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第三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中国论文,时期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同占世界总人口3/4的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过共同的历史遭遇,现在又面临着维护和平和谋求发展的共同任务,加强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一贯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后,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美国和苏联争霸世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日益崛起;而一批发达国家则处于两者之间。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设想。他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1] 在毛泽东有关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大门开启,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我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仍然非常重视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邓小平在1984年论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时就曾明确地指出: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2] 他还认为,“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这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第三世界所处的地位和切身利害关系决定的。”[3] 他还反复强调,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4] 在这一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继续得到加强。邓小平就曾对来访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说:“我们现在还不富裕,在财力上对你们帮助不大,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验教训告诉朋友们,这也是一种帮助。”[5]
在冷战时期,中国也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权利时,发展中国家却团结协力,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中给中国以宝贵支持,于1971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在安理会的权利。对此,毛泽东曾形象地称“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等西方国家粗暴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困难时期,也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表现出理解和支持,使中国的国际环境在较短时期内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与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争霸旧格局被打破。拥有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虽然国际上寻求建立多极化世界的呼声很高,但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仍然难以与美国平起平坐,国际格局出现了被称为“一超多强”的过渡状态。
冷战结束前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也面临巨大考验。对中国而言,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引起西方国家的制裁,随之而来的苏联东欧剧变则使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冷战结束,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已失去昔日美苏两国竞相争夺的有利“中间”地位,政治地位呈下降之势。在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以民主、人权等问题为借口所施加的压力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调整其外交政策。此外,冷战的结束还使原来被掩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存在的一些宗教矛盾、民族冲突和边境纠纷等暴露出来,影响了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凝聚力减弱,南南合作也步入低潮。然而,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的经济地位却得到大幅度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整个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不甚景气,但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却呈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当时,除日本外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拉美地区摆脱了持续数年的债务危机,国民经济增长率达到3%;非洲地区的经济也随着非洲共同市场、西非货币联盟等区域经济的成熟而开始逐步复苏;中东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有所提高。这使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中的地位愈来愈为发达国家所关注,成为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角逐的主要对象和筹码。
在这一新形势下,加强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对中国来说仍然十分重要。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与大国打交道,处理好与西方大国、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也决定了中国外交的根基仍然在第三世界,需要搞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两个方面构成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高度重视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同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各自国家的独立主权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交流。
中国之所以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如此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是因为中国仍然一如既往地把第三世界视为实现其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都面临着反对强权政治、遏制西方“人权外交”和新干涉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争取政治平等、经济自主繁荣的共同任务;它们也都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反对强国干涉和干预本国内部事务,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这种共同的利益使得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促进。同时,中国又是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对此寄予厚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要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要成为未来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必须依靠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此外,虽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积极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但现在同台湾保持“邦交”的少数国家却都是非洲、拉美及大洋洲的小国和穷国。所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作也是中国实现统一大业所必需的。
在经济领域,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平等合作者。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甚至出于某些政治目的而在经济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对我国进行限制,或附加有损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件的情况下,我国在与其合作中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与此相反,为数众多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其中既有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又有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还有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但从总体上讲,中国与其中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而且相互间有着较高的信任度,能够在经济合作中平等相待、互利互惠,使各方均处于主动地位。从长远看,中国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很大。中国要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发展经济,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和条件。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商品、对外投资和工程技术及劳务出口的重要市场和对象,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对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中国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和矿产资源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坚持正义,维护公正。不论在联合国组织,还是在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和会议上,对涉及发展中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中国代表始终不渝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利,支持它们的合理主张。
为此,中国在冷战后的国际事务中积极推动南北对话,争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国政府一直认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协商解决国际问题,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此外,中国也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主张本着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以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磋商和交流,相互学习,互通有无,谋求共同发展。中国认为南南合作应是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既有经济的合作,也有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合作。
中国与第三世界关系的新发展
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中国采取积极的外交行动,大力加强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积极成果。中国与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首脑外交日趋活跃,高层政治交往不断,彼此的了解逐步加深,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改革或“变革”中新上台执政的政党和领导人,或者受西方的影响较大,或者对中国的了解有限,通过这种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交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也消除了误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模式,也在此类高层交往中显示了强大的活力。此外,中国还进一步发挥政党外交、民间外交及经济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关系上,中国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在东北亚,中国同朝鲜半岛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在与朝鲜不断发展两国间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于1992年8月和韩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通过支持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为缓和半岛局势及实现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同南北双方都保持了良好的双边关系。中国在谋求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的中、朝、韩、美、日、俄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南亚,由于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中国与东盟组织及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在冷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久,中国就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和复交以及关系正常化,翻开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新的篇章。世纪之交,中国政府提出了与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11月初,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与信任发展到了新的水平。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南亚区外大国第一个正式加入东盟的政治条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同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南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发展与南亚国家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具体主张,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赞同。中国在保持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和发展同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印两国政府间的高层互访接连不断。此外,中国与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不断有所发展。在中亚,随着1991年底苏联解体,中国迅即承认了中亚五国的独立,并于1992年1月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建交。此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双方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谈判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安全领域,中国于1995年向哈萨克斯坦正式做出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宣布决不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得到中亚国家的普遍欢迎。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建立起“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7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在新世纪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随后,该组织的常设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正式建立。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西亚中东,中国在保持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和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合法权利正义事业的基础上,于1992年1月同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继续主张阿以双方应以联合国有关决议为基础,公正合理地解决中东问题。中国业已与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1月,中国与南非建交。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会议发表的《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确立了中非新型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定位,建立起中非定期磋商的集体对话机制,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提供了保障。在拉丁美洲,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迅速,高层互访频繁。至2000年底,中国同12个拉丁美洲国家和安第斯共同体建立了外交部之间的政治磋商制度,中国还不断提高出席“东亚—拉美论坛高官会议”的级别,以促进中拉关系的发展。在许多国际重大问题上,拉美国家与中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和观点。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在联合国的决议案投票中一致率达95%以上。目前,中拉关系呈现出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日益突出,经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首先,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日趋密切。2003年,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额已达40亿美元。2004年1至10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92亿美元,超过双方2003年全年的贸易额。2004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与南亚七国的贸易总额接近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0%以上;中非贸易突破200亿美元,连续数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增长到400亿美元,年增幅超过50%,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投资、劳务、工程承包等领域的合作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次,中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2002年11月初,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2010年前建成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确定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而且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上海合作组织”也已把开展经贸合作作为其活动的重要内容。2004年夏,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已开始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展开谈判。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区域合作组织已经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三,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合作中的互利互惠。例如,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在自身出口大幅下滑的压力下仍承诺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向许多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对有关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发挥了作用。同时,中国从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国内短缺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材料,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资源不足的难题。
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也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政治互信。如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斯道延·坦尼夫就曾指出:中国的亚洲邻国的心态已经变了,它们现在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它们是个机会,它们可以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中国在其多边国际关系中也明显地得到了同情和支持。例如在人权问题上,中国始终得到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在台湾问题上,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反对台湾“重返联合国”。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上升,今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基础势必更趋广泛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