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新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中德论文,新版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德国地理学会(The German Geographical Society)编写的《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Educational Standards in Geography for the Intermediate School Cetifcate)经过国家审核,为各州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目标,经修订,于2012年出版了第二版。这套地理课程标准由德国的地理教学与研究团队制定,对初级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标准提出了要求。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经过修订与完善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通过对比中德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两方面分析两国课程标准的异同,讨论其对地理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一、中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框架的比较 中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由四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其中,前言部分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了对初中地理课程提出的目标;课程内容部分根据模块、章节,从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方面,更具体地陈述了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地理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建议;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分别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课程标准的落实和使用。 德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历程进行简要介绍,这是中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不具有的。后面四个部分是德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了地理教育对教育的作用(Geography’s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此外,如同中国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地理学科的性质特征、培养理念以及地理思维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则类似于中国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是从六个维度对初中地理学习提出能力要求(Areas of competence of the subject geography),即地理学科知识(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空间定位能力(Spatial orientation)、资料收集与选择(Gathering information/methods)、合作与交流(Communication)、地理信息评价(Evaluation)、行动能力(Action)。第三章则对第二章中的六项能力提出具体的标准要求(Standards for the areas of competence in geography),相当于中国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第四章为应用示例(Sample assignments),其作用类似于中国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但较之更为详细且有针对性。德国课程标准在此部分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素材和课后习题。[1] 中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系框架可简单表示为下图。总体来说,两国的课程标准都包括了对课程性质、理念、培养目标、具体要求的说明,以及对实施方案的建议。其体系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德国课程标准的前言中介绍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历程,这是由于德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因为经费的原因,经历波折,最终由德国地理学会制定;二是在课程目标的表述方面,中国所采用的是三维目标体系,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表述,而德国课程标准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六大项技能;三是在对课程标准的补充说明和实施建议方面,中国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更具框架性,而德国课程标准的该部分更为具体。 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体系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所具备的功能基本相似,只是不同部分的表述形式、细致程度、侧重点有所不同。更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上。 二、中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定位 德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体现在第一章即地理教育的作用。它主要从实用性、综合性两方面强调了地理学科的性质,着重强调地理学科与其他自然、社会学科的相关性与联系性,强调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扮演的“桥梁作用”。它指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洞察、认知能力,实现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指对地理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人地系统的认识方法的培养。另外,课程标准在这部分还强调了由于地理课程的特征,对教学用具提出的要求,以及对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培养要求。 中国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的性质定为“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并将其特征概括为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强调对区域差异与联系、人地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运用到对社会问题、地理问题的分析中,以及野外观察等实践性内容中。课程标准将课程的基本理念归纳为三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 总体来看,两国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都强调了其学科综合性,重视培养学生对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强调了其应用性,表现在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一些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思考上。 但是,从表达形式上来看,采用条目概括式的中国课程标准比采用大段文字描述式的德国课程标准,更加清晰、全面地总结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性质以及课程的培养理念,更有助于地理教师及学习者的理解和内化。 (二)课程目标 如表1所示,德国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并对每项能力要求所包含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具体说明。 与之不同,中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总的来说,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三个方面虽在表述上是分开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在每一维度的目标下各自有四方面的子目标。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合作、掌握的过程,重点培养学习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对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道德情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关怀意识。 根据对比,德国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科知识、空间定位能力两项类似于中国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范畴,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合作与交流、地理信息评价三项类似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行为能力偏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总体来说,具体要求的内容相似,只是德国课程标准中的六项为平行目标,而中国课程标准中则将各项能力要求纳入三个维度。 尽管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范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对于某项目标的强调程度存在差异。德国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要求较高。德国的课程标准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既有一定的地理学科特色,同时又能广泛体现于各学科,这体现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初中教育阶段,每门学科除了体现学科特色之外,都应着力于教会学生学习,德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资料收集与选择、合作与交流两项课程目标的表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除了重视地理学科的特有目标之外,也应对通用的学习方法有一定培养。