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其回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同区域间交往的人为障碍破除,全球化进程明显 加 快。“全球化正在摧毁一切壁垒”(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的演讲》,见全国 政协办公厅编《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文集》中国文史出 版 社2001年版第32页。)

,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 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亚太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全球化 进程,亚太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样与全球化进程有关。可以说,无论是研究亚太地区多 样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还是研究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家 安全问题,都不能不考虑全球化的背景,不能不涉及全球化问题。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实现亚太地区的可持续繁荣和稳定是亚太地区各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全球化进程与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回顾人类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亚太地区从强盛到衰落,再由衰落到重新崛起,其地位和作用发 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亚太地区曾经在人类古代文明中长期独领风骚。人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在亚 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大陆的华夏文明,直到十六七世纪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第一次全 球 化浪潮时期(从18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大肆扩张,亚 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被排挤到世界舞台的边缘,在屈从、接受和自强的状态中痛苦地挣扎 。尤其是东亚,除了日本以外,所有国家都陷入了“边缘化和半边缘化的深渊”。 (注: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由于这 一 时期全球化的主导方面是欧洲列强的殖民过程,即把其价值观念和制度向世界每个角落推进 的过程,亚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是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 以其所处的依附地位被动地卷入了全球化进程,成为西方殖民统治的对象,结果带来了深重 的民 族灾难和屈辱。在亚洲,惟有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迅速实现 现代化,避免了殖民化,并以平等的姿态分享西方建立的殖民世界利益,在实现工业化现代 化的过程中向中国等亚太国家扩张。至20世纪初期,亚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沦为列强 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或者是保持名义上的独立地位的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处于军事上受侵略、 政治上受奴役、经济上受掠夺的境地。亚太地区与较早遭受殖民征服的拉美地区相比,不同 之处 在于这时殖民列强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因此殖民列强在亚太地区留下了不同于拉美 地区的政治遗产——建立了强有力的殖民政府。“亚太地区的殖民政府不仅形式上富有权威 性而且在目的上具有干预性。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大多从殖民宗主国那里继承了在经济 活 动方面强有力的政府。”(注:薇拉·西蒙纳《政府、市场改革和世界体系:对拉美和亚太地区发展的比较》,见李明 德、江时学主编《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1 59页。)

这一点对亚太地区后来的重新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事 实证明,亚太地区的现代化通常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变革过程,即政府主 导型 现代化,政府是工业化进程起步和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政府的强大与弱小是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此外,殖民列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及附属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以后,大大加快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这“成为东亚现代化启动的重要客观因素” 。(注: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二战以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也再次发生巨变,开始重 新崛起。战后,亚太地区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获得了政 治上的独立和解放,拥有了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力。从50、60年代起,亚太地区尤其是东 亚 地区出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首先是因侵略战争而遭到重创的东亚惟一的工业国日本出 现了战后经济奇迹,以年均实际增长率超过9%的速度从战败中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世界经济大国,再度称雄世界。其次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以近10 %的平均增长速度,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变成了世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再次是东盟 国家奋起直追,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了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殖民地时 期的落后面貌,成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人称“四小虎”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和菲律宾正在朝着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迈进,饱受冷战中的热战摧残的越南等国也开始了充 满希望的现代化旅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最后是昔日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世界人口大国 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 一跃而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兴工农业大国。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也都以不同方式融入到了 现代世界的发展大潮中。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惊人成就,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且远远超过西方国家 工业化时代曾经创造的历史记录。亚太地区像欧盟和美国一样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的一极 ”,开始扮演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角色”。(注:Dilip K.Das,ed.,Emerging Growth Pole:the Asia-Pacific Economy,Singapore:Prent ice Hall,1996,p.9.)

亚太地区的重新崛起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 注, 一时间世界各国政治家、战略家和经济学家的目光无不顾及亚太,聚焦东亚,“太平洋时代 ”正在到来、21世纪是“亚太世纪”的议论不绝于耳(注:参见Ravi Arvind Palat,Pacific Century:Myth or Reality?Theory and Society,25(1 996):303-347.)

