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的探究
吕巧明 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699
摘 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也是本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品德与社会“问题解决学习”课题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们对品德教育与社会性发展认识深化的产物。“问题解决学习”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问题解决学习”这一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把握拓展教材 激发参与兴趣 调动参与热情 与时俱进 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 激活正能量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一、联系实际,把握教材,激发参与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与设计中都会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资源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让学生感觉到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在身边,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从而使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伟大的发明》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谈谈对四大发明的了解,谈一谈自己对四大发明是怎样影响历史的认识,并准备说说四大发明给自己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让问题有效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学会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把课本学习落到实处。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因为他们的许多认识来自社会的接触,所以不能脱离社会这一环节,需要教师联系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如集中引导加个别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生活圈子的资源,达到成功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联系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探寻解决问题。一般的情况下,多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与时俱进,拓展教材,调动参与热情
课标指出:解决问题学习没有某种固定的体系顺序,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学中,作为非主课的教师往往局限于讲台,学生也往往局限于课堂,对教材中枯燥无味的内容缺乏关注的兴趣。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拓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之一,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解古代四大发明后,我们可以与时俱进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新的四大发明,了解新四大发明给生活、给社会、给世界又带来了什么。教学过程中,你往往会发现,新生事物总是充满吸引力的,它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寻、去体验。例如:引导学生观看《中国正在说》《厉害了我的国》等等电视栏目及相关文章,体验动车的平稳与快捷,感受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应该说,任何课程的开展都不能离开生活实际,否则就会显得空洞而又无说服力。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想得到成功,必须将课程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这本书教育学生;同时,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特点,让教育贴近生活,用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教育的兴趣。当然, 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也是巩固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学生作业不再局限拘泥于书面作业,而是可以与家长配合,可以用采访、调查等等形式来完成品德与社会课堂无法完成的目标。课标指出:解决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问题出发的学习,开展个别的调查活动。学生可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调查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有关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个别活动、合作学习的形式为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提供了所需要的人际交往环境,也构成了这种学习的组织基础,从而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局面。
三、解决问题,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所以生活不能没有道德,任何将道德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现象都是错误的、没有说服力的。要想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品德教育就丧失了生命力。而“问题解决学习”正是解决生活中道德问题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用“问题解决学习”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实效性的目标。诚然,我们的祖国强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和平的生活环境优美了,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现在的小学生虽然缺少了艰苦朴素的体验与磨练,又似乎表面上多变得更聪明了。但是如果你有过对他们对未来志向的调查了解,你就会发现,想当科学家的少了,想到艰苦的地方去的没有了,想当歌星影视明星的多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我们可能永远都不懂得五个日本鬼子就可以押送2000人去屠杀!2000人像猪一样任凭5个人宰杀,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虽然那5个日本兵有枪有刀,但是,那2000人并没有被捆着,完全可以动手反抗。可是他们没有……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2000人肯拼命肯定会赢,但第一个冲上去的人一定会死。所以他们聪明地选择独善其身,多把希望寄托在有其他人第一个冲上去……结果可想而知,不反抗只能任人屠杀……又如上次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徒杀人事件,据网上报道,8个歹徒还有两人是女的,用刀杀死29人,砍伤139人,而躲进一个小饭店的就有二百多人。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有30人拿着店里的座椅冲上去,如果有一些人见义勇为,这悲剧还能发生吗?就这事件而言,从侧面不也可以看出当时缺少的不正是见义勇为等正能量吗?
2011版课标指出:在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机会较多,加上心智还不够成熟,受到的影响也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分辨大是大非,给予正能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祖国的辉煌成就,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祖国的强大不是唱歌唱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人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他们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在“厉害了我的国”面前,作为接班人的一代我们该做些什么?该负些什么责任?通过潜移默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通过探索、实践、认知、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认识到祖国只有强大才有和平可言,人们只有讲爱国、讲奉献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从而从小树立起正确而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握拓展品德与社会教材,以解决问题学习方式为钥匙,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要弘扬正气,立德树人,让思想品德之花开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论文作者:吕巧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目的论文; 作业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