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_唯理论论文

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_唯理论论文

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陷阱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6-0038-08

整个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当代的发展,其间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其中,特别令人关注的是:有关先验与经验之争,因为先验与经验之争其思路及其解决途径直接关乎合理性与合法性之争、理性与非理性之争。

康德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颠倒了对象决定认识,认识反映对象,这种传统的认识模式,强调并突出了主体设定、规范对象的绝对主体性地位,将认识解读为先验(范畴)统摄经验(材料),但却将认识严格地限制在经验的现象界。尽管康德竭力调和先验与经验之争,并竭力消解前人将认识对象实体化、对象化的倾向,但最终却加深了先验与经验之间的沟壑,并导致了超验的本体界与经验的现象界的对执,实际上,将超验的本体界宣布为不可知。在康德那里,合乎先验的东西就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未必合法,因为在先验与经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合理性与合法性是相互割裂的。同样是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在康德生前就酝酿了对康德哲学的变革(康德死于1804年,黑格尔在1806年完成《精神现象学》书稿)。黑格尔试图由经验(前逻辑学即现象学)超入先验(逻辑学),再返还到经验(应用逻辑学即法哲学、历史哲学)之中,并将康德一次性设定的先验原则变革为范畴、概念的自我否定、自我设定的矛盾运动。黑格尔对于经验的解构更是独树一帜,他将经验解读不只是为自己而且也为对方不断产生对象的辩证运动①。黑格尔建立了先验与经验的和解与统一,消解了两者之间的沟壑,并通过对“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种原则的贯彻,将合理性与合法性统一在一起。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合理性来源的先验的东西,不再是高高在上而脱离经验的现实,而是通过经验的运动来表达自己,并在经验中实现自己,与经验王国中的合法性相互结合在一起。

但是,黑格尔对康德所实行的变革和改造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却受到后人的质疑。因为,黑格尔又恢复了逻辑的本体论地位,而将理性与逻辑实体化,并超出认识论范围,将其宣布为一切的一切之根据和本质,从逻辑这种先验的东西里推演出经验世界中的一切,黑格尔将康德的规范性的逻辑篡改为构造性的逻辑,僭越了理性的界限,俨然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显然,黑格尔所实现的先验与经验的和解,最终还是以先验凌驾于经验之上为前提的。而黑格尔所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也实际上就是,凡是符合逻辑必然性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也就是合法的。而当黑格尔进一步论证合法的也就是合理的时候,他已陷入了循环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无限事物(如上帝)区别于有限事物就在于它超出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对立。黑格尔的论证无法逃脱安瑟尔谟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之魔掌。

德国古典哲学之后,不只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改造受到质疑,而且,就连包括康德、黑格尔在内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都受到批判。如前所述,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理性主义哲学那里,世界之所以是理性的,表现出逻辑性,是因为世界事先已被人为地理性化、逻辑化了。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所谓的先验原则,逻辑必然性等等发难,而视之为人类思想的虚构。尼采不只是批判先验原则脱离经验之无效、荒谬,更是揭露先验逻辑的盛行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误入歧途,导致了人类优秀本能的衰退和文化的腐败。尼采要告诉后人,惟有有助于人的优秀本能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才是合法的。从而宣布了整个传统的理性主义所倡导的先验性的东西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并非彻底,他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于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先验逻辑这种绝对本质和基础后,又确立起新的绝对的本质和基础,只是尼采用非理性、非逻辑的权力意志、超人加以替代而已,他仍然要为一切的一切寻找一个超出一切经验之上的“先验”的、无条件的支点和根据,尼采对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追求与论证与前人的思路也并无二致。海德格尔彻底摒弃了前人竭力为经验寻求先验根据,为先验填充经验材料的做法,而强调人的存在乃是一种“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②存在者的存在的根据,就在其自身的存在,哲学就是要追问使存在在起来的存在。

