹立于世界舞台上,社会主义这一路走来,从来都不是容易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一个国家发展的大计,它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遵循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推动学前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三个选择”;教育发展方向;观念转变;育人本位

一、“三个选择”及其历史来源

“三个选择”,即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这三个选择,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

回望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真正调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不仅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欧洲的政治舞台,还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最终只得以失败告终。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的诞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国内,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救亡图存,社会各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作出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探索。然而,各阶级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送来了中国,为当时迷茫的中国人提供了指引,它启示中国人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五四运动之后,在共产国际的援助和国内仁人志士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三个选择”下的教育观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应该存在特权阶级,不应该存在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与机制。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子系统,更应如此,社会主义的教育应当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而不应只是向少数有权有势的人开放的神秘领域。只有让教育落地才能生根,才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飘在空中的教育再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因此,我们应当尤其注意受教育是一项权力,而不是一种特权。这应当是“三个选择”下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条,决不能偏离轨道,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长。我国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从学前教育抓起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无疑首先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园可入,容易入园。而“入园难”的现象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入园难,入好园更难,其本质是学前教育资源不充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反映。在办好公立幼儿园的同时,也要鼓励、扶持社会各界力量兴办私立幼儿园,让学前教育资源充足起来。对于有园可入的孩子家长来说,进入好的幼儿园又成了一道难题,选择哪家幼儿园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大事。这是家长们对学校环境、教学设备、游戏活动场地、老师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量。加快推进优秀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各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当下愈演愈烈的“幼儿园小学化”却是对儿童发展的片面理解,不可能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想让自己的孩子掌握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好像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更优秀。而大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父母的这种心理需求,也早早地就开设了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在数学课上,老师们用专门的教学工具——小木棒,来指导儿童计算,而不注重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数感。同样,语言类的学科也并不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只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儿童失去天性,还会使教育一步步地脱离育人本位。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就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来一场思想的革命,学习的革命,工作的革命”,要通过改革来使学前教育从重智轻体、重智轻德的“学业准备”逐步转变为为“终身发展”奠基。

只有通过改革小学课程设置才能防止“幼小衔接”现象愈演愈烈。小学一年级设置的上课时长一节课45分钟,这是与该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相违背的。这一时期,孩子的有意注意发展尚不完全,无法做到长时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在45分钟里,对孩子们真正有用的也不过就是短短的几分钟,却偏要拉长时间做这种无用功。与其这样,为何不把上课时间调整为孩子们注意力可集中的时间,其余时间用来进行户外活动呢?这样既能让高效利用时间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入孩子的灵魂深处,又可以使刚刚处于游戏期的孩子们平稳地过渡到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年级阶段。

小学教学改革可以倒逼幼儿园进行改革,使幼儿园可以做好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小学教学的制度,可以把本该属于孩子们玩耍的快乐时光归还给他们。我们应当倡导的是高质量的“低幼衔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大自然的天使,他们可以十分和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么,不妨就把幼儿园建在河畔,建在树林里,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能更好地体会大自然馈赠的宁静与和谐之美,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理意识,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自制玩具或是搭建房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创造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受伤是户外游戏不可避免的。要想顺利、长久地开展户外活动,就必须拿下高悬在幼儿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幼儿安全。家长和学校应达成一种共识:亲身体验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才知道如何避免、处理危险。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是只有足够多的知识就可以的,还要有想象力、创造力、乐观精神、合作意识等,这些都是无法在室内课堂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应当把孩子当作独立、完整的个体,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尊重他们的自然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学前教育的育人本位,不能放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是对“三个选择”的深刻领会与准确把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中国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的,我们应不负时代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艳芳.户外玩耍是最好的自然教育[J].学前教育,2019(2).

论文作者:王昱舒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试论“三个选择”下的教育发展方向论文_王昱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