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园林集团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时下,特色小镇建设风靡全国,各种主题特色小镇分布密集,有蜂拥而上之势。乡镇建设借特色小镇建设之机,争取政策、资金;做产业、搞旅游;树形象,谋利益;大有把乡镇特色城市化、旅游产业多元化之势,昔日安静的小镇,一时间热闹非凡。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符合人们的需求,而城镇居民不必远行,就能解决就业机会,但是繁荣景象的背后也许付出了远比这些更大的代价,特色小镇的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生态危机?盲目的建设对特色小镇的培育是破坏性的,特色小镇应遵循怎样的发展规律,才能可持续、绿色的发展,是我们城镇在高速建设中,值得认真探索与反思的。
关键词:特色小镇;生态建设;文化延续;产业发展
引言:特色小镇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后中国城乡建设的又一发展新模式。政府、企业都热衷于投身其中,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把小镇做好而不破坏小镇原有的生活节奏,是建设者必须要探索和反思的。本文认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立足于产业发展、把文化这个魂留住,坚持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去完善小镇,才能把特色小镇的建设做好,才能使小镇流传下去,不至于消失于历史中去。
1、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大城市人口过度集聚、拥堵不堪,但乡村出现空心化,为分流大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启动小城镇建设。英、美、韩、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均已完成小城镇的开发培育工作,城镇化率达70%左右。小镇聚集了这些发达国家六成以上的人口,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小城镇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如法国格拉斯小镇每年仅香水业就创造6亿欧元财富。我国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而乡村则面临土地流失、宅地废弃、人口迁移等问题,直接导致“大城市病”和“乡村病”日益加剧。
2、特色小镇生态建设探索
2.1国家政策支持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特色小镇的理念一经提出,便如火如荼,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都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进一步明确对于特色小镇的融资支持办法,同时,有10多个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小镇的发展。另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营资本也涌入其中,从阿里巴巴到华为、从万科到万达,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集团也开始涉足。特色小镇作为投资的新领域和发展的新平台,未来将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
2.2以文化为灵魂的特色小镇更具有生命力
“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住建部公布的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超过了三分之二。文化是小镇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是小镇发展的依托,会赋予小镇的历史新生,是小镇实现长久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努力挖掘小镇稀缺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小镇+旅游”产业链,从而吸引周边城市的旅游客群。如英国的斯特拉特福德小镇以莎士比亚故乡为核心发展旅游业,年游客达250万人次;历经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德国海德堡小镇(图1),在这里,城市和大学完美地融为一体,相互充实,交相辉映,不分彼此,海德堡几乎就是海德堡大学,老城区里有很多大学的部门和校舍,城市和大学已经无法区分开了。历史上无数大诗人都曾为海德堡写诗歌颂,同时,每年也有超过 300 万人次的游客来到这座小镇,俨然成为德国旅游的必到之地。[1]
图1:德国海德堡小镇
2.3 产业升级为特色小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产业是小镇成功的最强基因,区位发展、运营管理是主要因素。所谓区位是指小镇依托于大城市,位于大城市1-2小时的交通圈,承接大城市外溢产业和人员,同时优良的自然环境对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特色小镇的“特色”建设就是确定发展产业,围绕这一产业,通过多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形成产业的开发、培养、集聚和扩大化,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价值。在产业形成后,即小镇发展的重中之重----运营管理,只有管理良好的小镇,才能持久的发展。在运营中,一方面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即实现小镇的内部整合发展,围绕主要产业,使其与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彼此连接,形成以主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辅导的产业集群,完成小镇的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形成作用更强的带动作用,为小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3、特色小镇的反思
3.1尊重土地
人们面对土地时,不仅仅要考虑旅游产品,建设用地等等如何消耗它,土地更是一个群落,是生态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应该被尊重与爱护的,土地能够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它所带来的文化收获,却常常被人遗忘。城镇最大的优势就是比城市拥有更多的土地,而人口密度小,自然林地风景优渥,生活节奏慢,当大型开发建设将乡镇城市化,看似乡镇居民搬进了楼房、承诺为进城农民提供城市户口和更好的福利,这对离开土地的农民是喜还是忧呢?有投资商在项目启动前,大笔投入补偿金给当地居民,请他们“移民”,意在留下“一张白纸”好做文章,小镇变成一座空城,按照开发者的意愿再造一座城,却了无生机,缺少生命力。农民,才是乡村生活的主角。投资商后来又花钱将原有住民雇佣回到镇上,这看似很有戏剧性,却告诉我们要尊重场地、尊重地域文化,最大限度的保留村庄的自然形态,这些都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资源。
3.2产业带动
