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院前抢救临床分析论文_王树民

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院前抢救的抢救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收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5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抢救,观察组患者行院前抢救措施及入院后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对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临床抢救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抢救;急救效果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生原因是由于含碳物质未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患者吸入后,一氧化碳与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紧密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患者体内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缺氧[1]。急性一氧化碳重度一般表现好、为患者重要器官和组织缺氧,严重者会出现脑组织和脑细胞出现缺氧性病变,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抢救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58例,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抢救方法下的抢救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5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12-48岁,平均年龄(29.3±1.9)岁,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患者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其中轻度中毒患者表现为头昏、乏力、恶心呕吐等,患者血液一氧化碳—Hb浓度为10%-20%;中度中度患者临床表现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出汗较多,心率加速,出现重度昏迷,患者血液一氧化碳—Hb浓度为30%-40%;重度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深度昏迷,机体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血压下降,患者血液一氧化碳—Hb浓度高达60%以上;对患者进行病情判断,轻度中毒者21例,;中度中毒者6例,重度中毒者2例;对照组患者29例,患者男14例,女15例,年龄11-52岁,平均年龄(30.5±1.8)岁,轻度中毒者20例,中度中毒者7例,重度中毒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情况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抢救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给予常规急救,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滴注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醇等,促进患者脑细胞代谢[3];观察组患者行院前急救,急诊中心在接诊后,迅速调度人员奔赴现场,在去现场的途中由专业急救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询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实施简单急救将患者脱离中毒环境,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稀释毒气浓度,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等待救援人员到达;急救人员到达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初步制定抢救方案;对患者及时纠正缺氧,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治疗,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轻度中毒患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严重一氧化碳中毒者应尽快给予高压氧治疗;急救人员要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抢救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的甘露醇,降低患者颅内压,保护脑组织,避免出现脑水肿;现场急救后,及时将患者转送至医院,在转运中与医院急诊科做好沟通,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保证绿色通道畅通,确保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同时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注意保暖,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出现呼吸停止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等,及时进行救治;同时做好家属的安慰和情绪疏导,避免影响急救。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患者意识清楚,中毒症状小时,脑电图正常,无后遗症为治愈;患者意识清楚,中毒症状基本消失,脑电图正常,存在轻微后遗症为有效;患者中毒症状未见缓解,脑电图异常为无效 [4]。抢救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例,%)

3.讨论

一氧化碳中毒是导致患者中毒死亡的中毒因素之一,常见于冬季,患者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脑组织和脑细胞出现缺氧,导致患者体内能量代谢障碍,三磷酸腺苷的生成减少,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经逐渐成为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院前急救作为近年来在急救中应用广泛地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提升救治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在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时,及时给氧治疗,能够迅速增加患者机体的血氧含量,提高氧分压,促进患者体内碳氧血红蛋白的分离,将一氧化碳排除体外,改善患者缺氧的状态;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防止出现脑水肿,保护患者脑部功能;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部分存在高热的患者,应利用冰袋等进行降温,降低细胞代谢,增加患者脑部对缺氧的耐受力;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当做好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准备,加强病情监测,以便挽救患者生命。在急救后,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同时,对患者行健康宣教,告诫患者及家属在使用煤气、煤炉等注意安全,提高预防意识,防止意外伤害。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证实对院前急救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及时抢救缩短了患者的中毒时间,对提升抢救效果,减轻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及时对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临床抢救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利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506-1507.

[2]蒙炳干.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J].医药前沿,2014. 4(10):210-211.

[3]张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05-106.

[4]陈石伙,黄政,黄祥,等.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57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139-140.

论文作者:王树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  ;  ;  ;  ;  ;  ;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院前抢救临床分析论文_王树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