但是,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也并非彻底,在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海德格尔依然是形而上学哲学家,因为海德格尔并未真正彻底地超出先验与经验之争,还是有追求先验的根据与基础之倾向,要真正解决先验与经验之争,就必须完全放弃先验的幻觉,彻底解构本质、基础、中心等概念,怎样都行,没有普遍适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上帝死了!人也死了!哈贝马斯坚持现代性而对抗后现代主义,他对后现代主义一些代表人物德里达、利奥塔、布尔迪厄、福柯等人要彻底解构基础、本质、中心的做法,进行了批判与抵制,哈贝马斯要从先验走向经验,从先验哲学、意识哲学里走出来,走向社会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他要用交往合理性取代传统的合理性,并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显然,整个西方哲学有关先验与经验之争,不仅构成了其哲学发展转型的主线索,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折射出以黑格尔为轴线,前黑格尔与后黑格尔哲学家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的努力与苦恼。

一、黑格尔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批判

黑格尔为了更明确地将自己的逻辑学区别于前人的逻辑学。表达出他的逻辑科学的思辨性,对唯理主义哲学与经验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这两种哲学在先验与经验及其两者相互关系上的失足与缺陷。

黑格尔认为,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固执于人类认识形式的先天性,为了获得所谓认识的逻辑必然性,而忽视了感性经验材料,从而导致了在认识论方面的空虚和抽象的特征,并具有很浓厚的独断论的倾向。黑格尔指出:“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以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凡是思维所想的,本身就是被认识了的东西”③。唯理论以为只要凭借从纯粹先验的逻辑出发,就可以毫无疑问地把握现实事物,从先验的原则可以直接推演出经验的东西,而不问这种一次性的先验的东西其合法性何在,它作为经验的东西的根据,其合法性或根据何在,也不问先验的东西何以能够与经验的材料相结合,而只是坚守着“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这种抽象、空洞的信条。因此,唯理论于坚持先验的东西的绝对的优越性的同时,就造成了哲学认识的重大欠缺,也即缺乏具体的内容,缺乏坚实的据点。正是唯理论在认识论的这两方面的欠缺,“有助于引导哲学思想趋向于经验主义”。与唯理论不同的是,经验论不是从先验的东西,不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而是“从外在和内心的当下的经验中去把握真理”④。经验哲学内部有关经验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但是却都强调人类的认识与行为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并都把经验看作是当下经历的某种独立于经验者的被给予性的东西。黑格尔指出:“经验主义中有一重大原则,即凡是真的,必定在现实世界中为感官所能感知”⑤。经验论较之唯理论更为注重现实,切合实际。正因如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唯理论坚持从先验的东西出发所带来的缺乏具体内容和缺少坚实据点的局限。但是,经验论却由此陷入了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即不能满足人类精神追求无限性或无限对象的要求和追求普遍必然性的要求。因为,经验主义原则的彻底贯彻,势必要将其内容仅限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仅限于有限事物,而否认一切超感官的事物,并否认人类有认识它们的可能性,而“只承认思维有形成抽象概念和形式的普遍性或同一性的能力”。⑥这也正是彻底的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的秘密所在。

经验论既然否认了人类有认识无限事物的能力,而将自己局限于感性经验的现象范围,也就失却了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基础,尽管经验论大都强调或承认所谓经验有两个成分,即无限杂多的材料与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规定性的形式。但是,“把知觉当作真理的基础,普遍性与必然性便会成为不合法的”⑦。经验并不提供必然性的联系,因为,在经验中固然呈现出很多甚或数不胜数的相同的知觉,但是普遍必然性与一大堆事实的归纳枚举却完全是两回事。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休谟则干脆宣称,经验中并不包含普遍性和必然性。其实,在黑格尔看来,经验论最致命的缺陷还在于它的所谓的普遍性或必然性的形式,不仅其本身是空洞的,不确定的,“而且是与特殊的东西没有内在联系。两者间彼此的关系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同样,特殊的东西之间彼此相互的关系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⑧。经验论的这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割裂与对立,内容的杂乱无章而缺乏内在联系,用经验材料填充逻辑形式的做法,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批评。

