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摘要论文,报告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记录水平
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了40%,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150亿美元。发达国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其对外直接投资为2700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42%,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20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3%。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增长了,达到了1000亿美元的创记录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到470亿美元。继1994年停滞以后,1995年流向中欧、东欧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120亿美元的水平。
投资流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1995年,10个最大东道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收国吸收到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与100个最小的外资吸收国相比,10大东道国外国投资在其经济中的重要性要大得多,100个最小外资接受国中,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极小。1995年,5个最大的对外投资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3。
国际直接投资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1995年世界39000多家母公司在其27万多家分支机构中的投资总存量达到2.7万亿美元;1980年至1994年间,相对于全球固定资产总投资和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了1倍。
1.兼并与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最近的国际直接投资高潮说明,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来;这些企业再一次以兼并与收购作为自己的核心经营战略,在国外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1988年和1995年间,世界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包括证券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增加了1倍,达到2290亿美元;1988年至1995年,多数控股兼并与收购总额(不包括证券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和少数控股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了84%,达到1350亿美元。西欧(1995年的兼并与收购活动主要发生在西欧)的跨境企业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其跨境企业收购额达到660亿美元,其中大多属于欧洲同盟内部的企业兼并与收购。1995年,美国的企业兼并与收购达到了最高水平,其企业销售额为490亿美元,企业收购额为380亿美元。跨国兼并与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行业为能源经销、电讯、医药和金融服务。中小型企业和服务相关型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兼并与收购活动。总而言之,兼并与收购高潮开始于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初的国际直接投资衰退中受到影响,现在再掀高潮,使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
2.基础设施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
部分由于自由化和简政放权,部分由于政府越来越急于获得外国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新的投资机会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90年代初,基础设施,尤其是电讯行业每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平均为70亿美元。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1995年,主要投资母国对国外基础设施的投资约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3—5%。在许多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只占其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不到1%。作为最大对外投资者的美国,1992年和1994年间,其对国外基础设施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流量的年平均水平为4.9%;到1994年,美国跨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总存量为140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2.3%;如果将这一比重与1940年的水平相比较,这一比重似乎太微不足道了。1940年时,美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存量中,1/3强投放在基础设施方面,后来的国有化和征用导致了这方面投资的急剧减少,直到最近才又出现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势头。
1988年和1995年间,基础设施私营化筹集了近4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一半以上属于外国直接投资或外国证券投资。技术进步,尤其是电讯技术的进步将早先自然垄断占主导地位的基础设施行业转化为竞争性行业,使这些行业成为具有潜在投资盈利机会的行业。在许多国家中,从公共部门筹措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主要由跨国公司筹集的、来自私方的资金,包括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和“建设、拥有、转让(BOT)”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筹措的资金成为满足这方面需求的重要补充。
尽管外国投资者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仍然很低,但可以预见,跨国公司将来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前景看好,虽然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固定成本很高,但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许多项目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的继续、基础设施项目的下放和投资担保的增加将降低国有化的风险。跨国公司更多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建立科学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更高
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不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根据其境外资产排列)的大本营均设在发达国家,它们在国外的资产约为1.4万亿美元,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中的份额约为1/3。自1990年以来,Royal Dutch Shell(英国/荷兰)公司每年都名列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榜首。根据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计算的综合国际化指标排列,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Royal Dutch Shell公司退居第27位,而Thomson公司(加拿大)则跃居第一。
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分布特征为:
第一,根据国家来源划分,美国跨国公司所占比重最大,1994年,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32家属于美国跨国公司,其在海外的资产居其它国家之冠:
第二,从发展速度看,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最快,从1990年到1994年,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的日本企业从11家增到19家,新增加的企业多为电子行业跨国公司;
第三,欧洲跨国公司大多聚集在化工和医药等资本与研究、开发密集行业;
第四,按行业划分,化工和医药行业跨国公司的综合国际化程度最高,其次是 电子和食品行业,贸易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最低。
