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金融支持企业的几点思考_公共财政论文

转型期金融支持企业的几点思考_公共财政论文

对转轨期财政支持企业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财政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是实施公共财政、顺利实现财政职能转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在财政转轨时期,财政还要不要支持企业?地方政府要不要运用财政手段支持企业,用怎样的方式支持企业?

一、财政转轨时期财政和企业关系的重新定位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凡是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都应让市场机制去发挥作用。而对于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需要,必须借助财政手段建立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公共财政理论的最早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将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限定在公共安全、公共收入、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公共机构、公债等范围。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财政从基本职能中收缩经济建设职能的主张。从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来考察,财政从经济建设职能中淡出,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讲,财政支持企业似乎应该淡出财政职能范畴。

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综合来看,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一是地方政府和财政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必须有一定量的可用财力作保证,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地方财政的可用财力除了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部分以外,大部分是属地企业上交财政收入提供的。地方财政对属地企业的这种财力依赖,决定了地方政府和财政对属地企业必须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让市场优胜劣汰,而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却要尽可能地帮优扶劣,促劣转优,政府和财政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支持企业。二是随着财政从一般竞争领域的退出,政府配置企业资源的机制逐步被市场配置企业资源的机制所取代,经济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更趋活跃。地方政府和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如何,服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要素的流入与流出,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演化为行政区域间、地方政府间经济资源的争夺与竞争。地方政府和财政为了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流入,扩大经济总量,必然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财政的转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作用的发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的区域性差异,各地财政的情况并不相同。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过去财政有越位的地方,也有缺位的地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可能是越位和缺位的地方都缺了位,所以在财政转轨期,财政就必须面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支持企业的举措中体现政府和财政对企业的责任。

由此可见,财政的转轨并不意味着财政对企业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财政的转轨意味着市场和政府两大资源配置手段的同时运用:一方面,帮助企业卸掉办社会等包袱,割断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履行对企业提供支持。所以,财政转轨,大大拓宽了财政支持企业的作用领域,也增大了财政支持的难度和责任。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财政机制,解决好越位和缺位的问题是必要的,但不是要把市长和市场、财政和企业截然分开。道理很简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不开企业;政府要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胜出,首先要支持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只不过现在地方政府和财政支持企业,已经不再是一对一的支持具体企业,而是以推动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企业提供支持。就算是支持某个具体企业,也是这一意图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的转轨,不仅仅是财政分配模式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轨,也是财政理财理念、理财方法的全面转轨。适合财政转轨的形势支持企业,是财政部门的职责,也是地方政府转变行政职能的需要。

二、财政转轨时期财政支持企业的基本取向

1.要以整治企业经营环境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财政手段打好服务企业的组合拳。企业经营环境欠佳,税费负担过重,是多年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只好对所有纳税对象采取按时足额征收,不能做到放水养鱼;一些管理部门收取规费也是就高不就低,还有一些不法人员对私营企业业主敲诈勒索,吃拿卡要。加之财政为缓解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应的压力,放任执收单位收费养人、采取罚没收入比例返还等做法,客观上使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走到了自己职能作用的反面,由企业环境的保护者变为企业环境的破坏者。有些地方虽然对重点企业、外来投资企业采取了保护措施,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这些现象的诱因,致使其他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税费负担更重。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财政上是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但做到这一点很难。由于级次间、区域间存在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的等等差异,客观上也会导致企业经营条件和环境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低,税费负担也低,经济后发展地区,企业的经营环境相对较差。如果财政困难地区不从根本上根除诱因,保护重点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就是一句空话,就算是设置整治企业环境的“高压线”,对其他企业、对执收执法单位也是不公平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政府部门是企业环境恶劣的制造者,也就难以理直气壮地承担起保护企业支持企业的职能。因此,财政转轨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财政因素对企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从最基本的财政政策调整入手,介入财政缺位的领域,承担起财政保证公共需要的责任。要运用严格的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等手段,从制度上消除执法部门乱收乱罚的利益驱动。

2.要以国有企业改制为切入点,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源,吸附增量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是财政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非常时期,对地方政府而言,既是调整财政与企业关系、解决国有企业积存难题的“阵痛期”,也是政府重组经济资源、扩大经济资源总量的“机遇期”。由于在企业改制中持的理念不同,选择的改制方式不同,改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企业,实行现有领导层和职工持股的方式,可能会减少转让过程的震荡,但失去了通过转让吸附外部资产的良机;同样是转让,市场转让比协议转让更能确保国有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确认,但因此会失去与外部最优资产重组的机会。在这方面,成宁市本着尽可能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结盟的原则,制订方案充分民主,选择方案高度集中,以协议转让为主要手段,但政府牢牢把握企业改制的决策权。在决策过程中,注重存量资源的价值确认,更注重增量资产的注入;保稳定,更保经济资源品质的提升。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由此落户咸宁市,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也因此焕发生机,快速成为规模企业。在实施改制的过程中,咸宁市注意算大账、算长远账,与职工搞好沟通,对因改制方案因素对安置职工资金筹措造成的影响,通过财政补助予以补偿。由于兼顾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企业职工的现实利益,政府改制办提交市直企业职代会表决的改制方案只有一家未获通过。

