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权[1]2002年在《论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架设计》文中提出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问题。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损或失效。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就成了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本文拟从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出发,探讨建立内部控制的原则、方法、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为要素重点论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架设计。辅以基本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具体案例,力图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架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
王新[2]2004年在《西安高科塑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科塑业从2001年立项开发至今,经过短短叁年的努力,在2003年实现了当期持平,走完了同类企业五六年的路程,初步渡过了企业从无到有的生存关,企业生产经营进入再次创业的新阶段。伴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快速提高,企业继续增长乏力的现象开始显现。表现在干部队伍上,工作疲沓冲劲不足,表现在销售业绩上,增长速度下降。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业务单元缺乏明确的目标,企业缺乏适应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对高科塑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旨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发现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如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创业一般规律、途径和方法。文章运用了战略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详尽分析,指出了公司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竞争分析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比照,发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后运用SWOT组合的方法筛选得出了公司战略方案,并结合战略需要进行了组织机构设计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同时提出了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与一般战略不同的特点。它更注重竞争分析,在战略选择上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同时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和组织的动态适应,也就是说发展战略较一般的战略更具有柔型;注意整个战略过程围绕发现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展开;将销售系统的组织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的成败,将成为企业能否获得发展资格的首要条件;需要设立专门的跨部门的专业委员会对战略的实施、控制定期进行评审,及时纠偏。
王满[3]2006年在《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加强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界的趋势和潮流,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日益受到了财务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前所未有的注意。但是,与相对成熟、繁荣的战略管理学科相比,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历史不长,成果也不多,而且,在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着作中,大部分作品只是从财务的某一个方面探讨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对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筹资、投资、分配、并购等财务管理领域,“重财务、轻战略”是当前财务界对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在将战略理念导入财务管理的尝试和创新中,战略思想是贯穿于财务管理的主线,财务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内容的战略性思考,更应该是以战略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和界定,从战略的本质挖掘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跳出固有财务管理思维模式,顺应战略管理的发展动态,搭建符合战略管理规律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由于竞争战略观已经得到战略管理界普通认可和接受,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因此,在财务战略管理体系的创建中,基于企业竞争力的视角对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必将是顺利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在本篇论文研究中,笔者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按照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展开分层次、递进的研究。在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处于何种地位?支撑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基本有哪些?为什么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参数?如何确定企业的竞争位置?如何实现竞争力综合评价与财务战略管理一体化?为什么要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开展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如何利用战略成本管理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务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策与选择中科学地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如何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如何建立与组织机构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如何进行财务战略前导性与组织结构满足滞后性的协调?如何建立有效的财务战略资源分配模式和完善的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如何利用控制杠杆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实行有效的控制?如何通过预算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如何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结果进行计量与评价?怎样评价企业的企业竞争力?如何利用价值管理体系(VBM)进行企业战略价值的计量与评价?如何利用平衡计分卡(SBC)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业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由于财务战略管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应用型研究,在本篇论文中,笔者根据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模型计量与模糊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成本管理作为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创造的链接点,对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控制和评价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分析,对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管理中的“财务”个性。基于以上的研究逻辑,本篇论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宝库和思想源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出其不完善之处,为进一步的科学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Allen David (1991)之前的有关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只是“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战略管理文献中,是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学科的角度提出的有关财务方面的需求与功能。Allen David (1991)是以会计学者身份,将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先驱,尽管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会计与财务在战略中功能的区别,以及如何实现由会计向财务战略管理的转变上,但他已经跳出会计与财务的圈子,强调了财务与市场的联系,财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等内容。在随后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中,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环境、财务管理职能、企业价值系统、价值创造的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方向,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第二章是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为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定位,明确它在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所处的位置,与企业战略和其他职能性战略的关系,探寻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对这些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不仅是财务战略管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且,通过这些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抓住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质和内涵,梳理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思路,为建设基于竞争力视角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提供内在的逻辑性联系。本文通过对战略、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管理的涵义及特征分析,指出由于财务战略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财务战略渗透在企业的全部战略之中,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能战略,而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石,是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综合性子战略。