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体系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也得到了有特色的发展。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沿革
韩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在朴正熙执政时期(1962~1979)主要经历了轻工业出口导向与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两个阶段:轻工业出口导向阶段(1962~1971),这一阶段针对韩国当时工业基础落后,采取的战略是技术引进与奠定科学技术基础,1966年成立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1967年韩国政府通过了《科学技术促进法》,组建了科学技术部(MOST);1971年设立了科学院(KAIS),现名为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实为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科技大学,从而构筑了韩国科学技术的三角体系,即MOST作为政府最高科技管理部门协调科技发展,KIST和KAIS分别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人力开发。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阶段(1972~1979),由于出口导向的成功,这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为技术引进与技术基础建设,政府作出了集中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决定,并作出了钢铁、石化、造船、机械、采矿和电子六大战略产业,为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政府于1972年出台了《技术开发促进法》,推动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
在全斗焕执政时期(1980~1987),则是韩国产业开发体系形成阶段。为了提高韩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全斗焕政府实施的第一项科技措施就是召开技术促进大会,220名代表来自官、产、学、研机构。为落实大会精神,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技术开发的政策,包括税收激励、金融优惠、免服兵役、提供风险资本、采用技术信誉担保制度、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以及产业R&D联合,等等。全斗焕时期韩国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从1982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研究开发计划”(National R&D Programs),为了使国家研发计划更有效地利用政府有限的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韩国科技发展,所有大的项目都必须由产、学、研三方面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批示。这一时期政府政策的重点由技术引进转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了韩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卢太愚执政时期(1988~1992),则是高科技与基础科学并重的时期。1990年1月,卢太愚宣布了韩国科技政策的新方向,主要内容是:10年内将韩国科技实力提高到7个先进工业国水平;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和高科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际R&D合作;大力发展半导体、超级计算机、通信卫星、新材料和基因工程技术等等。1974年开始建设的大德科学城于1992年已初具刍形,这一时期,卢太愚组成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为总统提供咨询,通过该委员会,卢太愚采纳了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卢太愚执政期间,从着眼于中短期需求转向加强产业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长远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了韩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金泳三执政时期(1993~1997),科技政策的中心任务是构建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的平衡发展,推行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强化产业的竞争能力,韩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产业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技术人员培养;建立技术信息网络,扩散产业技术信息;扩充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设施;构建产、学、研合作体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和创业等等。其产业、技术政策开始强调建立以民间开发体系为主导、政府提供必要条件的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系统,1997年3月通过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可视为韩国全面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法律基础。
金大中总统执政后不久,便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1999年4月21日他在第32届韩国科学日纪念大会上说,政府将积极推进“科技立国”战略,大力挖掘科学技术潜力。政府的科技政策是:以民间为主推动科技发展,强化政府对民间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扩大对周期长、风险大的新科技的投资;完善经济部门和科技部门之间的协作体制,技术开发和推广要以实用性和经济潜力为先决条件;加强教育和科研的结合,增加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不同时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背景
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历届总统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还是比较重视的。那么韩国在不同时期落实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的情况如何呢?