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一个怎么看待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过去曾经有一个观念,就是死守账面数字,对缩水处置资产就斥之为资产流失,影响了资产的及时处置,目前这种指责已经不多了。但又滋生了另一种观念,就是对协议转让资产横加指责,尤其是对低于市场价格协议转让不依不饶,这种观念影响了资产按最优方案处置。笔者认为,从地方经济的角度讲,如果放弃一小块现实利益,能换来一大块长远利益,得失不言而喻。而且原有企业的资产还是留在本地,从物质形态上看并没有流失,由此带来的增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注入,却使经济资源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地方政府和财政在对待企业改制问题上应该综合权衡利弊,对改制方案择优支持。

3.要以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为切入点,将招商引资、鼓励创业作为财政支持企业的前置措施,推动属地企业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品质的提升。咸宁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又是武汉城市圈的卫星城市之一,要想在新一轮洗牌中胜出,就必须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加快城市营销的进程和突破常规招商。

首先是找出自己的优势,盯住龙头项目招商,培植自己的优质产业。借助龙头项目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配套项目,可以形成某个产业集群。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该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抓住后招商时代的特点,由“服务跟进”转变为“服务前置”,由单纯提供减税让利优惠政策转变为提供政府综合配套服务,由盲目追求招商引资数量转变为追求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的和谐发展,尽可能地支持本地企业不拘区域限制整合资源,鼓励各类资本、技术和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4.要以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财政手段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提出“要充分运用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工具,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财政支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信号。作为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一是要研究和把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意图,争取政策、项目和科研资金,尽可能地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二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动可用财力,沟通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系,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技术合作和联系,搭建有效平台;三是制定吸引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专家、学者参与本地经济建设。对愿意到属地内各类企业工作或兼职的高级科研和管理人才,除企业提供优厚待遇外,地方政府和财政也要给予直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当前财政支持企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财政支持企业还存在不少难点:其一,财政在实施公共财政的条件下支持企业,最大的支持应该是实施公共财政本身。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介入财政缺位的领域,是确保企业税费负担公平、经营环境好转的基本前提。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财政而言,一方面,企业办社会、安置职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虽然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有一定的支持,但支持也是有限度的。而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又不得不解决税费负担过重、经营环境等问题。原来收的不能收了,原来不支的不能不支,这就给财政带来双重的压力。虽说公共财政不是吃饭财政,但财政必须保吃饭,保稳定。在吃饭财政的基础上实施公共财政,地方财政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其二,财政支持企业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财政部门的支持;一是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提供支持。但在现在我国政策制定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地方实际上可以用于支持企业的财政手段并不多,就算是有一些手段,也需要地方财力作支撑,这对财政困难的地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其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等才刚刚起步,资金需要量较大。如果由地方财政负担,财政没有这个实力;如果由市场来解决,又会加重地方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地方财政和政府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其四,财政从竞争领域的退出,金融等企业恢复了企业原有的逐利性取向。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财政还没有能力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支持企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改变这种现状,显然是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力不能及的。因此,在财政支持企业问题上,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财政支持企业的正确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素质。财政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出台财政政策、执行财政政策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是代表着政府的决策意图和形象,因此,财政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在出台财政政策、执行财政政策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对企业的支持。

2.财政支持企业要上下联动,上级财政部门要正视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财政包袱过重、建设欠账过多、财政余力较小的现实情况,加大转移支付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对地方政府和财政无力解决的问题,要针对性地采取特殊政策。如上面提到的企业金融支持的问题,是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讲,也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妨碍了经济的整体利益。类似这样的问题,上级财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3.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在公共财政的条件下支持企业,需要懂得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等多方面的知识,懂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市场经济下依法理财、用制度理财。这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方式、方法的更新。要真正保证财政支持企业的效果,要真正使地方财政和分管财政的领导成为适应形势需要的专家型人才,迫切需要加快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流畅的信息传递管道。

标签:;  ;  ;  ;  ;  ;  ;  ;  

转型期金融支持企业的几点思考_公共财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