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两个必然”强化理想信念--论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_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坚信“两个必然”强化理想信念--论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_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坚信“两个必然” 坚定理想信念——论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理想信念论文,两个论文,坚定理想信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与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所在,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的强大精神支柱与无穷力量源泉。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方兴未艾的发展前景,面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是一个需要从思想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和作出正确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实践问题。

(一)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究竟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于这一问题,以往我们并没有搞清楚,现在就一些人来讲也不敢说完全清楚,更不敢说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产生迷茫、困惑甚至曲解的重要和直接的原因。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出一般性设想。正如恩格斯多次明示的,他们并没有为未来社会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也没有设定固定模式或社会蓝图。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又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两个社会的区别和联系。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曾提出过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成”加以区别,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邓小平和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作出了我国现阶段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切实搞清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基本保证,提供了理性认识的基石和科学指南,使得我们能够真正立足于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来重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从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新概括,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把握现实发展阶段,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时代特色;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从而对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建立于初级阶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作出了明确回答。这就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廓清了违反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认识,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从政治上、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加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绝对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来摸索和寻找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和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二)切实搞清楚在不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及重要作用与影响。20世纪中叶,一大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有很大差距,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发达的特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可能是“够格”的社会主义。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不是“搞早了”,是不是“先天不足”,是不是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需要再退回到资本主义去“补课”?当然不能这样讲。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曾设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国家发生,但他们并不否定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在不发达国家发生。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的苏维埃政权处境很困难,但在短短十多年间就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了闹翻身求解放的科学指南,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二战结束后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这说明,世界历史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趋势并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上或顺序上的特殊性,也不排除革命胜利的时间和地点受到历史发展中诸多偶然因素的制约。尽管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很差、起点很低,革命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尽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社会主义不仅在探索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使人类逐步摆脱了“战争怪圈”,为推翻野蛮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推动历史进步、人类文明与世界和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一个由不完全到完全、由不充分到充分、由相对到绝对的历史渐进过程。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动态比较中放眼整个历史进程,从奠立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可比因素中判断孰优孰劣。历史地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从19世纪中叶以来,经过各派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惟一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们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差距,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表明,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我国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构造共同理想道德的高度、民族凝聚力的强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度等许多方面,愈来愈显示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社会上还有较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从总体上说,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上明显的时间差、水平差和人均差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威胁依然严峻。这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疑问、困惑和忧虑,以致产生信仰危机。一些人错误地把社会主义在短短几十年中赢得的巨大发展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积累相比较,认不清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比较完全的历史渐进过程,认不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自我完善、发展同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的历史渐进过程。必须指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科学理论指明的科学发展方向和远景目标的追求,并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开辟着不断前进的道路。它来自存在又高于存在,源于实践又重在实践,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即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比较长的时间里,理想与存在之间的矛盾依然不会消失或完全消失,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理想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理想因素会逐步增加。我们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进步得多、美好得多、合理得多的社会制度,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就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在不断革除弊端、扫除前进障碍中日臻完善的。但决不能因此把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合理现象归因于科学理论,归因于理想信念,归因于制度本身。

(四)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面对怀疑、挑剔甚至反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错误思潮和习惯势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排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把特定条件下建设和发展道路绝对化、神圣化的社会主义,只能是自取灭亡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把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矛盾归结为生产力发展要求同旧的具体体制之间的矛盾,并且指明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断随着历史发展、紧跟时代前进,在不断解决自身矛盾中保持不可战胜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总会不断地产生,往往是旧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问题又会出现,总是需要在斗争中不断地加以克服和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在自身矛盾运动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共运的伟大振兴依然任重道远。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也存在着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可能;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为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给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带来新的考验;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既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开辟着道路,但也同时并发了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等等。这都从根本上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只能是依靠深化改革,依靠扩大开放,依靠加速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部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所说的和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而是要使其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蓬勃生机;我们所说的和正在进行的开放,不是搞“全盘西化”,而是要善于运用资本主义的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所说的和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使市场经济法则同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合理配置经济、社会、人力资源,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之一句话,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拓前进,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