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做法不只是经验论的致命缺乏,也同样是唯理论的致命弱点,康德哲学也未能真正摆脱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知识观。因此,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在就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不同态度的批判中,将康德的批判哲学与经验论放在一起作为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态度加以批评。黑格尔认为康德同经验论一样,不仅将人类认识局限于感性的经验范围,而否认了人类认识无限性事物的可能性。而且,实际上也将所谓人类的科学知识图解为先验+经验的公式,既没有真正解决人类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难题(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对人类科学知识可能性的论证,反倒宣判了科学知识的不可能性),同样,康德也没有走出经验论的形式主义的知识论。

那么,要弥补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缺陷,走出传统哲学的阴影,出路何在呢?黑格尔说:“凡是志在弥补这种缺陷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就是思辨的思维,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⑨。当然,黑格尔认为他自己就是这种真正的哲学思维的代表。黑格尔不仅改造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观念,而且也革新了传统哲学的先验观念,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逻辑学。其间,人类本性、事物的本性通过逻辑、概念的矛盾运动得以展示和实现。

二、黑格尔的改造:创立经验运动与先验逻辑的辩证法

黑格尔对传统的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和改造,无论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就其对后人的影响来看都是巨大的,尽管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但却无法抹杀黑格尔于其中所揭示出的辩证法的伟力。无论是有关意识本性的经验运动,还是有关逻辑本性的概念运动,黑格尔都于其中尽显了人类精神的本性。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⑩。黑格尔正是通过经验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之伟力,彻底冲破了经验论的不可知论、怀疑性,冲破了唯理论的形式主义、独断论,在其绝对唯心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认识与对象、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1.经验(运动)与先验(逻辑)的辩证法

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它们都是从假设有一个现存的对象为其认识的出发点,并由此人为地设定了认识与对象的对立,或者说将对象看成是独立于认识之外的东西。但是,这种设定却决定了它们必须承担由此视野而引发的种种难题。与此不同,黑格尔摒弃了这种一次性的先验设定或经验的追加,而强调意识自己给自身提供对象,“并把意识这种既为认识又为其对方不断提供对象的辩证运动称之为经验”(11)。黑格尔对于“经验”这种崭新的解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对于解决经验与先验之间的矛盾及其由此产生的难题,有以下几方面意义和启示。

第一,避免了先验与经验究竟孰先孰后,谁为真正的起点的循环追问。在经验的辩证的自我运动中,意识不仅为认识提供对象,也为认识的对方即认识的对象提供对象,也即是说,无论是认识还是对象都产生于意识的自我设定、自我否定的运动之中,没有孤立、静止的认识或对象,这两者只能存在于意识的自我显现、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既不存在经验论所谓的先于感知的对象,也不存在唯理论所谓的先于经验活动而抽象存在的先验前提,无论是作为经验的自我还是作为先验的自我,都只能生成并存在于意识的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对象的辩证的经验运动之中。实体即主体,并不是说主体与实体的简单同一,抽象的统一,而是强调实体只能存在于主体的生成活动之中,主体也只能体现在主体不断设定实体的活动之中。

第二,经验论所追求并缺少的终极性的认识之根据,也即先验论所强调的经验成立的前提——先验的东西,其实无须向外寻求,就在经验运动的自身。但并非像唯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于意识内部的所谓天赋观念。这样,一方面,既没有必要给人类的认识活动人为地划界,而将其限制在所谓的感性现象之内,因为人类认识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意识的自我认识,就是意识自我设定自身的确定性复又在真理性中加以扬弃的过程。意识的这种自我运动,经过了感性确定性、自我意识确定性、理性确定性,最终达至绝对知识,原来“现象就是本质”,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并设有绝对的界限,所谓的先验本质正是通过经验的现象的矛盾运动得以展现。而一旦达到绝对知识,人类的认识便由现象学中的经验运动上升为逻辑学中的概念运动,但是,在经验运动与概念运动中无论就其运动的本性还是就是运动的目标,都是共同的,即人类精神本性的自我展示和实现。人类的认识是没有界限的,也不存在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僵硬划分,有的就是人类精神本性通过经验的矛盾运动,经过概念的推演活动,乃至通过应用逻辑学中社会历史现实运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得以不断展现。另一方面,在经验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意识自己就是自身的概念,意识自己考察自己,意识自己为自身提供考察的尺度。正因为意识的这种本性,实际上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活动真正说来,首先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外化复又自我回归的矛盾运动,它自己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也正是在这种自我实现运动中,意识自己考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为自己提供不断地检验自身的活动的尺度。

