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采苗技术要点_牡蛎论文

牡蛎采苗技术要点_牡蛎论文

牡蛎采苗技术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牡蛎论文,要点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沿海养殖牡蛎的种苗主要来源于采集天然苗。近几年随着牡蛎养殖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牡蛎种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大大刺激了蚝农采苗的积极性。但是,许多蚝农采苗时,盲目地往海里投入大量的附着器,不但效益不高,而且破坏采苗场的环境。现将牡蛎采苗技术介绍如下。

一、附着基的制作

附着基是牡蛎苗附着生长之基物。它的质量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种苗采集时的附着效果,而且决定着牡蛎将来能否长期固着在附着基上生长。为了提高牡蛎苗的附着效果,附着基应用水泥制作,水泥、沙(中沙)的比例为1∶2.5,并用淡水拌匀。为了保证附着基既有足够的横向抗击强度,又能增大附着基的表面积,附着基应改制成55厘米×6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形状,附着基的长度可根据养殖户的需要适当增减。为了增加砼制附着基的韧性,制作时应在其中心埋一支约50厘米×1厘米×0.7厘米的竹条。水泥浆制作的附着基要经过15天的阴干(期间要经常在附着基上泼洒淡水)后,方可移动。附着基投入采苗前,最好能放在流动的水中浸泡5天,以便降解附着基表面的有害物质,但注意避免其表面粘附浮泥和藤壶等有害生物附着。

二、采苗场地的选择

优良采苗场的条件:①处于潮间带的中、下游;②场内海水流速平缓;③滩涂底质为泥沙底;④海滩面较为平坦;⑤场内风浪较平静。

三、采苗预报的建立

准确地预测采苗海区的牡蛎苗数量的变化是牡蛎苗采集的关键环节。盲目投放附着基,不但采集不到种苗,反而使附着基附满浮泥和藤壶等有害生物。因此应建立牡蛎采苗预报。

建立采苗预报,必须了解和掌握如下规律和数据:

1.了解本海区牡蛎繁殖规律

受采苗海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气候和水文变化的影响,各个海区的牡蛎繁殖情况各不相同,但同一海区的牡蛎繁殖却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即牡蛎繁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较稳定。因此,可根据这一规律性的变化预测当年牡蛎繁殖高峰期出现的大概时间。如钦州湾牡蛎繁殖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每年清明后,即农历4~6月份。

2.了解牡蛎繁殖的水环境

影响牡蛎繁殖的最主要因子是水温和盐度。牡蛎繁殖最适宜的水温是27~30℃,盐度7~20。因此,可根据清明前该海区的降雨、河水注入情况和气候变化等因子,预测牡蛎繁殖高峰期提前或延后。一般地,盐度较高的海区,春天气温较暖,降雨量较大,牡蛎繁殖高峰期将提前。否则,相反。

3.掌握牡蛎浮游幼体出现汛期的规律

由于各个海区地理位置的不同,采苗场水体盐度的变化各有差异。因此,牡蛎浮游幼体出现汛期的时间也不相同。牡蛎繁殖高峰期前,盐度较高的采苗场,牡蛎浮游幼体形成汛期一般出现在小潮期,故投放附着基应在小潮期间。若牡蛎繁殖高峰期前,采苗场的盐度较低,则这类采苗场的牡蛎浮游幼体形成汛期一般出现在大潮期间,故投放附着基应在大潮期间。

4.掌握牡蛎浮游幼体数量变化和生长状况

投放附着基前,每天都必须对牡蛎浮游幼体数量变动及其变态状况进行监测,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浮游幼体出现汛期的具体时间。当涨潮达到当日最高潮位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采苗场内抽取不同点位和不同水层的水样,检查水样中单位体积牡蛎幼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如藤壶幼体)的数量、牡蛎幼体的变态情况及其各形态幼体所占的比例等。若每立方米水体中牡蛎浮游幼体数量超过200个,有“眼点”的牡蛎幼体所占比例高于25%,单位体积牡蛎幼体数量及有“眼点”的幼体所占的比例都有上升趋势,且藤壶幼体较少,则表明可投放附着基采苗。

根据上述的四项内容,并结合当前天气、海况等因素,便可对本期和下一期牡蛎浮游幼体出现的数量和附着情况进行预测,从而确定采苗的具体时间。

四、附着基的布设及采苗后的管理

根据牡蛎采苗测报,要及时投放附着基采苗。为了利于牡蛎幼体附着,应将附着基互相斜靠成圆锥形,每垛约20支,避免互相叠压。每相邻的三垛附着基最好摆设成“品”字形,垛与垛的距离约2米,以使海水畅通。

附着基投放采苗后,应加强管理。每天退潮后,应对采苗场进行巡视,检查附着基上附着的牡蛎稚贝数量及生长状况;发现倒伏的附着基应及时扶起。若附着基上没有附着牡蛎幼体,而是附满浮泥或藤壶等有害生物,应及时用高压水枪喷刷附着基,以便下期牡蛎幼体顺利附着。

联系电话:0510-5550198

标签:;  

牡蛎采苗技术要点_牡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