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旗帜,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使之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更加明确

毛泽东曾经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作用。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交接班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就明确表示,对邓小平理论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和“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同年9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旗帜论的观点,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十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所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

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93年11月2日,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在论述了党的历史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面旗帜的确立过程后,对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意义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邓小平逝世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地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今年2月25日,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中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江泽民的这段话,有力地回答了国内外某些人对邓小平去世后的中国的种种怀疑和猜测。今年5月29日,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再次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他说,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

为了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特别强调,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重抓了几件大事:

一是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又增订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和第二卷,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原著和基本教材。

二是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并举行学习报告会,推动全党的学习活动。1993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在京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亲自给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首都党政军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负责人作报告,就如何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全党进行总动员。

三是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自1993年10月至1994年5月,党中央先后举办了四期省部级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 江泽民还亲自给学员做报告或与学员座谈,对高级干部的学习给予指导。

四是开展全党学习活动。1994年9月, 中共中央四中全会作出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学”活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五是建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党中央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央党校、国家教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国防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五大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江泽民亲自过问中心的研究情况,并指导中心的工作。

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全党已普遍地开展了一次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活动,邓小平理论已逐步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已基本实现,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更加明确。

二、对邓小平理论体系作出科学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为了便利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作过多次概括。

第一次是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论述了“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共同认识,并且把它概括为12条原则。

第二次是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方面,并且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次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概括。江泽民在报告中从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分9 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等。

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又委托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纲要对十四大的概括加以扩展、充实,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统一,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等16个方面。

除了从宏观上对邓小平理论作总体把握外,党中央还支持与鼓励理论工作者对这一理论分领域进行概括和系统研究。1997年2月, 江泽民在《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的序言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注意从这一理论论述较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在党中央的倡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又相继编写了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及其他一些领域的学习纲要。

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总体概括和分领域概括,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而回答和解决了邓小平理论学习中的两个重大问题,即有没有体系的问题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为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行动指南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还把它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并以新的实践、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运用是全面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多方面的。就其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

(一)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

(二)在政治上,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的要求。

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方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规定。提出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机构改革,通过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大力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思路。

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目标,开展二五、三五普法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党的建设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形成了紧密联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党建工作思路。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推动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坚持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持久作战,又打好阶段性战役,一步一步地把这方面的工作和斗争引向深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组织建设;注意党的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全党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党内的不良现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此外,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提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三)在经济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和两个转变的发展思路。

继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1995年9月,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又提出了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处理好东中西部地区的关系,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

(四)在思想文化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初,党中央就倡导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1993年3月, 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江泽民针对我国底子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在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又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使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在军事上,江泽民对部队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使军队建设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六)在外交上,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思路。

面对苏东剧变后的国际局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力营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1995年10月,江泽民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发表题为《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思路。即:建立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共同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为了建立这样的新秩序,江泽民还提出了处理中外关系的一系列新思路。1994年9 月,他在俄罗斯访问时提出了建立中俄新型关系的六点主张;同月在法国访问时又提出了发展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四项原则;同年11月在雅加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会晤时提出了建立新型中美关系的六项原则; 1995年7 月在匈牙利访问时又提出了中国同东欧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1996年5月访问非洲时提出全面发展中非关系的五点建议;等等, 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在对外关系中,党中央尤其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1996年4月, 江泽民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也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新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邓小平也说过,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便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那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在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这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客观条件

首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实践,不仅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为这一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继续提供新舞台,创造新经验。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是邓小平理论运用、丰富和发展的强大的社会基础。

其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客观要求。譬如,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中央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思路及其重大决策就是这种客观要求的产物。

(二)主观条件

第一,是对邓小平理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的结果。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地一贯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仅号召全国人民学,而且自己带头学,他们发表的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报告、文章和讲话便达数百篇之多。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是正确运用、丰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如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一样,这一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也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常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新思想,作出新概括。譬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建议等,没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勇气就不可能提出。

第三,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的结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创造。为了了解群众的愿望,总结群众的经验,江泽民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就没有领导权。”党中央领导集体更是身体力行,在山区、在边防、在厂矿都留下了他们调查研究的足迹。他们把调查得到的新鲜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提炼,用以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宝库。譬如,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创议,就是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的成果。

标签:;  ;  ;  ;  ;  ;  ;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