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功能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培育和践行》),以鲜明的观点和明确的任务,部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南。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课是这一优势在国民教育中的落实。发挥好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两者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思想政治课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它是国民教育实施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课以课堂为阵地,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对人的思想教化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党中央有很多的阐述,如“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需条件”、“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1]这些阐述既涉及思想政治工作对党的工作和对社会的意义,也涉及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其中,尤其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具有的意义,正是我们认知思想政治工作对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依据。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两大最基本的关系。古今中外,不管社会制度的形态差别,还是发展时代的历史差别,人际关系始终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仅统治阶级关注这个问题,而且社会所有的阶级和阶层都会因人际关系处置的张力影响自己的生活。人类发展历史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在文明构建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家的理论智慧,为解决善处人与人的关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衍生出一整套人际关系协调的原则和要求,由此形成的伦理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包括年老长幼、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等)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主义内核,决定着其践踏人性、压制个性的思想糟粕,但其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有效显示,则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人际关系不仅有着物质的利益关联,而且更有着精神的交往需求。为人处世如果以利益追逐为原则,精神贫乏就陷人际关系于扭曲的泥潭之中。

       经验表明,思想教化是任何社会维系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人们价值观的树立仰仗思想的教化成效。人类发展史上,以设置学校机构为主体的教育演变历程,从一开始就寓知识学习与道德养成于一体,“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2]由此而言,学校教育的功能不只是获取知识,还在道德养成上担负价值观培育的职责。

       传播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传播开始。所谓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在行为准则中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最基本的观念。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判断事物是与非的标准,树立应该赞赏什么和憎恶什么的界限,是道德规范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核心价值观反映人们处置社会生活的道德遵循,因此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内涵,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但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又有着很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制约,所以道德规范以什么样式表现出来就会有本质上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表现样式,是以社会主义固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为基础的,具有其自身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律在于精神塑造。人们总有一种误解,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种说教,有意无意形成抵触和排斥感。其实,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各自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而且它的体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融入思想教化也是普遍的规律,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如此。对于社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关键是从什么层面上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以及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或缺。党中央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关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精神世界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不像物质世界的问题那样实在,但却对人的行为举止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固定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融入其中。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受教而育伴随终生。家庭、社会也是人受教而育的场所,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固定机制,它的运作有确定的规范,它的功能可以实际的评估。因此,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学校教育成为每个人享受文明甚至标示文明程度的必由路径。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的素质养成,素质包括人的能力和涵养两个大的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些指示明确强调了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二、思想政治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担当

       《培育和践行》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任务。

       按照一般的理解,国民教育是指纳入国家教育计划里的教育系列,主管部门是国家教育部,完成国民教育的不同层级,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或学位,同时也是获得国外承认的保障。在中国,国民教育分成两大系列,一是基础教育系列。基础教育指人们在现代社会需要接收的基本教育,通常包括正规的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教育。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进行的先期学习,接受基础教育是一个人获得具备现代公民素质的必要方式。二是高等教育系列,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电大、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高深文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社会组织机构,也是人进入完全社会生活的最后一个准备场所,对实现社会价值、形成行为模式和确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基础教育环节的中小学教育,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相关德育课程的设置。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等规定,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据。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德育原则、途径和实施办法等,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的初始和中间环节,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奠基意义。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会议,讨论基础教育问题,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个精神与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工作完全相吻合。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中小学德育教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4]显然,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定位在未成年人基本品行的道德规范上,其中,国家情感和公民意识是重点。

       高等教育系列的各类学校或机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开设政治理论课程始于195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实践中,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得到延续,虽然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名称几经变化,但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2005年2月7日,为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意见。该意见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超越了基本品行的道德规范要求,更具有思想修炼的特点。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5]价值观、民族精神、公民道德融为一体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定位在大学生思想修炼的基本要求上,其中,人生情操和社会价值是重点。

       由上而言,国民教育全过程都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国民教育的层级和系列不同,体现的只是生理年龄和教育载体的区别,从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来说,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承前启后、循序渐进、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特点。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

       三、在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培育和践行》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必须遵循这个要求。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必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6]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7]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基本内容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奋斗目标的凝练、国民精神的铸造和行为标准的规范,是具有内在关联的体系建构。无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都不能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和支配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建构的庞大工程,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通过某项工作能够实现的。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路径是从核心价值观入手,帮助和促进受教育者确立社会意识形态主体和灵魂的认同。这里,需要弄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和“观念”的区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8]对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说,一间小小的教室和几本薄薄的课本很难承担起核心价值的体系性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有关机构一直努力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身,而在它的实现方式不对路。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主体和灵魂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它的目的不是让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使受教育者明了怎样才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通过一些简明扼要和有概括力的词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实现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国民教育全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第一,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的关系。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几个阶段,受教育者年龄结构、生理特点、学习环境、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很简单,小学生就可以从词语上接受和熟记,但能说出这些词语不等于实现了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也不能就讲授这24个字,这些词语虽然凝练和集中,但却抽象和宏观,懂得这些词语的涵义也并不意味着实现了教育功能。这些词语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价值观层面,涉及目标、取向、准则三个价值观定位。着眼教育功能,应该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润物细无声,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第二,政治理论知识接受与道德品性养成的关系。思想的教育功能依赖教学的科学性,对人的教化没有知识支撑不免成为空洞的说教。思想政治课无论是基础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还是高等教育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政治性很强的教育。但政治不是社会的虚构,意识形态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任何社会都有政治,也去不掉意识形态,关键是如何使政治和意识形态建构在具有真理性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纯知识性的教育,但政治又同样是具有知识性的理论学科,它的特点是以政治知识的接受影响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将政治理论知识接受与道德品性养成紧密相结合,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实现寓于良好道德品性的养成。

       第三,理论常识把握与实践行为考量的关系。人们一直在讨论素质教育的问题,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已经有普遍的认识。近些年来,虽然素质教育有所加强,但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并不是人们思想上不重视,而是教育考评的体制机制尚未转型。就思想政治课而言,重知识性的考评体制机制仍然在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试卷上的分数不仅作为评断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而且还成为评断教师业绩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素质VS分数,结果还是重分数轻素质。学校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不是以纯知识学习作为功能定位的,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才是目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更是如此,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政治理论常识的习得水平以及把握程度绝对不是以分数可以尺量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也不是纸面上的考试可以评价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立足实践行为的考量。在重视政治理论常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培育引导践行,在践行中培育。《培育和践行》中强调:“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落实这个要求,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创新理念,改变教育考评的体制机制,以实践行为考量为主,结合实践行为评断受教育者的理论常识把握能力,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师教书育人业绩的考评标准。

       世界的开放性和社会的多元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面临的大环境。思想活跃、选择多样、讯息庞杂、媒介新颖、知识丰富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这样的大环境和新情况构成诸多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去认真思考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定位,切实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使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贡献出教育的支撑作用。

标签:;  ;  ;  ;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