在支撑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特殊源泉;竞争优势理论开辟了战略研究的新视角,为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分析技巧和工具;战略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提供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围。第叁章是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竞争与战略总是相辅相成的。财务战略管理本身就是财务管理与竞争理念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总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展开的。任何企业都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财务资源,但是,如何支配和驾驭这些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将转换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如何将这些核心能力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真正关心和考虑的问题,它不仅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更需要科学的财务战略来创造、培育、维持、创新和发展。本文将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提升竞争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在对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中,首先,从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变革的过程出发,明确了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然后,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因素,进行了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对行业因素采用了波特的“五力”分析,对企业内部因素进行了BCG(波士顿矩阵)分析,从而为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科学定位,为制定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最后,通过SWOT(强势、弱势和机会、威胁)分析和VRIO(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组织结构)分析。实现了对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财务战略管理决策的一体化。第四章是战略成本与财务战略管理关系的研究。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向战略成本管理要效益,向战略成本管理要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商战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逐渐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财务战略管理中不回避的一个话题,战略成本管理不仅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链接点,也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着力点,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竞争力和财务战略管理内在关系的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对战略成本、企业竞争力、财务战略管理之间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参数;然后,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建立起成本与竞争优势与财务战略管理之间的联系,即战略成本动因是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成本驱动因素、价值链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持续改进竞争成本的有利武器、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融合的桥梁与纽带。这些先进战略分析工具的引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财务管理的手段,更增强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科学性。第五章是财务战略选择。企业财务战略选择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第一步,它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的行为与效率,对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决策与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从企业竞争能力的角度看,企业可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最有效的一种战略,当成本领先的企业其价格低于或等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当企业进行价格竞争,不能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时,实施差异化战略通过突出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的优越性,增强顾客的品牌忠诚性、降低对价格的敏感性。而实施目标集中战略是将企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避免由于规模和资源有限在其产品市场上展开全面竞争所面临的尴尬。从企业在竞争市场采取经营行为的角度看,企业可运用“战略钟”进行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即根据市场竞争情况,选择低附加值战略、低价战略、混合战略、高附加值战略集中差异化战略等,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看,在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努力吸引风险投资者;成长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如何维持当前的利润水平;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企业资金需求的角度看,企业可采用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无论采用何种战略,都要全面考虑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全局影响的关键要素,并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增长方式等,及时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以动态地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第六章是财务战略控制。选择的财务战略管理决策只有通过实施才能转化为财务战略管理的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财务战略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否则,一旦企业行动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所进行的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也就失去意义。本文在对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与控制的研究中,从财务战略实施的前期准备入手,对财务战略决策与实施效果的不同组合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建立与财务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前导性和组织结构滞后性的协调措施;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企业总是希望将各种资源都分配到最能支持企业财务战略获得成功的部门或经营单位。因此,建立有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对于保证财务战略的贯彻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财务战略实施中,可以利用控制杠杆的效应,建立以诊断杠杆为核心,以信念杠杆和边界杠杆为补充的财务战略管理交互控制体系。同时,发挥预算控制在财务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开展不同预算行为下的预算紧控制和预算松控制,基于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预算控制模式。第七章是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财务战略业绩的计量与评价是财务战略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下一个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开始,它通过信息反馈为财务战略管理决策提供着信息上的支持。通过对财务战略业绩的计量,将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从而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保证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业绩将直接表现为企业竞争力提高,本文通过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实现了从量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计量与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的32家样本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竞争力还需要对其整体战略业绩的实现加以计量,本文将现金流量模式作为构建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对战略价值计量指标选择标准的分析,提出以自由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价值的计量和评价方法,从而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上来,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创造价值、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为使管理者及企业各方利益关系人能够了解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是否能创造价值,需要一种综合性战略业绩计量和分析工具,为财务战略业绩的综合评价搭建—个平台。平衡计分卡最显着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它以战略为核心,将整体观念运用于企业业绩评价,将多样化、相互联系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企业的战略业绩。平衡计分卡以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具有战略性思想为基础,并将这些战略远景和目标转化具体的指标和行动,然后,从顾客角度、从内部过程角度、从学习和成长角度和财务角度四个层面传达在企业内部的各单位、各环节。平衡计分卡试图以战略引导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其他各种业绩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也正是平衡计分卡的真谛所在。第八章是财务战略管理展望。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战略思想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得到日益具体和高效的贯彻实施。展望财务战略管理的未来,笔者提出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创造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需要。为促进我国财务管理战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财务战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处理好财务战略个性与战略共性的关系;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的关系;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的关系;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战略的关系。财务战略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新领域,无论是财务战略管理理论还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都在探索中。从战略的角度专门对财务管理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本人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尚未有从竞争力的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论着。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努力从竞争力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建立起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研究框架的内容的构建中,难免出现缺点和错误,恳求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希望这项既有创造性,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工作能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得以深入和完善。