不是所有的小镇都可以称做是特色小镇,也不是贴上特色小镇标签的乡镇就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特色”的核心是有一个可以支撑小镇发展的产业,只有这个产业才能给小镇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基础就带不来就业和税收,也就无从谈起其他的配套建设,更谈不上持久的发展动力。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例如,乌镇的互联网小镇(图2),平度的大泽山葡萄小镇、以种植马家沟芹菜为产业发展的芹菜小镇、以种植绿茶为特色的茶香小镇等等,凭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的“产业+旅游”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业。
图2:乌镇—互联网小镇
3.3政府引导
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引领作用,政府需要承担必要的服务功能,而非建设主体。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在规划编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与检查,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塑造、升级,由企业作为主体,达到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小镇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水平,政府引导则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市场化运作则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了活力。[2]而现在各地大力开展的特色小镇建设,政府过多的干预,甚至演化为主体,沦为一哄而上的“政绩小镇”,变为纯粹的人为造镇的行为。
3.4文化延续
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要加强小镇文物、文化的调查、挖掘和保护,传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小镇精神,增加文化自信,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有个乡镇为了迎合外来资金,硬是在北方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镇,大肆兴建欧洲风情小镇,殊不知来自国外的资金正是看好了我们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条件,我们却背离自已的优势所在,一味盲从,导致项目失败。
小镇文化的范畴很广泛,可以是传承悠久的手工艺文化,可以是养家糊口的农耕文化,可以是世代相传的陶瓷文化,也可以是时下盛行的互联网文化。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尤其是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往往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文化基础不深。[3]对于这种小镇,在建设之初,可以进行文化培育,比如创新文化,塑造小镇勇于进取、绝不懈怠,创新不止的文化特色。对于小镇的文化,最主要的是能够传承下去、延续下去,只有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传承下去,小镇才能成为流传悠久的百年小镇、千年小镇,才能达到小镇建设的目的。
3.5功能完善
特色小镇要充分考虑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口导入需要引入市政设施、教育、医疗、商业、酒店等资源。小镇建设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包装和宣传是必要的,但一味的讲究形式,忽视功能,中看不中用。很多乡镇突击应付检查,兴建牌坊、大广场、亭子、雕塑的随意堆砌,造成资金浪费。要想全面提升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统筹规划小镇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道路和水电气、通信设施,行成交通便利、信息传递通畅的基本配套设施;做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分类收集,建立必要的污水、垃圾处理站,进行无害处理,确保小镇的生态环境不受侵害。其次,推行全域覆盖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小镇居民的归属感,打消其不安与疑虑,使其看到小镇发展的潜力,把人留住;最后,小镇要想快速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的助力,这就需要配套必要的商业机构和酒店等服务设施,满足外来人口的需求。
3.6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
欧美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大都拥有上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英国的温莎小镇、法国的依云小镇、德国的海德堡小镇、意大利的波托菲诺小镇等,也多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化进程慢慢兴盛起来的,经过历史沧桑的沉淀。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必须有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理念做指导,而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最大限度的保持乡镇肌理,尊重小镇现有的路网、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小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
4、结语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从国家政策到资金支持,五年内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房地产、旅游业、商业、金融业纷纷跨界来做特色小镇,大量特色小镇规划雷同、产业相近,仅基金小镇,全国就有34个,模式化建设导致千城一面,小镇无特点,产业无市场。特色小镇应突出它更亲近自然,具备特有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尺度适宜,崇尚慢节奏、慢生活,“小而特”的产业体系。未来的小镇建设必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规划统筹、布局合理,走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生活、生产、生态”,“宜居、发展、健康”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论文作者:李鹏吉,李娜,丁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小镇论文; 特色论文; 文化论文; 产业论文; 海德堡论文; 乡镇论文; 政府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