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 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阐明中医药与西医药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提高中药品质,使其品质相对稳定;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使国人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和使用的是中医药。以此为基础,向国际推广,选择在西医药临床疗效差,而中医药疗效好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而在双方可共同治愈的领域展开竞争,最终使中医药成为与西医药比肩的国际化医疗体系。
【关键词】 中药质量;稳定的品质;质量保障体系;临床疗效;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38-02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自“神农尝百草”始,中医药真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到《黄帝内经》形成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至今。它是以天然物质(大部分为植物)的性味,纠正人体内的风、热、暑、湿、燥、寒,达到治病的目的,狭义来说是调节人体内的生理平衡,广义来说是人与天地万物间的调和作用;而西药学说是以药物为外源性配体,与人体内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生物效应来治病,是分子间的学说。中药的性味是非物质,无形的,西药的分子是物质的,有形的,两者截然不同,两者应为互补的关系,在适合的治疗领域、在适合的时间段发挥作用。
中药绿色天然,符合现代潮流,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以西医药学说来阐明中医药,导致思想混淆不清,没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行;其次是对中医药在世界医疗体系中的定位不清,导致在不恰当的领域浪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如盲目开发中药静脉注射剂;再次就是中药的品质参差不齐,以及没能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制约了中药的临床疗效。只有把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中药才会有美好的前景,更好的为人类医疗服务。
1.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职能
1.1 安全有效,就是好药
由于中医有以“性味”为药的特点,中药无法展开西药学说中的效应动力学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国外专家不认同中药,国内业界不少人士也信心不足,求短利者想把中药以保健品入市。这种以西医药学说来研究、评价中医药是错误的,早于西药产生的几千年前,中医药就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有完整的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其地位等同于西药的效应动力学和代谢动力学。中医药与西医药虽属两个体系,两者间还是有相同共性的,两者都是为防病、治病而生产的物质,都是讲临床疗效的,临床疗效就是它们沟通最好的语言,只要中药能拿出数据,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就可定义为药品,阻挡其流通是不道德的。
1.2 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治疗疾病领域的分工
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展了中医药与西医药两大体系。国内评价两者的关系,有“老子派”,称中医药天下第一,包医百病;有“孙子派”,一切以西医药马首是瞻,从理论、生产、标准制定等都套用西医药模式,认为中药充其量只是西药的补充;作者是“兄弟派”,中医药与西医药治疗疾病的领域,就象两个相交的圆,各自有15%左右的优势领域,并交集着65%左右的双方共同可治愈的常见多发病,这说明两者可以互补治病。中医药的特点是“慢中和”,适合治疗渐进式的慢病、顽疾;西药的特点是“快准狠”,适合治疗由体外侵入,短时间内至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暴症、烈症。中医药应该在自己相对优势的领域中向外界推广,如香港在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人的并发症上,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2.提高中药品质
2.1 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药的工业化,如何以植物为原料,量化生产成工业产品,使产品质量稳定,这才是中药发展的瓶颈。中药品质的高低,是以其改变人体内偏性的能力来衡量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界,集日月之精华和天地之灵气而形成了这种能力,人工种植中药材,应以尽量接近自然状态为好。这涉及到每种药材的选种、选地,生长环境,是否要休耕,时间的长短,是否要轮耕、混种到何时采集,炮制的工艺等绪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产量,可同时规范几种种植方式,如形成中药材品质的高中低三档,当种植方法确定后,某地产中药材的品质,是能够稳定在某一等级水平上,并形成循环。中药是辩证施治的,只要中药品质大致稳定在一个水平,中医生就能通过对剂量的调整,来满足临床疗效。
2.2 提高提取物(干浸膏粉)的品质
中药材提取制成提取物(干浸膏粉)是中药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提取物(干浸膏粉)其地位相当于西药中的原料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制成提取物(干浸膏粉)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用何种工艺、溶剂,都要以其制成中成药的临床疗效来制定,既去粗留精,又不破坏中药材的本性。如果将大部分药材以“提取物”(干浸膏粉 )的形式而存在,就最适合储存运输了。
3.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认为中药由物质和非物质的精、气、神组成,物质部分为非物质部分的载体。中药的质,就是单位中药的疗效;中医认为人生病是由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了,中医是用中药非物质部分的精、气、神去平衡人体内非物质的阴阳,所以其非物质的多少决定了中药的质。中药的质(非物质部分)的优劣应由人去评价,中药的量(物质部分)的多少,应由仪器、理化指标去测量。
