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史料分析问题,必须经过“三个层次”_历史知识论文

要解决史料分析问题,必须经过“三个层次”_历史知识论文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要过好“三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关论文,材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材料解析题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已学过的或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和整理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认识的一类试题。由于这类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成为近几年中、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必考题型。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题需过好读、联、答“三关”。

第一关:读

“读”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也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读懂题,才能解好题。“读”包括读材料和读问题。读材料就是阅读解析题给的材料。读材料时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也就是和历史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本材料的出处等。读问题是指阅读材料后边设计的问题。因为材料包含的信息较多,只有通过读问题才能确定试题要考查的知识。读问题时要注意寻找问题的求答项和限制项,从而确定答题的范围和方向,防止跑题。

如 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7题

材料一 据《札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以材料一为例,先读材料,提炼出材料所给的有效信息:春秋、中国、戎夷、东汉、光武帝。再读问题(1),找出求答项是“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限制项是“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从而确定试题要求回答春秋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在读题时是先读材料,还是先读问题要视情况和自己的习惯而定。通常情况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看完问题再读材料寻找答案。但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应先读问题后读材料:一是材料较长,读起来较困难;二是材料比较难理解,例如文言文材料等。

第二关:联

“联”就是联系的意思,“联”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二关。这里所说的“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试题材料和所学知识相联;二是把所给的几则材料相联。不管什么类型的材料解析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大家要通过“读”时提炼的有效信息,把试题材料和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材料考查的是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做到回归书本。仍以上题为例,答(2)时要与中国古代史所学汉唐的文化史和民族史知识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材料解析题答好、答完整。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出题者围绕某一历史问题设计的,因此材料与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解题时要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答题的方向。如第(4)问就需要我们阅读所有材料,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我国古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概况”。

第三关:答

“答”就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把形成的相应认识组织好并写在试卷上,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三关。因为试卷上所写的答案是判断答题者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答案要先从试题所给的材料中找,再从所学知识中找。如第(3)问,先根据材料总结出原因是“行汉法可以长治久安”,再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有“辽、金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当材料中所隐含答案要点较多时,一定要把要点找完整,不要遗漏。二是把组织好的答案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整理好并写在试卷上。如第(1)问,把变化的原因组织好后按从主到次写为:①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与战争;②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③秦汉实行的统一措施。三是答题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四是书写一定要工整。

标签:;  

要解决史料分析问题,必须经过“三个层次”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