。就连以审慎著称的世界银行也于19 93年发表了一份关于亚洲经济发展和趋势的长篇调研报告,报告的标题就是《东亚奇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更直言不讳地说:“‘世界’一词过去曾意味着‘西方世界 ’。今天,全球大趋势迫使西方人接受一个事实:东方在崛起。……亚洲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现在它将重振昔日风采。”(注: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外文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版第8页。)

尽管有人对“亚洲奇迹”一说持不同意见,尤其是1997年亚 洲金融危机之后,否定东亚模式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亚太崛起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也正 因为如此,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地缘政治上,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瞩目和竞争的热点 地区。

讨论亚太崛起问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关于亚太崛起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 ,综观全球化进程和亚太地区重新崛起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到,亚太经济的赶超过程与战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致的,亚太地区尤其东亚地区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 者。可以说,亚太地区之所以能够迅速地重新崛起,很大程度是由于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 ,而亚太经济的起飞无疑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具体说来,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为亚太地 区的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拓展了经济活动 的空间,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 工,开拓国际市场等。通过全球化的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产生一种“后发性 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或地区积极 参与全球化进程,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和外在的有利条件,采取合理的发展 战略和政策,实现了经济腾飞和重新崛起。应当承认,战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是客观存在的 ,从这一点上说,机遇对世界各国来说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能否捕捉到这一机遇并加以充分 利用,而这取决于主客观多种因素。战后初期的亚太地区曾经被视为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地 区之一:经济上千疮百孔,政治上矛盾重重,尤其是美苏冷战造成意识形态上严重分裂,军 事上冲突不断。但是,亚太地区的国家或地区战胜重重困难,抓住并有效地利用历史机遇, 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尽管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差异巨大,经济起飞时间不一, 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仍可以看到其明显的共同特点:一是都以发展民族经济为目标,实行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的力量制定实现工业化的 产业政策,实行宏观调控,广泛动员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二是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行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融入世界 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运行方式接轨。三是都从数量扩张起家,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国际产业转移所提供的有利条 件,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此外,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以及文化因素等也在亚太 崛起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全球化的两面性与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但是,为什么人们 对全球化褒贬不一,态度迥异,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化的作 用和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机遇,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峻的 挑战。从亚太地区的发展经历和现实状况可以看到,全球化的两面性在亚太地区表现得尤为 明显。具体说来,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挑战和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加深,亚太地区许 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超过了30%,有的高达60%。在这种环境下,一旦一个国家发生经 济波动和危机,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殃及到与其有密切贸易和投资关系的 国家,进而殃及全球。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如此。这就对政府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这种能力包括治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而且取决于政府能力。一国政府的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这 个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收益和风险大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此外,金融全球 化导致金融投机活动猖獗,蕴藏着引发危机的风险,如何在吸收外资的同时搞好金融监管, 是对各国政府能力的一个考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 情况下,政府必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相关制度,防范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全球化使亚太地区日益融入世界体系,传统国家主权的合法性 虽然仍受到承认和尊重,但主权的行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绝对主权向相对主权转变。 主要表现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解决危机的方式对国家主权进行干预;东盟 等区域组织成员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愿让渡部分主权给区域经济组织;与国际惯例和规 则接轨,遵循国际条约,限制国家的经济决策权;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使民族国家传统的地 理疆界被打破,侵蚀了国家经济主权;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成为一种超国家的力量,致使国家 单独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大大下降;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统一治理,使各国政府承担 相应的国际义务增多,政府的自主性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跨国活动和跨国行为主体的急剧 增加,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范围;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网络的高速发展加快了 信息流通,公众的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和国际化,使国家政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政府的权 威相对减弱。亚太地区各国面临如何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建立并扩展新的主权和权力结构, 重新确定自己的主权地位的问题。

第三,社会不平等加剧。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不是全球化,但全球化显然使已经存在的不 平等现象更加严重。伴随着全球化产生的是许多国家贫富差距日趋扩大。亚洲金融危机抵消 了亚太地区的减贫成效,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近年来,印度尼西亚、韩 国和泰国的贫困人口急剧上升。即使在富裕国家,许多劳动者得到的工资连一个最小规模家 庭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正如李光耀所说:“全球化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它扩大了受过高深教 育和受较少教育的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了城市和乡村收入的不平均,以及沿海和内陆省份 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受过高深教育的人士,可以在发达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寻求高报酬,特 别是在资讯科技和互联网的领域里。受较少教育的人,却缺乏流动性,无法到工资较高的发 达国家里去工作。在一个由市场力量所推动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注:全国政协办公厅编《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 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第四,国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全球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一些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国家则逐渐被边缘化。越是全球化,富国与穷国之间、发达国家与 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就亚太地区国家而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全球化中的最 大赢家,而南亚等地的落后国家则是全球化的输家。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它当然愿意集中 于像纽约、东京、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虽然亚洲“四小龙”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均 国民产值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收入水平仍很低,世界上2/3的贫困 人口生活在亚洲。

