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综合性论文,模式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1999)01-0043-05
一、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本文的综合性大学是指明确承担我国师范教育任务的两类多学科性高校:一类是指在高教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以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合并而组建的综合性大学;另一类是指从原高等师范院校生长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即大学的前身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通过扩设非师范专业或兼并其它非师范类高校而走向综合性大学之列的。
从系统观念看,一个模式试图表明系统构成过程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相应的目标、功能、有序结构、机制来说明系统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办学模式是在办学实践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一个办学理论,这种理论可以用某种简约化、概括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办学目标,使其系统内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并取得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发挥其办学功能。办学模式反映了办学目的和规律,在理论上有严格的论证依据,在实践中也有和理论相匹配的可行性操作手段。
构成办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有:办学理论、办学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条件、办学程序和评价体系。
办学理论是指学校办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这一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既是独立的要素又渗透或蕴合在其它要素之中并起着指导作用。
办学目标是指办学模式自身明确的主题和目标指向。办学目标要素对模式内其它要素均起着制约作用。不同的办学目标,反映不同的办学模式,其所需要的条件、程序、途径和方法也不同。
办学组织是办学模式运作的组织体系,它规定各相关部门工作内容和上下级关系来明确责任和职能。
办学条件是指达到预计的办学目标,使模式得以运行并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人、财、物以及技术手段等)。
办学程序是办学目标的操作实施过程,它依据办学目标而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能够灵活调控的运行机制,明确规定办学过程和每一过程应完成的任务。
评价体系构成办学模式以及使该模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以办学目标为依据,对办学成果,办学过程和条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修补和再设计。
办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结构,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是否协调、和谐有序,都制约办学模式结构功能的发挥。因此办学模式的建构必须要使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优化组合、和谐运转。
本文要讨论的是我国这两类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问题。即如何在把握国际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背景下,从综合性大学特定的办学环境出发,以一定的办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特定办学目标,对师范教育办学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办学条件、运作程序等进行选择和有机整合,以实现办学功能和办学目标,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新路子,为重构我国师范教育开放式新颖体系积累宝贵经验。
办学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具有特殊功能和运行规律,对其研究能使我们以系统论的观点把握它构成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把握要素间组合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和实质性的改革,不再局限于忽视全面的一招一式的替代、改正或修补;能使我们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认识,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从不同学校特定的办学环境出发,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建构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其重要方面在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变化。
自1949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幼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体系,它们分别独立设置,自成一体,已形成“封闭式”、“定向型”的教育模式。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这些学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在目标指向21世纪的过程中,特别是现有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似乎已显得不如过去迅速。这种“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管理体制条件分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各行其是,高师院校内部已显示了很大的发展惰性,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能力不如其它类型的高校,其外在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等等。现行的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还造成社会上教师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和教师过强的职业安全感,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教师来源渠道多元化以及形成必要竞争不相适应。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师资,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逐步打破,必须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为此提出了指导方向:即改变单纯由师范院校培养培训师资的局面,逐步形成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培养培训师资的作用,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沟通的新格局。事实上最近几年来本文所指的综合性大学与其它非师范高校一道,承担着国家大约20%的高师教育任务,为重建我国师范教育新体系已作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与尝试。
从国际师范教育发展背景看,无论在教育体制还是在办学模式上已呈多样化、开放式趋势,并在一定程度左右和影响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在各国师范教育体系大致有三种类型:①是综合大学、文理大学等高等院校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系,也称为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欧美各国基本上都实行这种体系。如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其中约有1400从事师资培养。这种非定向型的师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得比较宽广的知识,但缺乏专业定向,不利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合格师资。为此日本创办新的教育大学以弥补非定向型的不足,试图使非定向型和定向型师资培养的形式结合并存。②是由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师资培养体系,也叫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即在独立师范教育体系内以培养中小学某一门学科教师为目标而对学生进行专门学科及教育类课程的综合训练。这种以培养特定师资为主的师范教育机构以前苏联、朝鲜为代表。③是协助或联合培养师范教育体系。即一些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和综合大学或文理大学通过协议及其他形式来共同培养师资。学生取得其他院校学士学位后,到师资培养机构接受1~2年的训练,取得教师证书或教育学硕士学位。也可以在攻读本科课程时,到师资培养机构选修教育科目,取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上述三种师范教育体系在欧美、前苏联、日本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都各有侧重,既有实行单一体系,也有两种、三种并存。但随着各国师范教育发展重心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移,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一是不同的教育形式使师资培养更为多样化、灵活化和科学化。二是师资培养趋向于综合大学化,力图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使之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点:
1、尽管各国各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机制有别, 培养师资采用不同的模式,但共同的特征是:在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改制、调整,取消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师范教育越来越依存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在承担师范教育任务方面将不断拓展空间和扩大功能。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站这样一个国际师范教育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我国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