因此,对于意识经验的辩证运动来说,普遍性、必然性既非一种外在于经验之外的东西而要强加在经验之上,又非固定僵死的东西,而成为人类认识竭力追求,必须与之相符合的目标与标准。普遍性、必然性就是经验自身运动的步伐,意识的辩证运动就像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赫拉克利特语)。意识经验的运动正是在确定性与真理性的对立统一过程中,演绎出自身的各种意识形态,走过一个个真理驿站,最后进入纯粹逻辑的概念运动。

2.黑格尔解决先验与经验之争的贡献与局限

与前人相比,黑格尔超出了他们在先验与经验关系上的种种局限。在黑格尔看来,论证科学认识的可能性,为人类认识寻找普遍必然性的可靠根据、绝对确定性,从感性经验中寻找获得普遍共相、一般原理和规律,其实,并非像康德等人所理解的那样,属于下水游泳前的准备,而就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之中。或者说,无论是对于知识与经验何以成立的先验的前提的追求和论证,还是从经验中归纳、寻找出普遍共相一般原理,都是人类意识的自我认识、自我矛盾运动的展开,这两者也并非是截然相反的活动或相互外在的活动,而属于同一条道路,可谓“上升的道路也即下降的道路”(赫拉克利特语)。黑格尔将唯理论的先天冲动与经验论的后天努力,都纳入到他的经验的辩证运动之中,并最终使其脱离经验的世界,超升到纯粹逻辑的王国。可以说,黑格尔打通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及康德先验哲学在先验与经验、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对象之间的屏障,恢复了人类认识的自由与权利,消解了不可知论、二元论、怀疑论、独断论。

但是,黑格尔在克服前人的种种缺陷之后,他自己却又陷入新的局限。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一问题。首先,黑格尔还是继承了唯理论及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衣钵,实际上将逻辑、理性看成是一切的一切之根据和本质,只是他给前人的僵硬的逻辑形式中注入了活力而使其富有生动的内容得以自我运动。黑格尔还是用逻辑清洗生命,用先验的东西吞食了经验的东西。黑格尔是在逻辑本体的基础上解决上述诸种矛盾与难题的,因此他的解决是否合法还是值得怀疑的。也正因如此,黑格尔成了西方哲学史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大代表,在黑格尔那里,是没有办法说清楚他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为,黑格尔的逻辑是无人身的。其次,从现当代哲学的发展来说,在某种角度上看,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实际上继康德超越了旧形而上学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这种做法之后,黑格尔重新又确定了一个无人身的实体化的绝对理念。其实,无论是在所谓“实体即是主体”的经验的辩证运动之中,还是在所谓的“有即是无”的逻辑概念的运动中,黑格尔都是把意识本身、理性本身,当作了纯粹存在或绝对原则,并由此推演出一切的一切,由此建立起整个世界。既然,可以从逻辑推演出一切,那么意识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认识与对象理所当然地是同一的。正是有鉴于此,新康德主义代表朗格严厉地批评了黑格尔对康德的倒退,认为正因为黑格尔对于绝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主客统一、思有统一的荒唐无稽的臆造。第三,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黑格尔无论是对经验论还是对唯理论的批判,或者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批判,就在黑格尔揭露他们在寻求人类认识基础、第一原理和绝对确定性这种做法之失误时,黑格尔自己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如果说黑格尔的前人还是从人的实际经验出发,从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出发的话,那么黑格尔则纯粹地从某种(不无虚构的)绝对的原则出发,而将他自己个人的“天才”之作,当作了一切的一切之最终的根据,他的绝对理念成了一切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总的根据和来源。这也就难怪,黑格尔被他的一些批评者(如叔本华)冠之以骗子、说谎者等骂名。