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德国课程标准的表述不够具体,没有强调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环境意识、区域问题等的培养。中国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表述突出了地理学的应用性,使得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帮助学生真正将地理学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具体课程内容标准 德国课程标准中具体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第三章,是对六项能力要求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如下页表2,是对地理学科知识这项能力的阐述。首先对地理学科知识能力内涵进行分解,然后对其包含的子项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行为动词如描述、解释、阐释、结合案例等表示不同的要求程度。其他五项能力的具体说明形式大体如此。 中国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描述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体现,该部分的编排形式为“课程标准+活动建议”,按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块,分章节,描述了对每一节教学内容应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为达到标准可采取的教学手段。如下页表3,地球与地图部分的“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国课程标准同样是采取条目式,条理较为清晰。此编排方式便于教师使用,也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编排形式上的不同,在具体的标准内容上也有较大差异。以“地图知识”为例,如27页表4所示。德国课程标准对地图知识部分的要求在数量和程度上均超过中国课程标准。德国课程标准将地图知识纳入“空间定位能力”中,并在其五项总体要求中的三项要求逐层说明对地图相关知识的要求。第一项以地图的绘制为基础达到地图基本的运用;第二项强调地图在生活中的空间定位方面的作用,突出对日常交通的作用;第三项上升为地图对空间感知形成的重要性。而中国课程标准中对地图相关知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地球与地图”中,侧重于根据地图对地物及其特征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强调在生活中对常用地图以及电子地图、遥感地图等的运用。 中国课程标准一方面侧重于地图本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尽管提及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地图的具体应用,但是不如德国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如德国课程标准在“生活中的定位能力”一项,偏重于对交通路线的设计。而中国课程标准则用“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强调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有关定向越野和最佳交通路线。明确具体的要求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但是概括性的表述也为具体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德国课程标准对空间感知和空间分析与表达能力提出要求,这是中国课程标准所未提及的,但是对其是否符合初中生认知心理水平还有待考证。此外,德国课程标准中提到的GIS软件教学、地图网格等,受初中地理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在中国还难以进行推广。 (四)德国课程标准中的应用示例与中国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 德国课程标准第四章是课程标准应用示例。为检测教学效果,该部分以三个等级划分了课程标准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级的差异体现于行为动词的表达,代表对课程目标完成程度的差异。“描述、操作、定位、列举、记录”是最低一层级的要求,“分析、概述、分类、解释、阐述、设计(作图)、规划、比较”是中层级的要求,“推理、评估、评价、建模、讨论、联系”则是最高层级的要求。 同时,为方便教学,应用示例对每项能力要求都提供了教学素材和练习题目,每道题目还有详细解析,包括题目答案、题目所对应的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完成等级。应用示例的设置更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彰显出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有利于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 课程标准应用示例部分也是德国地理课程标准与中国课程标准差别较大的部分。 中国地理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为课程标准实施提供了建议。教学建议部分强调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教师明确了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侧重点,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手段。评价建议部分从三维目标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为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途径,还提出了纸笔测验评价、档案袋评价、观察评价三种方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热情等纳入评价结果。对于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也提出了应该以评语和等级、评分相结合的形式,以鼓励、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为目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对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形式等提出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为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与素材提供了思路,促进了地理教学资源的发展与普及。 该部分内容为地理教育者、教材编写者提供了一些说明原则和方向的建议,以更好地落实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在德国课程标准中没有单独阐述,而是部分渗透在对课程标准内容的描述中。中国课程标准的建议部分能够从整体上对使用课程标准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方向和指导,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和实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三、结论与启示 中德两国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体系的主体构成差异不大,功能类似。只是在具体的章节编排、表达方式、表述的详细程度等方面有所区别。 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上。对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德国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其综合性和应用性,但其表达的条理性不强;中国课程标准的阐述方式更为清晰,更为全面地概括了地理学科的性质与理念。对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德国从平行的六大项能力出发进行阐述;而中国采取三维教学目标的形式进行阐述,但所包含的内容框架大致类似。其差异体现在德国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运用能力的侧重;而中国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等方面要求更为明确。在具体课程内容标准方面,由于两国对于课程标准阐述的框架不同,德国的课程标准更能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中国的课程标准分章节描述,便于在教学中应用,能体现对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和侧重点。此外,以“地图知识”为例进行的对比,可以看出德国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地理知识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而中国则对知识的掌握要求描述的更为细致。德国课程标准中应用示例部分,对课程标准的完成情况的等级划分,以及教学素材和练习题目的示例凸显了课程标准的实用性;中国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章节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分别给出了应注意的方向,强调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为课程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整体概括性较强,但并不具体。 通过对中德地理课程标准框架结构和内容的对比,可以为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强调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和探究方法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加入更多对地理技能应用、学习探究方法的要求,以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项课程理念。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示例”,将整体说明与具体阐释相结合,兼具整体性和针对性。在全面、整体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学习德国课程标准中的“应用示例”部分,选取部分重要章节作为示例,提供教学素材与练习题,并附以参考答案和讲解,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更直观、准确的说明,以便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把握和落实,也能更好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地理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过程与方法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