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持续发展与文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人类对自身的存续问题,进行了种种思考,提出了种种发展模式。这些思考与模式,思想与战略,是人类对自己未来的文化选择。

一、保命的文化选择——可持续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为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为环境可以任意作践,随意损坏,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来征服自然,造成了能源枯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于是,自然反过来对人类进行报复与惩罚。遭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之后,当今的人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作为思想与战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当今人类明智的文化选择。它要求人类节制欲望,善待自然,要求人类做好调控工作,以合理、高效的方法,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以有力、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防止其再遭受污染。从而使人类摆脱能源匮乏,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之苦,以便让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繁衍生息,万世存续,永远发展。

但是,人类能这样地“万世存续,永远发展”下去吗?否!看看“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含义。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是这样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的:“既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很明显,“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目前”人类和“未来”人类的“需要和追求”。但若沿着工业文明的老路“需要和追求”下去,即使加以调控,真的能够“满足”“目前”,又不“危害”“未来”吗?常识告诉我们,自然对人类的威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避免的,如人类行为失当,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这可以通过对人类活动的改善和调控加以解决;一种是不可避免的,如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因为相对于特定的生产而言,对它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必定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再节约,再合理利用,日用月取,长年耗损,也会用光,不是通过对人类活动加以调控能够解决的。因此,其趋势是保命式的,只能苟延残喘,延长人类的存续时间,但极其有限。

其一、表现在不能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可持续发展”只要求调节人类的欲望,控制人类的活动,不要求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调整,虽然可延长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时间,但不能避免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从而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沿着工业文明的老路走下去,人类不但不能“持续”发展,还可能走向灭亡深渊。

其二,表现在不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缓解。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对自然的无限度、无休止的攫取,造成人与自然的危机引起的。但从本质上看,人与自然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之危机。因为大量的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其中尖锐的冲突是发生在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之间涉及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利益之争。有些人和集团对自然无限度、野蛮式地攫取,根源在于一定的社会利益分裂和利益矛盾,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在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和工业文明相伴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上层建筑,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而在其发展的二、三百年间,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大面积地污染环境。其在推动人类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危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关系,因此,它不能缓解人与人的矛盾,也不能解决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环境问题。

其三、表现在不能导致文明形态的突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文明形态的突破中前进的。只有突破原有的文明,社会才有革命性的大发展。正是先人们突破了采集渔猎活动的“可持续”,才走向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也正是先人们冲破了“桃花源”式的农业文明的宁静,破坏其“可持续发展”下去,并痛苦地背井离乡,到城市当工匠;冒死地背叛神学,把科学应用于生产,从而诞生了现代的工业文明。现在既然陷入困境,就要突破。而“可持续发展”,但求“持续”,不求突破,因此,是保守的,不是革命的。

二、革命的文化选择——变移式发展

既然“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那就要变移。所谓变移,是质的变换,即工业文明发生质变,变换成新质的文明。这个“质”由对资源的利用、开发为基础,变换成对知识利用、开发、创新为基础。因此,当下在发展模式上,要突破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用“变移式发展”来逐步取代“可持续发展”,逐渐让利用资源求发展,变换成利用知识求发展,以引导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种变移,主要表现为:

其一、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从物质活动为主变移到信息活动为主。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都是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为主的时代,尤其是工业文明,把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到顶点,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其后期,信息活动频繁起来,但不为主。信息活动仍然为物质生产活动服务,处于附属地位。随着时日的推进,信息活动将变附属为主导,并有其自身的独立活动内容,而物质生产活动退为附属地位,为信息活动服务。

其二、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经济活动为主变移到文化活动为主。信息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文化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活动、艺术审美活动等。在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活动只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活动的要素存在,不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现在的物质生产,正逐渐地成为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这种科学化趋势,必然使物质生产活动自身向科学技术活动变移,逐渐地成为科学技术活动的要素,科学技术活动变成了具有自身目的的独立活动和主导活动。此外,在工业文明中,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审美活动,尽管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点缀或闲暇消遣,但日见浓重,最终也将变移为人类活动的主导内容。这样,人类活动的主导内容就由经济活动为主,变移到包括科学技术活动、艺术审美活动等的文化活动为主。

其三、人类活动的空间:从地球展拓到太空。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活动空间都在地球上。人类只有一个小小的地球,再发展下去,已难于承载人类的活动与消费。因此,人类从20世纪开始,就不断进行从地球迈向太空的探索,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这变移,不仅是活动空间的扩展与改变,也是活动内容的重大改变。如果说地球主要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家园,那么,太空将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实现从地球分流、到别的星球生活、生存的去处。

