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气氛,使广大在校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和思想品质的提高,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以及形形色色不良习惯的影响,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本文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增强学校的文化意识
1.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学校文化重建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我们强调,学校管理者应增强文化意识,理解学校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学校文化重建的意义。
2.增强教师的学校文化意识。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我们通过每月一次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开展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组织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举办素质教育沙龙、举办多种类型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夯实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是富有育人情景的物理环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等;二是设施文化,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各科竞赛成果陈列室、文体器材的配备、实验仪器的装配、整洁的后勤装备等等。
在优化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起步,既有短时的锦上添花,又有长远的百年之计;既讲实用,又讲艺术。在具体布置施工时,要努力达到“三精”的境界,即:内容精要,避免多而杂、密而满;设计精心,形式新颖,颜色适宜;制作精细,讲究工艺。要尽力使每一景点、每一设计或以声悦耳(如广播),或以文悦目(如墙报),或以态悦心(如塑像)。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令教师安居乐业,令学生流连校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在教室的布置上也应有总体上的统一,在教室前面面对学生,黑板上方高悬国旗,使学生时刻不忘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在教室后面面对老师,张贴“让我们在快乐中度过每节课”、“请你带我们走过快乐的每一天”或“请你保持甜美的微笑”等等,使老师时刻提醒自己,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室两侧张贴名人名言及画像,或适合本班的奋斗目标的标语,或学生的人生追求,创设图书角,交流好书,并写读后感,展览优秀作业,以榜样无穷的力量促进学生良性竞争……学校可以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结合各个专题活动,开展书画展、摄影展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较浓的文化气氛。
三、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行为主体共持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式、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及共创的精神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
1.课程文化。如课程安排、教学目标管理与实施、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
2.课外文化。如班刊、校报、书刊阅览、好人好事事迹展览、各科各级竞赛成果展示、校运动会、节日文娱欢庆会、演讲比赛、班团队活动等。
3.制度文化。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奖惩条例、卫生公约、学习公约等。学校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且组织学生不断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都能对中小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这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还包括校训、校歌、校徽、校服、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
4.立足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文化。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学生的兴趣空间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我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有计划地将行为习惯教育、学法指导、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生活、人生励志等内容逐步开发为学校课程,三年内逐步开设,供学生选习,既保证了选修学分的获得,同时也占领了学生兴趣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已经开设了以下校本课程:《美术欣赏》、《书法》、《篮球》、《体育舞蹈》、《女生形体》、《摄影入门》、《影视评论》、《演讲与口才》、《礼仪与交往》等。
四、当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忽略农村小学自身特点。搞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共建格局,严防校园文化建设流于一般化而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化是没有吸引力的,更是没有生命力的。
2.必须把教与学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干。否则,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显得孤立无助。
3.在教师中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教育、有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及读书、读报等自学)。提倡教师在生活中、交往中和工作中进行学习;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条件,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组织。
论文作者:洛绒益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学校论文; 文化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校园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精神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