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验室检测;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049-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该病的典型病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具有传染性,以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EB病毒(EBV)是一种嗜淋巴性的DNA病毒,其侵入咽部上皮细胞后繁殖、复制并通过口腔的淋巴组织进入B细胞,随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累及全身淋巴系统而发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本文以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取得结果令人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的患儿均经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确诊,排除肝功能障碍患儿、恶性肿瘤患儿及免疫性疾病患儿,其中,男36例,女34例,发热63例,咽喉炎59例,淋巴肿大57例,肝脾大53例,患儿的年龄段为0.5-15岁,平均年龄(5.1±1.8)岁。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男33例,女37例,选取的儿童年龄阶段为1-15岁,平均年龄(2.3±1.6)岁。两组均知情同意,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机体生长发育指标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实验室检测。在两个组别办理入院手续后,均进行血液采集、血清采集、血浆采集等检查化验。对EB病毒抗体的阳性进行检测,取一定量的患儿的静脉血液,将血清进行分离,将试剂置于酶联免疫试剂盒(长沙安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并将实验室温恒定,严格按照吸附试验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二次采集的血清应存放于2摄氏度以上、8摄氏度以下的恒温环境,且存放不能大于2天。对白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查均严格按照相关的检测标准和操作标准,采用全自动化的细胞计数仪进行实验测定[6]。患儿的纤维蛋白原采用凝固法进行测定,测定选用型号为SYSMEX CA-550的希森美康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操作标准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测定仪器选用规格为BS-390的迈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于涂片异常淋巴细胞的测定采用瑞氏染色法进行,瑞氏试剂中之酸性伊红和碱性美篮混合经化学作用后,用油镜观察并计数500个白细胞中存在多少异常淋巴细胞,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得出的数据应当换算成淋巴细胞中的比值。
1.3检测评价标准
将两个组别的血清中含的EB病毒抗体VCA-IgM、CMV-IgM、VCA-IgA产生的吸光度值,与标准品吸光度数值进行对比,若产生的吸光度值高于标准品吸光度值,则认定为阳性。观察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和涂片异常淋巴细胞的数量,计算纤维蛋白原的诊断指数。
1.4统计研究
通过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在计算过程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x2表示检验,若P<0.05,表明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EB病毒抗体阳性检测结果
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实验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水平为(3.62±0.53)mg/L,与对照组的(4.02±0.37)mg/L相比,无明显差异t=5.17,P=0.5>0.05,无统计学意义。
2.3实验组患儿的纤维蛋白原试验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纤维蛋白原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值=(A/A+C)×100%=256/263×100%=97.34%;特异性值=(D/B+D)×100%=261/267×100%97.75%;阴性预测值=(D/C+D)×100%=261/268×100%=97.39%;阳性预测值=(A/A+B)=97.71%;诊断指数=(97.34+97.39)×100%=194.73。其敏感性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指数与正常水平相比均明显偏高,但是,特异性值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变化。具体数据详见表3。
讨论
3.1实验室检测
3.1.1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检测。引起人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大量升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原因有:患急性感染炎症、白血病以及白细胞破坏性疾病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体内白细胞大量升高的原因与 EB 病毒侵入人体各器官、使得免疫系统与之对抗有关。EB病原体细胞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心肌、肝脏、肺部及血管等部位,使得心肌细胞结构被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器官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引起肺水肿,以及炎症细胞剧烈反应,进而白细胞大量升高。另一方面,患者被EB 病毒感染后,机体因细胞入侵而快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分泌大量的促淋巴细胞生长素,会使得淋巴细胞数量大量上升,淋巴细胞在机体的比值升高。
3.1.2 EB病毒阳性抗体检测。VCA-IgM抗体是一种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细胞,其细胞周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8周,因此可作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项重要指标。VCA-IgA是一种脱氧核糖、核糖核酸病毒,EB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可引起增生性感染和非增生性感染。机体感染后,就会产生EBV壳抗原的对应抗体IgA。因此,在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时, VCA-IgM、VCA-IgA都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中 VCA-IgM是重要的检测指标。
3.1.3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人的机体感染各种急性炎症、组织受到损伤或创伤、感染心血管疾病,或者机体引发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或者白血病等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在人体中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3.1.4纤维蛋白原检测。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也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人的机体受伤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因此,也被称为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润华.EB病毒抗体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05):1075-1076.
[2]赖书台.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12):49-51.
[3]李凌雪,任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与误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10):69-70.
[4]孙建华,曹丽芳.眼睑浮肿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医儿科杂志,2015,7(05):49-51.
论文作者:张瑞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淋巴细胞论文; 细胞论文; 传染性论文; 抗体论文; 患儿论文; 白细胞论文; 病毒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