最大100家跨国公司未来的投资计划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包括总投资)将呈增长趋势,主要国家经济的增长将促进这一势头发展,发展中国家将在经济增长中占有较主导的地位。但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国际交叉直接投资仍将在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未来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北美跨国公司将欧洲视作未来最重要的投资区位,高科技和消费品生产行业尤为如此;同样,欧洲跨国公司也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的投资区位。日本跨国公司则认为亚洲最具希望,北美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看好亚洲。因此,90年代后半期,亚洲地区可望从世界最大跨国公司投资计划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和最快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也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按其国外资产排列)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其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0%。这些企业国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较高(30%),而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却较低(9%)。与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综合跨国程度42%相比,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21%)。这说明作为重要的对外投资者,它们的历史还太短。但是,它们的发展计划又说明它们的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按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1994年,大宇(韩国)在发展中国家50家大跨国公司中名列榜首,1993年曾为第一名的墨西哥Cemex公司退居第三。根据综合国际化指标,1994年,Creative Technology(新加坡)名列第一,该公司是标准个人计算机音响系统生产厂家,在全球市场占有60%的份额。按国别分析,在发展中国家5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中国和韩国各有8家,是拥有大型跨国企业(按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最多的国家。按产业划分,建筑业和电子业跨国公司的排名最前。
(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长很快
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吸收与对外的投资)流量增长的约90%都发生在发达国家。鉴于此,发达国家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的份额从1994年的59%增加到1995年的65%,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则从83%增加到85%。少数几个国家导致了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从吸收投资角度看,其排列顺序为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从对外投资角度看,其排列顺序为美国、英国和德国。
1995年,美国吸收投资和对外投资均有了很大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其最大东道国和最大母国的地位。1995年,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高达600亿美元,为英国的两倍。英国是当年吸收外资的第二大国。以英国和德国为首的西欧跨国公司大举在美国收购和兼并企业,流向美国的股权投资增长了50%,利润再投资和企业内贷款(国际直接投资的又一方式)分别增加了78%和36%。同样,1995年,美国9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股权资本投资为420亿美元,利润再投资为420亿美元,均达到了创记录水平。其中54%的对外投资流向了西欧。
1995年,英国、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了创记录水平,分别为38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英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为其大型投资大多投向主要出口市场(欧共体和美国),德国重视对外直接投资机会部分是因为国内成本上升和货币升值,部分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私营化计划已经完成,对东部投资的压力已经缓解。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1994年增长了20%,1995年增长了15%,这充分说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回升。日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对国内的投资。然而,1995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仍不足1989—1991年间平均水平的一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发达国家,其目的在于建立区域或全球网络(效率寻求型投资)或供应当地市场。
(四)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1.对亚洲直接投资继续保持繁荣
1995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再掀高潮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自由化和私营化继续发展,这些国家日益被纳入跨国公司一体化投资计划中。发展中国家在五大发达国家母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1990—1992年间的18%上升到1993—1994年间的28%。发展中国家相互间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多,1994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一半以上流向了该地区的其它发展中国家。
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东道国地区。1995年,其吸收到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估计为650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2/3。发展中亚洲国家的规模及其活力使其日益成为所有国家跨国公司为其全球生产网络扩大市场和利用当地有形、无形资源的重要地区。欧盟跨国公司过去不太重视亚洲,现在也改变了看法,增加了对亚洲的投资。
自199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大的发展中外资接受国。尽管流向其它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增长了,但1995年中国吸收到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流向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总投资的58%。中国一直是亚洲国际直接投资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近期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调整可能会暂时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中国正在逐步取消外国投资者享受的进口税豁免等导致市场扭曲、鼓励投机性迂回投资和“假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朝着国民待遇的方向发展。只要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不断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基础设施等新的投资领域,中国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亚洲的投资热潮仍将持续下去。
2.对拉美和加勒比的投资增长仍起伏不定
1995年,对拉美和加勒比的投资增长了5%,达到270亿美元。对拉美和加勒比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墨西哥汽车工业和智利自然资源开发)和与私营化相关的项目(阿根廷和秘鲁),因此,对拉美国家的外国投资受特定行业具体情况和私营化政策影响的程度极大,在国家层次上,年度之间投资流量的变化波动极大,起伏不定。
3.非洲仍被排斥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边缘
1985—1995年间,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翻了一番,但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速度没有其它地区快。1995年,流向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50亿美元,仍相当于1994年的水平,非洲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流量中的份额因此从1994年的5.8%降至4.7%。
4.对中欧、东欧的投资出现新的高潮
由于私营化浪潮和一些国家(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经济复苏的推动,流向中欧、东欧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新的记录,继1994年停滞以后,1995年,外国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几乎增加了1倍,达到约120亿美元。1995年,这一地区吸收到的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总流量的5%,而1991年时这一比重只有1%。对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的投资增长约占对这一地区投资增加的2/3,分别达到35亿美元和25亿美元,增加了两倍。1995年,流入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在1994年水平上翻了一番,达到约20亿美元。
国有企业私营化在中欧、东欧国家吸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大,1994年为18%,但与1989—1993年期间相比,这一比重大为减少。1989—1993年期间,主要外资吸收国(俄罗斯除外)与私营化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占绝大比重。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特别是非私营化外资流入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增长,对于多数国家来说,只是在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增长以后,外国直接投资才开始再度流入。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欧、东欧国家开始推行投资自由化政策之际,许多外国投资者只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一些试探性投资,而只有在经济转轨深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增长以后,跨国公司才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投资。1995年流向这一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翻了一番说明,跨国公司认为中欧、东欧国家,尤其是中欧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