胡良才[4]2015年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叁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叁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叁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叁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叁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叁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叁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叁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叁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赵爽[5]2013年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竞争,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呈现了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趋势。内部控制是控制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现阶段,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各个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更加说明了内部控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有的内部控制构建体系是否适应企业的正常运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研究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完善的需要,更是企业正常运行和防止重大内部控制失败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本文是在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和企业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融合企业集体选择理论,运用规范分析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控制权资本形态划分的企业分类形式,构建了一套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本文沿着“国内外文献综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概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边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基本框架构成——控制权资本企业分类——单一形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多种形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这一脉络展开研究。首先,在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有关企业边界理论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概念进行了科学的重构,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范围和功能定位。其次,将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整合,提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本控制要素和具体控制要素构成。再次,按照控制权资本形态对企业进行分类研究,使之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分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企业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单一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多种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最终形成以物质资本为控制权资本的企业、以人力资本为控制权资本的企业和以社会资本为控制权资本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以及叁种资本形态的两者组合和全员参与多种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本文将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四者进行整合统一为企业风险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使之实现公司治理是基础灵魂,管理控制是具体操作,内部控制是穿插保证以及风险管理是整合框架。第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重构企业内部控制概念体系,并将其描述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由一个或多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或其代理人实施的,将企业结构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边界内,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控制主体的潜在风险事项,将风险控制在该控制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以下控制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最优化。”第叁,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内部控制边界拓展到利益相关者范围。在原有的内部控制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打破原有内部控制局限于经营管理层,而纵向延伸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将股东纳入到企业的控制边界内;站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企业本质,从而确认企业控制主体使其横向拓展到利益相关者范围。企业本质是企业契约选择者的集体选择达到的一种可接受的均衡状态。第四,在风险管理框架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要素。为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实现企业控制结构和企业控制要素的有机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具体控制要素两个部分。其中,基本控制要素包括:企业结构控制要素和企业文化控制要素,两个要素的构成体现了内部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具体控制要素是在各个基本控制要素的基础上具体细分功能实现。第五,根据控制权资本形态的企业分类形式构建单一形态和多种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按照控制权资本形态的企业分类实现了“人-控制权-对象”的有效对接。单一形态和多种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别按照“企业所有者——企业目标——基本控制要素——具体控制要素”的研究思路,最终实现每种企业类型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将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四者进行整合统一为企业风险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使之实现公司治理是基础灵魂,管理控制是具体操作,内部控制是穿插保证以及风险管理是整合框架,并使其四者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第二,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集体选择理论共同决定的企业边界理论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之中,使得内部控制不再局限在“股东治理”层面,而是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讨论企业目标、控制主体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第叁,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控制要素,作为内部控制的“软控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结构控制要素“硬控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第四,按照控制权资本形态的企业分类实现了“人-控制权-对象”的有效对接。实现了“企业所有者——企业目标——基本控制要素——具体控制要素”单一形态和多种形态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陈庭翰[6]2017年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郭嘉睿[7]2018年在《H集团矿业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对采矿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行业受产能过剩的影响,行业间并购时有发生,而我国矿业公司所有制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更要向集团公司转型或者多元化的模式发展。集团公司作为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其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而矿业公司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适应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内部财务控制越来越受到矿业公司的重视。纵观近年来采矿行业上市公司暴露出的财务问题,往往和内部财务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采矿行业会计准则,旨在加强矿业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建设的指导。本文将从选题背景入手,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内部财务控制相关理论为指导,选取正计划上市的H集团矿业公司进行案例研究,以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为理论补充,对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点展开研究,并结合系统控制理论,分析评价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财务制度设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审计等关键控制点,再根据评价结果中的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改善建议,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建设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由于非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标准尚未统一,加之采矿行业固有的特点,文章的研究内容侧重于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对案例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量化评价,分析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可能被并购的风险,文末提出对内部财务控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展望,以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内部财务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文章研究成果对公司上市前的内部财务控制建设及同行业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丰富内部财务控制理论研究。