其四、人类活动的方向:从改造环境为主变移到改造人体为主。活动方向指的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以往的一切文明,追求的都是对环境的改造,以便为人类自身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场所和条件,从而也造成了人类与地球自然的严重对抗。实际上,人类的文明进步,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的改造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类自身的变化上,只是这种变化只限于工具的进步,很少触及人的肉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向太空迈进,人体自然的落后性日渐显露,改造人体自然的条件也日渐成熟,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太空技术的日益发达,于是对人体自然进行改造的时代终于来临。所以,从活动方向上看,人类将实现由改造自然为主变移到改造人体为主。这一变移表明:人类的改造活动将指向人类自身,人类面临着传统存在方式的改变,面临着人类传统本性的改变。将来的人类所需物质资料也许很少很少即能生存。这将是人类的巨大升华,是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未能实现的大飞跃。这一飞跃,将使人与地球自然的对抗化为云烟。

其五、人类活动的社会关系:从不平等变移到平等。随着以上人类活动方式、内容、空间、方向的变移,人类也将超越狭隘单一的物质利益追求,具有更高的价值目标,为了人类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将更强烈地要求平等合作及和谐。

以上五个方面的变移,不能概括全部的变移式发展,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而且是互相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有机结合,将催促着新文明的诞生、发展、壮大从而最终取代工业文明。显然,这是优于“可持续发展”的革命的文化选择。

三、当下的文化选择——加速新旧文明变换

从“可持续发展”到“变移式发展”,让新文明替换工业旧文明,其中的路程是漫长的,中间有个过渡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地球上,人与地球自然的矛盾迫在眉睫,不加以缓解,人类将难以甚至无法生存。所以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局限,并不否定它的价值。就目前现实的社会运作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战略更为紧迫,必须立即付诸实践,形成社会化、全球化的活动,以便让人类当下能存活下去,人类才能进行新的开发、新的创造,从而让旧文明变移到新文明。但从长远看,要实施“变移式发展”,开拓出新的文明。尽管这种发展战略,文明模式,需要人类长期不懈地探索,现在不可能形成社会化实践,但今天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人类对其有自觉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以加速新旧文明的变换。这就要:

其一、抓住关键。所以说是“变移”,而不是“转移”,是因为文明之“质”发生变换。那么变移的关键是什么呢?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变移》一书中指出:“知识实际上是一切事物的放大器,是未来力量变移的关键。”(注:[美]托夫勒:《权力变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工业文明时期资源是关键,新文明时期知识则是关键。范围更大一点说,文化是关键。因为文化或知识具有特殊的特性。1、具有增殖性。知识的增多和运用,减少了对原材料、劳力、时间、空间和资本的需求,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财富。2、具有民主性。当今世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能分用。唯独知识,弱者和穷人也能掌握,也能使用。不少穷国利用知识,使国家经济起飞,生动地体现了知识的民主性。3、具有无穷性、财富会耗光,同一财富,甲花光,乙不得花。但同一知识,可以同时为许多使用者使用,而且用得巧妙,还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知识。所以,就其本质而言,知识是无穷尽的。4、具有流动性。文化或知识在世界一体化及通讯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其流动之广、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知识是变移的关键。正如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在科学知识方面的转移,世界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注:《人民日报》1994年2月17日第7版。)要发展就要抓知识。于是“知识更新”、“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等成了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并成了许多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国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无疑是抓住关键之举。

其二、扭住中心。为什么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为,1、中国是个穷国,人口又多,不发展经济,无法生存。当今富国,对穷国动不动就来个“经济制裁”,不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中国就无法立足。2、今天“世界贫富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知识为何有差距,投资多少不同。“发达国家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注:《人民日报》1994年2月17日第7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已有巨大差距;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如果不加大对知识的投资,不抓紧掌握、运用知识,与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将拉得更大。要缩小差距,就要增加投资。不扭住经济建设,就无法增加投资。3、发展经济,让经济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多,特别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从量的积累,就会逐渐产生质的变化,即物质生产活动自身向科学化转变,最后科学技术活动成为主导活动,从而实现了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其三、抓住时机。工业文明到来之时,中国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白白失掉时机,造成几世纪的落后挨打,教训是沉痛的。现在新文明已悄然开始,并向我们生活走来。我们要敏锐地观察它,清醒地认识它,精心地培植它,抓住时机,促其发展。1、从活动方式看,信息活动已成为今天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活动方式,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那么我们就要致力于生产生活的信息化而不是物质、能量化。2、从活动内容看,现代社会生活的科学化、艺术化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特征,如果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活动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的独立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要只把科技与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手段来对待,而应看到它们高于物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历史地位,积极地推进社会生活的科学化、艺术化。3、从活动空间看,太空活动已成为人类日益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是新文明的标志性场所,我们就要在空间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千万不要在新文明的来临中落伍。4、从活动方向看,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太空技术等正日益发达起来,对人体自然的改造已提到议程,如果我们认识到对人类自身的改造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向,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应该拒绝生物工程技术、智能技术用于对人体的认识与改造之中,而应积极拓展对人体的改造活动。5、从活动的社会关系看,人类的平等化既然肯定是人类新文明不可避免的历史大趋势,那么我们今天就要努力探索人类走向平等的具体路径与方式。而当务之急,是要抓住关键、扭住中心、抓住时机,扎扎实实地加速其变移,让新文明的阳光更早地普照天地。

标签:;  ;  ;  ;  ;  ;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选择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