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8)11-0080-06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都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顾、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发展,梳理、总结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爱国主义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依存关系的集中反映,体现为深厚的爱国之情、自觉的报国之行和坚定的强国之志的统一,它以国家的发展前途为目标,以民族的利益为最大利益,能够团结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共同抵御任何外来侵略,能够激发全民族的拼搏精神,促进祖国日益强盛。“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1](P121) 爱国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都很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着艰巨的历史重任,需要凝聚和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利益、安全、荣誉和尊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呼唤爱国主义,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新情况新变化也向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种种挑战。
首先,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经济活动跨国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是世界科技革命的产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以民族国家的独立发展为表现方式,是在维护和发展民族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它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为一体,共存于民族国家存续的较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P276)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特性,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他们一方面鼓吹“全球意识”、“超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等观念,另一方面对民族国家的国家观念以及民族国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进行种种非难和指责,影响人们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而忽视本国、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动摇国家主权的神圣性、淡化爱国主义情感、弱化民族国家意识。
其次,来自于多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种社会思潮相互冲撞、相互影响。在人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选择性日益增强的开放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必须积极应对来自多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有力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民族虚无主义、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力宣扬、鼓吹和追求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企图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标准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崇拜,“‘引进’到或渗入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来,而从原则上否认、反对和破坏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否认、反对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3](P848)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必然轻蔑爱国主义,有的人甚至厚颜无耻地说:“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肖子孙,且以此为荣。我们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要强调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包括西方各种学术流派的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必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往往沆瀣一气、一唱一和。民族虚无主义者也是反对、敌视爱国主义的。他们从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视中华民族是“丑陋”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一堆糟粕和垃圾,“早就该后继无人”、“全面否定”。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面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与我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的较大反差,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容易影响人们的思想甚至滋生蔓延,弱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从另外一个极端对爱国主义的挑战。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根本,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导致“国将不国”,这实际上是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否定中国文化的与时俱进性,也是对爱国主义时代内涵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民主性精华,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礼义廉耻”等,都可以古为今用。但绝不能以偏概全,无视其中的封建性糟粕,甚至过分夸大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一种全新、全方位的视野,在复兴民族文化和吸纳传统文化民主性精华的同时,抵制和回应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种种挑战。
其三,来自于爱国主义教育自身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党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新情况,一些人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他们或者持所谓“自然论”观点,认为国强民富,爱国之心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教育要顺其自然,不必强求;或者持所谓“先后论”观点,认为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抓爱国主义教育;或者持“无国界论”观点,认为国际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国界的消除,当年工人“无祖国”,而今社会“无国界”。这些错误观点和看法,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力度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产生消极影响。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于爱国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又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逐步完善运行机制。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视受教育者为教育客体而灌输式地进行知识传递,极力追求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要求、规范准则的接受和服从。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必须超越传统、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的独立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价值应突破客体性局限,彰显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注重人的工具价值、忽视人的主体价值的弊端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实效性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党和国家及时抓住机遇,创新理论,制定各种政策,出台相关文件,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开创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1月,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4](P262) 1983年7月,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工作中发生过的失误,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感到茫然、信心不足的问题,针对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念、对祖国感情淡薄,无视祖国尊严和民族感情而走上邪路的问题,中宣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颁发《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经常创新地进行和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培养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要使“五爱”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认真贯彻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精神文明建设一度被忽视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进入90年代后,我们党深化了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调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统一,积极主动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9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71周年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现阶段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1993年9月,中宣部等4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项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良好反响。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从而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1999年9月,中宣部等6单位举办“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们党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的能力不断增强,从整体上加强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和推进,不仅在宣传教育方面形成社会合力,而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包容性和说服力。2001年9月,党和国家从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主要内容,应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影响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爱国教育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日益增强。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日益高涨。人们的爱国情感总是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总要体现在一个时代或者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之中。当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的荣誉,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入世”成功,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当与祖国荣辱休戚相关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刻,中国广大民众都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的繁荣发展,才能维护民族尊严和主权完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为一体。
第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理性认识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日益成熟,对问题的处理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他们面对一些有违民族感情、国家尊严的事件,在宣泄爱国情绪的时刻,呈现出了理性、科学的态度。面对2008年上半年发生的某些西方势力歪曲事实、支持“藏独”、破坏奥运的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大是大非,中国广大热血青年认同政府的态度和行为,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自发地在网上联合进行有组织、有理性的自我表达和合法抗争活动。新时期爱国者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行为举止应有理、有利、有节。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科学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才是更有价值的爱国主义。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行为更加自觉、报国业绩更加辉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各条战线都涌现出许多爱国模范,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着榜样的示范作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许许多多普通的群众,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童稚未脱的孩子都自发地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利用自己所长为灾区人民服务。同是这个2008年,中国人民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时代彰显。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广大奥运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奥运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5]
三、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经验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把握其规律性。概括起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为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为责任的主体。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换位思考,使教育双方相互尊重,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分析、选择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手段时,关注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既要把握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不同青少年群体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对知识的吸收和对待外界教育的态度,在青少年中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个性心理特点、个性需要和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活动。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
(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的与时俱进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现实感和说服力。一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当今时代,坚定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稳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二要结合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创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三要针对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的挑战,增强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四要不断增强人们健康的忧患意识,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与时俱进性,要求我们以教育的实际效果为评判尺度,创新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法。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快捷传递,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渠道,为教育载体、形式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勇于打破陈规,适时地依据教育内容的变化而改进教育方法,坚持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使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特点。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快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手段的更新,确保在网络教育领域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占领阵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形成合力、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多样化,职业活动以外的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对于人们生活和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要设计好、运用好社会活动的载体,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把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创设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志愿者服务”、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月、爱国主义主题电影回顾周等活动形式,而且还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以及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抗战胜利、“一二·九”学生运动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形成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强大合力。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可太多太滥,力避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有吸引力;活动应有阶段、有节奏,切不可一哄而上;活动应突出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当前实际,满足人们现实中的合理需求。
(四)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发展观点
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是通过其发展来传承的。对于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评价,不能苛求、歪曲甚至丑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要探究其内在的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联系的内容,深入分析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揭示其对于现在社会实践的启示意义。既要充分肯定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人物、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又要看到这些人物、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历史局限性,从爱国主义的丰富表现中,升华爱国主义精神。
要坚持谋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爱祖国与促进祖国的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促进国家发展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终目的,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根本途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6](P378)“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6](P265)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和民族尊严,从而为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0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