第五,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艾滋病、毒品交易、恐怖主义、种族冲突、卖淫 和难民等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而“全球化”了,亚太地区也不能幸免。全球化进程 与全球生态退化的进程几乎同步,这使得反全球化者把生态恶化归咎于全球化。随着个人、 群体和国家之间交往超越国界扩展到整个世界,由于彼此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历史传统 、 文化状况、现实利益等等的不同而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领土、资源、环境问题,各种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参与和平 等协商,以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第六,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据优势,在经济全球 化中处于主导和有利的地位,因此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在竞争和交锋中 处于严重不平等和不对称状态。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十分明显的 强势特点。美国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使不少 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各地的新闻一半以上来自 美国传媒。应当承认,在全球化过程中,非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以 致人们发出了“全球化威胁着道德观念”的警告,甚至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的今 天,应当建立一条“道德警戒线”。 (注:全国政协办公厅编《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 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保护人类文化生态以及为世界多保留一分精彩越来越 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说:“对这些如不加以抵制,亚洲的年 轻一代将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亚洲必须向青年一代进行道德教育。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亚 洲文化的挑战是,将自身的优秀传统保留下来,并努力和西方的优点进行融合。”(注:全国政协办公厅编《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 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三、全球化的主观因素与亚太国家的选择和回应

全球化虽说是一种客观进程,但主观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参与全 球化进程的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全球化进程并非“自 然”现象,全球化的种种发展趋势看上去似乎互不相干、不可避免,实际上是相互依存和受 到起决定作用的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和推动的,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力量是美国。(注:全国政协办公厅编《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 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美国等 工业发达国家因为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具有 很强的影响力。但是,正如全球化进程呈现出多样 化趋势一样,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全球化的未来不是单一力量决定的,而是 多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只有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等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全球化 ,才能使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全球范围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只能在相互依存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因此,明智的态度和理性的选择是认真分析和研究全 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趋利避害,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从亚太地区各国的实践看,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选择置 身于全球化之外孤立发展的道路,而是纷纷奋起应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和新的振兴之路。 目前,对于亚太地区各国决策者来说,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制定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有效 、合理地利用全球化为发展带来的机遇。

亚太崛起的内在原因之一在于与全球制度变革趋势的一致性。亚洲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东亚 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制度调整的滞后和国际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剧烈而深刻的金融危机把东 亚国家和地区再次推上了进行制度调整和变革的道路。东亚各国政府迅速稳定了经济,通过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了社会支出。所有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亚国家经济都在复苏。其中 韩国在1998年经济下滑约6%后,1999年经济增长了10.7%。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网络,对贫困人口进行保护。为了向贫困的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机会, 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制定就业计划,支持市政工程项目。泰国增加了为老年贫困人口提 供 的社会养老金,同时扩大了低收入社会保险卡计划。印度尼西亚开展了大规模的让贫困儿童 “返回校园”运动等。所有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加强了信息收集,以更好地监控危机的影 响并向政策设计和计划执行者提供情报,如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监控和早期反应组织”。新 加坡副总理陈庆炎认为,1997年的亚洲危机揭示了全球的两大趋势:一是全球化不可阻挡, 技术进步使世界变小,没有一个经济体不受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没有一处可成为保护本 地产业的避风港;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在今后20年不 仅将继续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将会得到改善。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扩大,日本、韩国等国的 作用也在提高。

多数亚太国家的共识是:不能听任全球化进程只受市场力量支配,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 应制度安排。在国家层面,要加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在国际层面,要加速现存国际经 济组织的机构改革,增加透明度,接受全球各地公众的监督。地区层面是沟通全球与国家的 中间环节,有关国家应积极探讨多边合作、地区一体化的模式,争取使类似欧洲、东亚这样 的地区在全球化的制度结构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亚太地区各国需要在 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入国际社会与反对强权政治、 世界化与本土化等充满矛盾的不同战略目标、需求和资源配置方案之间作出选择并使之 保持平衡。在目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全球 化潮流的同时,都不能忽视自己的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理应 对西方文化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如竞争观念、公平思想与效益意识等予以接受,但对于西方文 化中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商品拜物教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必须加以拒绝。发展中国 家应坚持文化创新,重视高科技在文化领域里的应用,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出口文化商品, 争取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有利地位。1993年的曼谷《人权宣言》,49个亚洲国家第一次提出 反对美国利用民主和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倡导国家间的对话、沟通、平等和相互尊重。正如 江泽民主席所强调的,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发达国家得益最多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减免发展中 国家的债务,而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积极参与新“游戏规则”的制定,努力维护自己的 合法权益。面对“全球化”的要求,我们从思想条件到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成功地融入“全球化”进 程。

标签:;  ;  ;  ;  ;  ;  ;  ;  ;  

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