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精神文明宣传的着眼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眼点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新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电视在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宣传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且要朝着明确的目标,用清晰的思路去筹划、去运作。
面对现实 着眼未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在谈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时,江泽民同志明确而又深刻地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极其重要、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存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它的性质和走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抓不抓精神文明建设是要不要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不是关心的重大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程度和水平。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不住精神文明建设,是衡量是否真心实意搞社会主义、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精神文明建设得好不好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来说,既可以表现为保证和促进作用,也可以表现为破坏和阻碍作用;它可以促使经济健康发展,也可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因此,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指导方针。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就使我们无法回避两大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波。必须承认,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或称为正效应,表现为等价交换的平等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讲究实际的效益观念等。同时,它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或称负效应。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入人际关系,助长拜金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对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个冲击。货币职能的强化,使一些人把金钱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钱,可以制假贩假、欺诈行骗,可以丧失原则、背叛祖国,可以出卖灵魂、出卖肉体,可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污、贿赂,甚至图财害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物质文明建设问题,还有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
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但西方腐朽文化、甚至反动的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乘势而入。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与市场经济负效应相结合,使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大地上呈现出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时,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一、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我们中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热衷于西方生活方式,甚至连商标、起名都用外国的。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中国的图谋,最容易在西方腐朽文化与崇外、媚外思想的结合中打开缺口。
二、对外开放中经济与政治的碰撞。如西方敌对势力以保护人权、知识产权为名,在中国复关、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给我国施加种种政治压力,妄图迫使我们接受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我们自然不能使敌对势力的政治企图得逞。政治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要课题,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点,就谈不上什么精神文明。
三、传统文化中先进思想与落后意识的碰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优秀文明,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等,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漫长,长期形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小农意识、封建的依附性、愚昧、迷信等,成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传统文化中的主流部分激励人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对改革开放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意识,则对改革开放起着阻碍和分力的作用。
四、社会风气中美德与丑恶的碰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西方腐朽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意识相伴作乱,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我们的社会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毒化,如贩毒吸毒、制黄贩黄、赌博、卖淫嫖娼等,这些在新中国已经绝迹多年的丑恶现象又沉渣复起。
我们面对这些不容忽视、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不能用理想的动摇、道德的堕落、以及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滑坡,去换取一时的表面的经济繁荣。这样的经济是短命经济,是变了质的经济。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是一个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原则问题。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回答好“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非常严肃、极其庄重的课题。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把一个经济罚潮荣、政治民主、社会发达、精神文明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以人为本 着眼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新时期精神文明宣传,必须围绕根本任务和目标,以人为主体,着眼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人是重点。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启动并使之转动的根本力量是人。人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把人的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此,要实事求是地加强人物的宣传。要拓宽人物的宣传面。社会上的人分工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社会职能不同,他们的素质和先进程度也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不同岗位上和不同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报道只有触及 到这方方面面的人,才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出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面貌。把人的建设、人的宣传放到突出的位置,我们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宣传的主攻方向。
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人,就是要突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走向差异很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况,实际上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了诸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联系这些难点和热点进行宣传,才能有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难点和热点主要表现为:(1)理想、信念问题,(2)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党风和廉政问题,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社会风气等,归根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理想是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有理想才能有热情,才能有奋斗精神。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的人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对共产主义感到茫然。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又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这对我们的政府机关、干部队伍是一个考验。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住考验,贪污、受贿,堕落腐败;一些部门和行业,违反职业道德,刮起了行业不正之风。这些都是群众不满意、议论最多的方面。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空泛地讲大理论,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理想、信念问题,思想道德和行业风气问题,以及公德意识和社会风气问题。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抓,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来。
以人为对象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每个人从自我做起。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遵循着由个体到整体、由个性到共性的解决过程。每一个社会公民,特别是每一个干部,都应当从我做起,不仅自己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而且要积极维护社会公德,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斗争。
以人为本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站在理论上的制高点。这是理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学懂弄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在理论上就糊涂了好一阵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对此往往缺乏全面理解,认为现在在搞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从理论上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我们的宣传有了制高点和定盘星,就会自觉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带头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发展市场经济看成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把个人带头致富与引导帮助群众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懂得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有觉悟的表现;把按现行政策合法收入和发扬奉献精神结合起来,说明勇于奉献是共产党人和干部的本分。总之,理论上的富有才有精神上的文明。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是理论上的武装。
多种形式 着眼实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宣传,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要注重实际效果。这里谈两个问题:
一、要把握典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导向。在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要重视典型的路标和示范的作用。为此要解决好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一是重大人物典型带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是人物宣传针对性的一个战略依据。只有针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推出重大人物典型,人们才能通过这个重大人物典型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获得思想上的正确启示。如孔繁森这个典型,使共产党人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广大群众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我们党的希望,腐败分子从这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嘴脸。二是重大典型和一般典型相呼应,强化社会课题的舆论导向。实践证明围绕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推出相同类型的人物群体,才能更好地达到强化某一社会课题的舆论导向的目的。三是把典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审视,这样的典型才有针对性和推动力。四是要注意典型的层次性以及典型人物与广大群众内在的联系性。要宣传不同层次的典型,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相映成辉。五是要注意开发典型的潜在价值。可以用配发言论、开展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掘典型的全部价值。
三、要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参与阵势。所谓“主体参与”即人民群众参与。我们的精神文明宣传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表达意见的阵地和机会。
主体参与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媒体与社会结合,开展征文活动。针对某一层次和课题,开办人物专题。这也是吸引受众参与人物宣传的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和固定栏目,受众参与有明确目标和阵地,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闻、广播、电视单位和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自身也有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应当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改造、净化和升华。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特殊的文明使者,要做到政治特别强,业务特别精,纪律特别严,作风特别正。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赋于我们的神圣使命,从思想和行动上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