3.1 建立中药质的保障体系
唐代以前,中药的商品性并不突出,几乎所用的中药材都为野生药材,药材的品质当然是有保障的;到宋代,中药发展已相当完善了,国家出版的药典,中药铺甚至普及到村级的行政单位,那时药材通常是由铺内一位有经验的老药工验收,药材的品质也是可以满足患者需求的。但近几十年来,中药过份依赖仪器、理化指标,中药的品质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用仪器、理化指标是无法衡量出人体内非物质的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多寡,自然也就不能用它们来评定中药的品质,即中药非物质部分的多寡。现在各省应以产地为中心,组织中医药学院成立“中药品质鉴定科”,培养出地产药材的“中药品鉴师”,系统学习中药材从选种、种植到采集、炮制的每一个环节,并对中药材品质进行评定,根据中药材的好次,如把其分为A、B、C等级,相应也就有了提取物(干浸膏粉)和中成药的A、B、C等级。
3.2 建立中药量的保障体系。
中药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标示量投料生产。中检所如在同等条件下,标定、制备某种提取物(干浸膏粉)标准物,通过HPLC图,在图中选取3到5个适合的峰,并规定各峰面积的大致比例,就能以这3至5个峰的总面积和换算出该提取物(干浸膏粉)相当于其标准物的重量,如独一味片的规格,也就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其标准物0.28g,而标准物相当于原药材的重量是已知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指纹图谱提供了其技术的可行性,但也有不同,①把提取物(干浸膏粉)看成是不可分割的大分子化合物;②应用于含量测定与鉴别。这也涉及到每种提取物(干浸膏粉)所用的溶剂、检测波长、色谱柱、流动相、理论塔板数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把提取物(干浸膏粉)看成大分子化合物符合中医药学理论,现行标准里的对照品的地位也应被标准物所取代,进一步完善对中药的定性、定量分析。
4.使中药成为主流药
当中药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后,就可与西药在那65%左右共同可治愈的常见多发病展开竞争。西药的优势在于针对性强,起效快,但西药的“快”是以牺牲患者整体健康为代价的,这在需要长期服药和老、幼、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上更容易体现出来;同时,西药抗药性的出现,使其不得不加大剂量,增加疗程,进一步削弱其优势。中药的优势在其安全性上,它是临床应用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的药物,无论在毒、副作用,还是在耐药性、二重感染、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等,中药的整体安全性是西药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在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方面,西药无法用人体来做这几个项目的临床试验,这是因为,①时间周期长,制药公司成本高,②违反了药学伦理道德,西药往往在上市后造成严重的后果才被发现,如上世纪中叶的“反应停”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把中成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定为“尚不明确”是值得商榷的,衡量中成药的毒副作用也应从中医药的角度去考虑。
患者普遍的体质、普遍的症状可研究几种复方中成药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根据患者湿热、实热、虚热的体质,开发几种以穿心莲为主适合的复方制剂治疗扁桃体炎,临床以代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再如以黄连为主的复方制剂治疗痢疾,以车前草为主的复方制剂治疗尿道炎,代替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就可减少目前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这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好事,条件成熟后,国家可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其为一线首选药。对于需要个体化治疗的患者,由于中药需要煎煮,不符合现代生活节奏,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制药公司可预先把每种中药材制成颗粒,再按医生处方,由医院药房调剂成颗粒剂的形式发放给病人,方便患者的使用;气味难闻、味道苦涩的中药,也可在符合口服制剂的洁净区里调剂成胶囊剂。颗粒剂与胶囊剂是中药方剂中最适合发展应用的两个剂型。
中药在国内的广泛使用,是中药国际化迈出最为坚实的一步。
5.结语
中药国际化的道路无疑还是非常漫长的,仅仅制定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几百种中药种植、炮制规范及质量标准,就是一个海量的工程,更何况中药还包括我国蒙、藏、维吾尔、壮、苗等民族药和世界适合的天然物质。中药国际化成功的回报无疑也是巨大的,①大大减轻需要和选择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痛苦; ②成为我国GDP增长的有力引擎,给我国中药材主产区的中西部山区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③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医药,中医药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哲学思想,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地复兴,中医药是传扬中华文明最好的使者。
中药国际化还应公开其相关工艺及标准,世界的,才是中国的。
【参考文献】
[1]王四旺.“中药分子”与分子中药”[J].第四军药大学学报,2008,29(18):1633.
[2]陈曦.中药双龙方PK-PD动态多维时空网络模式方法学研究[R].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58.
[3]贾晓斌,陈彦,李霞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论文作者:黄禄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中药论文; 中医药论文; 浸膏论文; 西药论文; 品质论文; 提取物论文; 物质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