2、高师教育要获得发展, 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建立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颖的师范教育体系。由于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加入,“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式”已经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研究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毋庸置疑,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建构必须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涵,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观念,敢于闯出新路,切实解决办师范教育的至关重要问题。因此不管选择怎样的办学模式,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综合办学实力,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高师教育在实力与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提高未来教师全面素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新型师资。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诸多要素所构成,而要素间构成结构的方法不同,相互关联不同,又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即1+1=2。 所谓整体优化,用公式表示就是1+1>2。 在建构办学模式时从整体性出发就要把握好这两点:(一)要将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看作是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的一个亚模式,或者说是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因此要考虑它与大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以及与它同处一层次上的各要素的相关性和协调性。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就要以这一特定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为前提,通过对办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促进综合性大学办学实力的整体优化。(二)是就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系统本身而言,既要注重各要素间的配合、互补、协调和影响,又要重视满足重要性程度高的要素,使其功能的发挥起到最大促进作用。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师范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调控,会直接影响办学模式功能的最大发挥及其办学目标的实现。
综合性大学在建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全方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办学模式构成中核心要素是办学目标,因为办学目标对办学模式其它要素起着导向作用。而办学目标的选择又受到办学方向制约。综合性大学高师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使学校整个办学活动以最佳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挥其整体最优化水平,来适应和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21世纪的高质量的各类中等学校新颖师资的需要。因此在建构办学模式时,必须坚持全方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全方位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是要立足国家、社会发展对未来基础教育的整体需求,以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教育观念的变化趋向为依据,以21世纪社会人才需求为参照,在更高层次上来确定办学方向的内涵及其办学目标。二是要树立“大师范”观,以不断扩展和充实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内涵、范围。传统的师范教育只培养普通教育师资和培训在职普通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没有建立有机联系。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和综合实力,在应用技术学科群中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改造,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在文理学科群、教育学科群中共同培养普通中学师资,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各种继续教育机构师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干部,并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真正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贯通;利用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在为高校本身的师资补充服务的同时也为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师中骨干师资培养承担责任;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继续巩固和强化教育科研的基础,更好地指导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工作并为地方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通过上述努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2、坚持遵循高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一方面要适应教育改革这一大趋势,从体系结构、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与软硬件资源配置方面充分体现资源共享,达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有机统一。据此,师范教育就要在过去基础上在观念、体制、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另一方面必须把握高师发展方向,遵循高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高师教育师范性这一根本特色,来拓展增强高师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为此要把握以下几点:(1)高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在国家各行业中处于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师范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适度超前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综合性大学来说,在合理配置资源前提下,师范教育在人、财、物投入上给予政策倾斜和提供强有力保障。(2 )师范性是高师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而决定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和无比重要性。基于此,加强高师教育的专业性,使教师成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已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这种职业不可替代性,必须经过特殊的培养和训练。(3)从高师教育新的理念看, 高师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是“特殊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双专业教育。因此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时,必须考虑人文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国际师范教育从与学术分离迈向整合的发展规律和改革趋势的要求。
3、坚持面向世界, 重视吸收借鉴外国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先进经验。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间的差异性相对缩小。现代办学活动也正处于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过程。各国都在借鉴别国的办学模式并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经过改造、创新形成一些新模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倾向。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经验,学习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长处和先进东西,有选择地对国外一些模式进行改造利用是我们建构办学模式的方法、途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立足国情、地情和校情,更好地为本国本地区基础教育培养新颖师资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地说,要在总结我国高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解放思想,突破长期来借鉴实行原苏联的“小师范”、“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所形成的思想羁绊,大胆吸收借鉴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大师范”、“开放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混合式”师范教育办学体制的长处,在比较引进中创新,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
4、坚持因地制宜,呈现个性,形成特色。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某一类办学模式的形成除了应具备的普遍必要条件外,还应具备自己的特有条件。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大学办学模式,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融合了本国本地区传统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演变等因素,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因此区域化、地方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处在不同地区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高师教育办学模式就要在遵循师范教育规律前提下,根据校情和所处区域的实情及其它的办学环境,既要因时、因地制宜,准确定位,还要大胆提出构想,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提供相应保障,率先试点,在实践中还要加强与同类学校的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模式发展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