王祎娇[8]2013年在《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公司”一词的发展并不悠久,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发展速度与规模却十分迅速,如今,经济迅猛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重要的成员之一。无论是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还是为我国经济带来繁荣,各大公司都各尽其职,为中国经济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公司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中国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质量的增长速度,其中一部分公司对于内部财务控制还不是十分的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财务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意义,不能很好的运用内部财务来控制公司的发展走向。一个公司是否成功,在管理办法上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是否在公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否为公司带来效益,能否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能否与公司相互适应都是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所以,一个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有效建立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本人在作此论文之前,查阅了大量的中外相关文献,对内部财务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式方法也做了深入研究。由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相关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在长春地区走访调查了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情况,了解其相关信息,以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案例,结合其实际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公司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分析了公司内部财务控制问题的成因,找出公司在运营上、在财务上、在控制上所存在的弊端。根据所学为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重新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更有利于公司运营和管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希望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能够在此系统的帮助下方便运营,带来更多的收益,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并且能够及时的规避行业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可以长远发展不被市场所淘汰。同时,本人也希望能够对与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规模以及运营方式相似的公司提供到帮助与建议,希望公司可以重新认识到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及时完善本公司的财务控制系统。
童丽丽[9]2008年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动力分析与约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国内外财务舞弊事件频繁发生,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推进,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试图针对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在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约束机制及其实现形式。在理论上,能够扩展和完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中,能够结合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动力问题,提出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框架和体系的构建方法,协助企业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本文的研究,采取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数据不像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数据,没有公开的资料可以查询,所以,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采取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在回顾了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国外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及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动力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给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约束机制的框架与体系。即在宏观层面建立一套互相协作与制约的多级外部控制框架,这一框架应该包括: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约束和准则规范;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界定;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体系的构建与自我完善。在微观层面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在统一的内容框架下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体系;在业务层面建立内部控制约束制度与措施;在事后控制层面进行内部控制约束机制评价,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设计博弈矩阵证明中小股东对企业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而大股东通过参与高层管理操纵内部控制的情况却非常普遍,首次提出必须强化大股东层面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与义务;针对企业中现有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普遍缺乏可操作性的情况,本文第一次提出在设计具体的内部控制约束制度时,要遵循唯一性原则和流程描述岗位化原则;利用模糊数学分析的方法,首次建立起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效果评价模型,较好的解决了以往该领域缺乏定量研究的问题。
杜函昱[10]2016年在《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风险防御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业通联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提出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其次,在从整体层面上对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等级为一般;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出天业通联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再次,对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完善,包括完善内部控制方案设计目标、原则及方案设计等,并分别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体系进行完善。最后,针对完善后的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天业通联公司从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评估机制、构建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重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五个方面保障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论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架设计[D]. 李兴权. 昆明理工大学. 2002
[2]. 西安高科塑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新. 西北大学. 2004
[3]. 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 王满.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4].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D]. 胡良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5].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 赵爽.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6]. 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
[7]. H集团矿业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研究[D]. 郭嘉睿. 西南民族大学. 2018
[8]. 长春市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研究[D]. 王祎娇. 吉林大学. 2013
[9].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动力分析与约束机制研究[D]. 童丽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10]. 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杜函昱. 燕山大学. 201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管理控制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战略控制论文; 财务战略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职能战略论文; 内部控制缺陷论文; 系统构架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财务职能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