三、解构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

1.先验与经验之争的诊断

西方哲学从其产生初期就孕育了先验与经验之争,在苏格拉底的归纳与定义方法中就种下了先验与经验之争的根芽。正像尼采所言,逻辑理性使人类文明误入歧途。只要逻辑介入,便会有先验与经验的对执。对于人类认识与行为稍加深究,便可发现其中的先验的因素与经验的因素,这两者是并存的,或者进一步说,先验与经验都不失为描述和表达人类行为的某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而具体谈到人类认识及知识的构成则更是可以将其纳入先验与经验的架构之内。

继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后,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兴起了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之争。但是,与唯理论与经验论那种要么先验要么经验的做法不同,在现当代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对执中,两者都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那种重思辨轻实际的做法,尤其是摒弃了唯理论脱离经验的做法,而都很重视经验。然而,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却对经验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主要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用主义、日常语言学派)、批判理性主义和语言哲学,一方面,继承了经验论的传统而坚持从经验出发,在经验现象范围内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科学知识,其经验主要指人的科学认识活动及过程,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思潮中的诸流派大都将哲学理解为“科学的逻辑”(12)。在一定意义上又继承了唯理论对逻辑本体的追求,当然,科学主义诸流派不再简单地把逻辑实体化。与科学主义思潮不同,人本主义将经验理解为对生命的过程、运动及其意义的体验、把握和理解。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既不同于传统的经验论将经验局限于认识活动,也反对唯理论及整个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脱离现实经验、超出经验范围,追求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亦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将经验定位于追求逻辑意义的界面。人本主义思潮的诸流派大都强调,要在经验中把握人生的本质与意义,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尽显人类精神的本性和命运,而要以对生命的体验来抗拒科学逻辑对生命的肢解和压制。生命不需要(逻辑)根据,对生命不能做逻辑、理性的图解,生命就是生命自身的根据,活着、不断地体验就是意义所在。

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不仅对传统哲学的先验与经验之争有所超越,而且在对先验与经验及其相互关系诸方面的理解与把握也发生了重大变更与进步,尤其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那里,在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那里,先验与经验之争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语境。

2.先验与经验之争的实质及其变更

近代哲学中,先验与经验之争的焦点就在于如何获取科学知识的最终确定性,也即究竟是思想(理性)还是经验(感觉)能够成为知识的可靠的来源及检验标准。然而争论的双方却大都确信有这样一个绝对的、固定的确定性的存在,即作为一切的一切之根据的存在,甚至就连怀疑论哲学也并不否认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它所怀疑的只是人是否有能力获取它。在它们看来,只要能够论证并获取这一绝对确定性也就解决了科学知识(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出发便可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正是在这种视界中,唯理论与经验论关于先验与经济之争,其实质内容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在科学知识、人类认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所谓绝对标准的寻求。前者要超出不确定的感觉经验的范围,超越变动不居、杂多变向的现象界,立足于确定性的逻辑和理性。后者则认为当下的感觉经验(无论是外感觉还是内感觉)才是可靠的,感觉经验就是认识和知识的可靠来源和依据,一旦超出感觉经验,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就无法证实,同时,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认识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亦是没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因此,超出感觉经验去寻找论证合理性和合法性标准,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

第二,唯理论与经验论都承认有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并将其作为人类认识和知识的起点与归宿。但是,对于这种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却有着不同的回答。唯理论认为,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至少人们可以一步一步逼近它。否则,就无法确保人类认识应有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便会由此否定真理的绝对可靠性,就会受到怀疑论、不可知论的干扰。经验论则认为,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只是在经验范围内有其存在的必要,有其效用,因此,有其相对性。而要超出人类感知范围,追求绝对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不但是不切实际、徒劳无益的做法,也是产生种种先验幻相,导致种种谬论与错误的根源。