20世纪6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提出“出口第一主义”的口号,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设备;优先发展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建立商品出口基地等等。这一时期,韩国的企业只要通过引进国外的部件和原材料、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就可以很容易地不断扩大出口,所以企业对开发自己的技术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韩国除了汉城国立大学等少数几所研究型大学外,企业几乎没有进行R&D活动。
20世纪70年代,韩国继续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提出建立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基础,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出口竞争力。1973年1月朴正熙接受新闻界新年专访时发表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宣言》,重化工业确定为战略产业,实施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配合这一战略实施,韩国的科技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引进资金转向引进技术,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政策,如减免税收、金融支持、各种补贴、允许使用外国资本、技术支持,建立工业开发区等等。并在此之前于1972年出台了“技术开发促进法”,1974年在大田市投资筹建大德科学城。20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韩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政府在继续发展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重工业体制向对外竞争力较强、创汇能力较高的汽车、造船和电子等工业转变,培育第一战略产业群:电子、半导体、情报通信、自动化机械、精细化工;第二战略产业群: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政策的重点是发展重化工业生产体系,致力于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向自主性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和竞争力的差距。大规模增加科研经费,R&D投入占GNP的比重由1980年的0.77%上升到1987年的1.87%,同时政府和民间的R&D投入比例也由50:50变为24.7:75.3,形成了以民间为主导的技术开发体系。
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传统产业进入低谷,逐渐丧失其竞争力。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各国都在研究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经济继续以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人均GNP首次突破10000美元。1996年12月,韩国加入了OECD,也加快了韩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然而,韩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第一,由于韩国工资水平上升太快,低工资不复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第二,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出口快速增长,韩国的很多产业丧失了比较优势,特别是纺织品、中低档服装、金属制品、塑料与皮革制品、工艺品与轻工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萎缩。
第三,发达国家的技术保护主义日趋严重。鉴于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对日本、欧洲和美国的产品构成了严重威胁,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技术转让实行了“保持距离”的政策,严格限制提供高技术、尖端技术、核心技术,并且提供技术所附加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第四,由于以上原因,1993年后韩国贸易赤字逐年增加,1996年达到152.77亿美元,截止到1997年底,累计外贸逆差达到1590多亿美元,所以1997年11月韩国发生金融危机,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为了从金融危机中重新崛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政府实施了旨在提高知识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升级战略。1997年3月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同年5月“科技创新5年计划(1997~2002年)”出台,提出到2001年把韩国的科技实力由1995年的世界第11位提高到世界前7位之内,其中基础研究的实力由1997年的世界第19位提高到世界前10位之内的目标,其具体要求是:
(1)研究开发预算在政府中所占的比例由1997年的2.9%提高到5%,基础研究预算在国家研究开发预算所占的比例由1997年的14.8%提高到20%。
(2)每万人口中的科技人员由1997年的28名提高到40名。
(3)“科技创新五年计划(1997~2002年)”的总投资预计为24万亿韩元(约有260亿美元),其中用于创新技术计划的为8万亿韩元,用于振兴基础研究的为6.6万亿韩元。
(4)确定重点发展能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包括提升生活质量的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资源保护技术、有望形成新产业的创新技术、大型尖端技术(如航天、海洋技术等)。
目前尚在进行的大型国家跨世纪科研计划尚有:“尖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开发计划(1995~2005年)”、“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1997~2005年)”、“创新研究振兴计划(1997~2006年)”、“原子能开发第二期计划(1997~2006年)”等等。
三、经验与启示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短短的30年里,韩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从1962年起,韩国经济几乎以年均递增9%的速度增长,人均GN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发生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的10548美元。其经济实力按GNP计算仅次于中国(而韩国人口约为我国的1/25,国土面积仅有我国的1/100,人口密度为我国的四倍,且资源十分匮乏!),在世界排在第11位,按制造业增加值则达到第七位。根据瑞士洛桑国家管理学院(IMD)公布的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参加评价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国际竞争力整体排名第31位(1996年第27位,1995年第24位)。1997年度韩国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的评价结果是:国内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11位,国际化程度第40位,政府作用第36位,金融环境第43位,基础设施第36位,企业管理第26位,国民素质第24位,科学技术第20位。这说明韩国已经摆脱了贫穷和落后,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从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角度看,有几点对我们是不无启发的。
第一,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早期引进技术是必须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发生金融危机不是执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直接后果。韩国的失误在于未能未雨绸缪,抓住时机,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使技术更新换代,发展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合理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第二,过分依赖发达国家扩散的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小企业R&D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原创力。韩国科技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产业升级难以实现,新经济增长点难以培植。因此,必须走“科技立国”之路,处理好技术引进与独立开发的关系,在引进、吸收、消化国外新技术的同时,在高起点上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加强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教育。韩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受到高素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严重制约,其国民素质与科技竞争能力都不是很占优势。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所在。
第四,大力培植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产业的微观载体。韩国从发展重化工业目标出发,全力培育大企业,使其迅速达到经济规模,并从各自的核心产业急剧向周边产业拓展,谋求规模扩张和多角化经营,负债率过高,又长期受到政府保护,企业缺乏竞争压力,难以驱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R&D投入有限,导致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大力支持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条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