(五)切实搞清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我们应当正确吸取的根本教训,进而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希望所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面对这一震惊全球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现象,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问,这是为什么?西方舆论和资产阶级人士纷纷断言,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甚至我们党内一些同志也产生了“两个必然”是否过时的疑虑。苏东剧变决不是个别和偶然因素所致。实际上,它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和危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的恶性膨胀和总爆发,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西方“和平演变”得手和这些国家内部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改革严重走偏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信仰和宗旨上改旗易帜,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执政党发生质变是一个根本教训。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错误地对待这一模式所造成的悲剧。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形态,加上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片面性,因而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了许多曲解。这一模式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却是一种严重扭曲和僵化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最终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非进行全面改革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苏东国家的改革之所以彻底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先是拒绝改革,一旦实行“改革”又变形为“彻底摧毁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但说到底是执政党自身的问题。邓小平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页。)。这也是总结苏共垮台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但却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只要我们善于审时度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方针策略,就一定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在低潮过后赢得新的发展,赋予国际共运以强大的生命力。

(六)切实搞清楚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信其社会制度的本质、基本矛盾及必然灭亡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令国内外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是,马克思以后的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也没有像列宁所说的走向“垂死”,反而获得了新发展。发达资本主义50多年来在生产力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超过了资本主义以往几百年历史发展的总和,这就表明它还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这种态势是否证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两个必然”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过时或不成立了呢?不是!目前,资本主义尽管有了一副新面孔,但其本质并未有根本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仍然是私有制;资本统治与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仍然是最基础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对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等作了一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但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仍占主体地位、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仍占支配地位的现状,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基本原理的真理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发展,即说明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还不会灭亡,也说明它每发展前进一步,都是在为自身的灭亡和代之以更高的社会形态准备着条件。就当代国际社会看,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诸如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异常严重等,而且在世界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日益激化,使剥夺者与被剥夺者之间的矛盾、争夺者相互之间的包括发达国家之间和各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扩张和世界市场容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各国经济的一定计划性和全球经济缺少调节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等矛盾趋向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的起伏、动荡和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的积聚。因此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西方一些专门研究资本主义未来的思想家认为,贫富两极分化,经济与生态背离,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精神危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三大不治之症。这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存在暂时性的论点的真理性。

(七)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坚定持久必胜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说还是不成熟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这个新生的社会制度,只有经过复杂、艰苦、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建立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这样,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这样。资本主义在其成长和发展的几百年中,经过多次封建王朝复辟,最后才得以确立。而社会主义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只有80多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只有40多年。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加之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风险与挫折是难以预料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否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不能冷静地分析主观和客观条件,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就会欲速不达。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些国家既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又要找到和采取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过渡形式,逐步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要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处在实力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既要把理论变为现实,在摸索中前进,又要承担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因此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第三,面对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繁荣富强,成为“合格的”的社会主义,从而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第四,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不会马上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不会迅速胜利,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象还要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应当也必须在国内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事情办好,以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铲除“和平演变”的土壤;在国际上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所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坚信“两个必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了我们党的基本主流和主导方面。但也不可否认,人们的思想极为活跃而充满迷惘和困惑,甚至我们党内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是应当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的。进一步搞好党的理想信念建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加强对党内理想信念建设中各种倾向和总体状况的研究探讨,加强对存在问题及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的全面分析,加强新形势下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理性思维,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使理想信念挣脱主观愿望和想像,挣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曲解,切实建立在客观现实和历史必然趋势的基础之上,既十分必要,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是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可以说,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终身使命。我们看到,昨天的理想信念,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存在;我们坚信,今天的理想信念,必将成为明天的美好现实。理想信念与现实存在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务必认真把握好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同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目标任务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同本职工作的关系,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标签:;  ;  ;  ;  ;  ;  ;  ;  ;  ;  ;  ;  

坚信“两个必然”强化理想信念--论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_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