第三,在先验与经验之争中,其实双方都有一个不争的前提,然而却是没有根据的前提,那就是凡事都必须有根据,或者说,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加以证明的(证明其根据、来源),也即任何认识与知识都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标准。双方都局限于知识型哲学之中,而把人类的认识定位于合乎逻辑论证的范围之内,表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倾向。而凡是不符合这套话语系统的,均遭到漠视与排斥(而不是批判与论战)。因此,相对于西方哲学中,游弋于这种逻各斯中心论话语系统之外的哲学(如中国哲学)往往就不被认可。

从上述有关先验与经验之争的几点分析来看,其实先验与经验之争是与逻辑本体化,逻辑实体化相伴而生,其所表现的对象性思维与二元对执的倾向特别明显。正因如此,先验与经验之争之中孕育并产生出一个可怕的思维陷阱和定势。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受到了现当代哲学诸流派的揭露与批判,但它却未被彻底解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

3.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之关键及启示

对于先验与经验之争的揭露和批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如果说先验与经验之争构成了思想陷阱的话,那么,西方哲学史上有关认识与对象之争、主体与客体之争、思维与存在之争,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思想陷阱。甚至,我们认为哲学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思想陷阱,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可能就是一种陷阱的设置者。然而,我们还要说,一个成功的哲学家既要能成功地设置一个网罗一切的陷阱,却又能赋予后人成功地走出或消解此陷阱的启示和途径。这样,陷阱就变成了磨炼思维,推动进步,给人乐趣的迷宫、跨栏和游戏。而人类认识的进行也正是通过跨越这些迷宫、跨栏与游戏而得以展现的。

另一方面,我们说先验与经验之争构成了思想陷阱,乃是有感于其中太多的矛盾与对立,太多的麻烦与障眼法。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加以揭露、消解与防范的。

第一,在先验与经验之争中,由于双方固执己见,将对方视为不合理与不合法,最终各自走进了自己的死胡同。在经验论那里,就有一个自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悖论和死结,“没有一个服从于现实经验的检验的普遍命题的效准能够总是逻辑上确定的”,正如休谟早已觉察到的那样,不管这些命题如何经常反复地得到经验的证实,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排除反证的出现的可能性。“一个规律在n-1的情况下被证实,并不逻辑地保证在n情况下也被证实,不管我们把n这个数字算作多么大”(13)。如果按照经验论的归纳逻辑行事,人们无法避免像罗素所说的小鸡被宰杀的命运。艾耶尔反驳了人们对于经验论归纳逻辑没有逻辑必然性这一重大局限的指责,但这种指责并未被推翻而将继续存在。因为,归纳逻辑追求的就是要从个别特殊的事物中获得一般共相、规律性的东西,而且,人们的要求也同样可以是仅限于经验现象范围。在唯理论那里,虽然免除了经验论的归纳逻辑的烦恼,但是演绎逻辑却也有其自身不可逃脱的麻烦。唯理论引以为荣的就是能够确保认识的普遍必然性,而这种普遍必然性的获得,除了要严格遵守一般的逻辑法则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其不证自明的绝对的确定性之前提。但是,唯理论这种所谓绝对可靠的逻辑前提,细细追究却并非绝对可靠,也并非无条件。笛卡儿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彻底怀疑而获得了绝对的自我确定性,暂且抛开其是非曲直不谈,笛卡儿这一所谓逻辑前提的绝对可靠性,既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内部的批评,亦受到来自人本主义思潮的指摘。单就唯理论(亦是整个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而言。它的逻辑前提自身就有很大的漏洞。因为唯理论哲学(即使)可以证明一切的一切,为所有的认识与知识提供论证与根据。但是,到头来,却无法为自己的最终根据提供论证与根据,它无法证明,为何“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可以获得其自身内在根据,没有人能够提供这种绝对信念的根据。也就是说,这种为一切继发性的论证活动提供最终根据的原发性前提,是经不住推敲的,或者说,它只能是没有根据的根据,它自身的根据就是“盲目”的信念。这就走到了理性主义这种基本信条的反面而使其自相矛盾起来。原来,理性主义的绝对的理性原理,其自身的前提并非理性与逻辑,而仅仅只是信仰而已。由此可见,经验论与唯理论都各有其自身的难解之结,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千百年来这种难解之谜吸引并困惑了无数的智者圣哲,然而就在他们乐此不疲地跳入此陷阱过程中,不但未能破解它,反而使这个陷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那么,这其中奥妙又何在呢?

