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庆祝天津社会科学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际,1999年3月17 日天津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面向21世纪的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我院部分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就当前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院长李锦坤到会并讲话,副院长房良钧主持了会议。
一、21世纪的社会科学大有可为
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长期被忽视的学科得以重建,许多理论禁区被打破,各学科在各层面的研究均有了相当深度。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迎来了社会科学的春天。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为传播先进思想、开拓社科理论研究、培育“四有”新人和生产优秀精神产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既为繁荣社会科学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就为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说,21世纪的社会科学大有可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社会科学予以回答,并发挥自身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等方面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将落后于时代,也会使我们自身的发展面临困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面向21世纪的社会科学要发展、要前进,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旗帜是方向。一定要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样一个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我们未知的东西,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拿出更多的成果。第二,创新是生命。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而且要善于创造和运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第三,实际是中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始终立足实际、面向实际,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更多的新的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第四,改革是动力。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改革,没有改革就缺乏内在动力。所以继续深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内部改革,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课题,比如社会科学的社会化、产业化、企业化等问题。第五,发展是目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就必须着力于自身发展,不能止步不前,故步自封。如何增加科研机构内部的造血功能,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新的问题。时代呼唤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科学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为不断发展的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还有的学者提出,根据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已经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样, 面向21世纪,进一步深入搞好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作为一个重大的任务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
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本身已经有了20年形成发展的历史,与此相应,邓小平理论研究在这20年中也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我们面向新世纪的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起点。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科学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伟大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20年来的研究情况作全面的回顾和梳理,系统地把握研究工作迄今的进展情况。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面向新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搞好这个基础工作,就谈不上研究的深入。
二、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变革创新意识
与会学者指出,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的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无数的迹象表明,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百年更替或千年更替,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巨变即人类历史的巨大变迁。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就世界范围来说也可以说正面临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变。社会的变革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以其新的研究成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社会大变革时期也必然是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的时期。因此,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有学术理论上的强烈的变革创新意识。
论者认为,从学理上讲,不论哲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可能是超时空的。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固然会包含一些永恒的价值,但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说,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东西。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科学更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社会科学作为经验科学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要解释的经验。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原有的社会科学理论显然不能解释现在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先行了一步,西方的社会科学中固然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成果,但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也显然是不能解释中国的特殊经验的。因此,中国的社会科学必须重建。社会科学的重建当然不能没有哲学的帮助,它需要哲学提供观念框架和逻辑基础。这说明,哲学也需要一种同重建社会科学的任务相适应的变革。哲学的变革显然还有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的理由。哲学固然有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包括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逻辑基础,但它更根本的功能是为人类生活提供终极关怀。哲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类生活提供意义支撑。就当前中国哲学的任务来说,它就是要为处在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人提供一种意义支撑体系,或者说,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这种意义支撑体系或价值观念体系也是需要重建的。总之,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面临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建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
也有学者指出,21世纪与20世纪的不同,将表现为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模式有本质性的差别。20世纪仍然属于慢速变化的时代,而快速变化则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量子力学运动体系中的运动与牛顿机械力学运动体系中的运动是不同的,社会的快速变化与社会的慢速变化也是根本不同的。21世纪的适者生存规律将表现为“适快者生存”,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慢就会陷于发展的危机。我们的时代现正处在由慢速变化向快速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快速变化不敏感、不适应,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家面向21世纪的工作,就是要为创造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态做出贡献。研究工作将主要在两个工作层面上展开。首先,由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应从实践的向度,深入社会,研究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提出的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是“更新社会生活”,即为实现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做贡献。这是社会科学家在21世纪必须承担起来的从实践上“改造世界”的任务。其次是从思想理论的向度,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思想结构,深入研究、理解和解释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这一研究的目的是创造新的价值观,从而“更新社会价值”,即为实现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做贡献。这两个向度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培养中国人对于快速变化的世界的新的适应力,造就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工作生活并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新人。
论者认为,在快速变化时代的新适应性的基础是新创造性,即新型的创新精神以及新型的“快速反应”和“立即行动”的能力,并使这种精神和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所以,若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说,社会科学家在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做解放思想的工作。因为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但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探索和创新,需要一个广阔深厚的“社会创新生态”。在21世纪的新时代,“创新”理念绝不是什么贵族式的、精英式的理念,而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创新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社会生态。创新意味着多样化,意味着不同的自主选择,这恰恰也是创新社会生态的特点。创新社会生态的根本基础是民主,是生动协调的民主生活方式和工作集体。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勇于创新时指出,“特别需要强调民主”,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是急于创新的,那么我们就要扎实进行“创新”借以生长的“创新社会生态”的基础建设。
三、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及其前沿课题
与会学者指出,20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和技术转变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人类仍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在21世纪结合实际地从理论上和应用上提出解决的办法。论者认为,创新、协作、 综合、 集成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也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和必将对我们的整个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和促进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研究将继续呈现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将更加贴近实际问题研究,同时,研究方法和手段亦将日趋现代化。
还有学者指出,21世纪初叶,将是我国和我市加快产业结构演变和技术结构升级,增强国家和我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论者认为,当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重大课题很多,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演变的特征和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中观经济发展规划的功能、重点与运作措施;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走向腾飞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机制与政策;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和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与对策等。
也有学者指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两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为社会决策服务,可以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论者指出,我们应从现有实际情况出发,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在鼓励深入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找准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使社会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积极开拓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开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的交叉研究,优势互补。与企事业单位横向联合,为企事业发展服务。
也有学者指出,在改革大潮中,科技界正面临科技产业化的冲击,产业化已经成为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科技产业化的挑战,社会科学同样面临着世纪之交的抉择。可以肯定地说,社会科学领域的部分学科同科学技术一样,不管你是否赞同,实际已经卷入了产业化的大潮。许多学科参与的信息、咨询、策划、评估等学科行为,都已经纳入了科技产业化的轨道。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文化领域的一些学科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都被推进了产业化的潮流。确认社会科学同样要接受产业化的挑战,不仅是解决财力拮据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验证社会科学在创造生产力,创造国民财富中的强大实力;证实社会科学不仅创造社会效益,同样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当然,社会科学如何参与产业化进程,还在探索阶段。我们提倡探索,讲求科学精神,通过产业化推进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还有学者就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者指出,所谓“社会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践化,是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宗旨。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社会进步。如同科技成果必须通过产业化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与社会效益一样,社会科学则必须通过“社会化”实现它的价值。
出席研讨会的本市专家学者陈晏清、车铭洲、徐大同、甄建民、马献林、滕云、李家祥、陈浙闽、崔振凤、张贤模、刘玉珊、刘树功等,以及本院部分专家学者都在会上做了发言。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