第二,导致唯理论与经验论各自死结并构成了先验与经验之争的思想陷阱的是一个更大的陷阱,即逻辑的陷阱。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唯理论从一般到个别,从原因到结果,从共相到殊相的逻辑演绎,还是经验论从个别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殊相到共相的逻辑归纳,其实都是同一条道路,只是朝向相反而已。也就是说,都是一种将个别与一般、殊相与共相,后天与先天相互剥离,然后又使其结合在一起的逻辑抽象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种逻辑抽象中,使具体的事物,人的思维、行为某一方面,超越、脱离原有的生动现实的富有生机的场景或语境,而被无限地夸张或歪曲。这样,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见或根本不会发生的问题,便在理论思维中屡屡发生,并进入极端状态。其实,有很多问题实际上仅仅是逻辑的假想,仅只是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超出逻辑范围,便成为虚假问题,既无法论证又无法反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逻辑抽象就是这些难题的根源或制造者,逻辑抽象就是制造这些难题的陷阱,逻辑抽象乃是诱人的虚假悖谬的陷阱。

让我们回到刚才谈到的两个不解的难题,即经验论的归纳逻辑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难题,先验论无法论证自身逻辑演绎的绝对前提的难题。其实,这些问题一旦置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就会迎刃而解,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无论作为张三、李四的日常衣食住行活动,还是像发射航天火箭这样高尖端的科技活动,其实都无法也无需追求所谓绝对的普遍必然性与绝对可靠的前提。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并不需要有一个绝对的保证,然后才敢十月怀胎生出孩子,也并不需要有人担保他的孩子必然长大成人,然后才去含辛茹苦地哺育孩子。即使有流产、夭折等,也丝毫影响不了人类世世代代繁衍后代的强大进程。我们不禁要问,又有哪种逻辑的普遍必然性,绝对可靠的前提,能够抗拒得了这种“不言自明、无需言明”的生活潮流,而能够与之相媲美呢?生活远远高于逻辑。同样,对于一个发射航天火箭的总指挥来说,他要做的只是,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与坚定的必胜的信念,他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克服工作进程中的新问题。他无法也无需获得一个绝对的保证,然后才去启动点燃发射价值连城的火箭的开关(启动此开关是以数以百万计的具体细致的步骤为前提的,其精确性要求近似绝对无误)。人类也不会因为人类航天事业中并不鲜见的发射事故,就对火箭发射望而却步。恐怕任何一位科学哲学家提供的再完美无缺的逻辑必然性的论证,也无法与已有数千颗人造卫星升空进入轨道正常运行这一不争的事实相提并论。科学实验远远高于逻辑证明。由此可见,脱离生活世界一味追求逻辑上的绝对前提,追求绝对的逻辑普遍必然,其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问题。

对于先验与经验之争陷阱的构成及其中所隐含的逻辑抽象之陷阱的构成及危害的分析与反省,就把我们引向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即哲学究竟是思想陷阱(的设置者),还是走出思想陷阱的向导与消解思想陷阱的勇士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这就关涉到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问题,以及我们对哲学(活动)的评价问题。

注释: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0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66页。

③④⑤⑥⑦⑧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5,110,111,112,116,48页。

⑨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8页。

⑩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1页。

(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0页。

(12)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13)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标签:;  ;  ;  ;  ;  ;  ;  ;  ;  ;  ;  

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_唯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