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新晶 李恩耀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特点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以及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效果。结果:儿童自闭症系高发病率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和社交行为表现。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是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感觉统合训练;临床疗效
儿童自闭症通常发病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性疾病,能够给患儿的语言表达功能、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感知觉功能建构,以及日常化行为表现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在现有的儿童自闭症临床治疗方法中,感觉统合训练方法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适宜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1儿童自闭症及其临床表现
1.1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具备器质性病理基础的特异性精神发育障碍[2]。自闭症患者的显著临床表现是具有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性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意识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性缺损,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刻板性重复行为,个别患者还会出现自残、以及多动等不良行为。低龄期发病的自闭症患者通常还会出现显著的智力活动障碍、学习实践困难,以及事物认知能力滞后等表现。研究资料揭示。婴幼儿时期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为0.3%-0.4%,且具有不断上升趋势,患者男女比例约为6:1,临床中呈现较明显的性别偏重特征[3]。
1.2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遵照DSM-IV临床诊断标准,儿童自闭症患儿的初始发病时间通常开始于3岁之前,患儿通常具有显著的社会交往表达功能障碍,以及刻板性重复行为,并且依据患儿的具体临床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具体类型:(1)交往行为障碍型;(2)语言发育障碍型;(3)兴趣狭窄以及刻板行为型;(4)智力发育障碍型。
2感觉统合训练疗法
感觉统合是人体大脑部分具备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实际参与的各类学习行为和能力,借由大脑组织内部的各类发射机制实现对外界环境刺激性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经吸收获取的信息对象实施加工处理,形成全面正确的信息摄取与处理结果,促使大脑做出相应的应答性反应。感觉统合是正常儿童脑部功能发育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是儿童脑部功能主组织对自身内在需求,以及外界环境刺激要素的综合性应答,并借助对特定意识认知与建构对象的反复性刺激和反应过程,实现对已有刺激认知基础的深度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体大脑基本生理功能的统合发展[4]。
对于自闭症患儿而言,其感觉统合功能与正常儿童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并且会具体存在一系列的感觉统合障碍症状:(1)肢体运动协调障碍。这是由于自闭症患儿的肢体动作协调特征缺陷而导致患儿出现的身体协调性障碍。这种症状在存在学习困难的自闭症儿童群体的比较多见。(2)结构性或者是空间性知觉障碍。这类障碍与患儿在视觉和知觉层次的感知性缺陷直接相关。通常反映在患儿的躯体感知觉功能表现方面,以及大脑右半球部分的功能表现缺陷方面。(3)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这种临床行为表现通常与患者的前庭功能障碍表现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视觉性语言功能障碍。该种临床症状表现通常与患儿大脑前庭部分的功能统合障碍表现直接相关。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在感觉统合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治疗方法,其在儿童自闭症治疗中的核心,在于借助对滑板、秋千、按摩球、滚筒、跳袋、蹦床等运动性辅助工具设施,全面整合自闭症儿童的前庭生理功能,本体感知状态、触觉,以及视听觉等生理功能项目,有效控制自闭症患儿对外在感觉性刺激信息的摄入状态,帮助患儿逐步启动通往自身神经系统部分的通道,从而逐步训练提升自闭症患儿的大脑功能状态,改良自闭症患儿的肢体运动协调能力,以及感知觉功能表现状态,并以此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感觉统合训练预期治疗效果实现,离不开相关辅助治疗器材的帮助,比如阳光隧道、跳跳床、袋鼠跳、独脚椅、脚步器,以及滑板爬等项目。
感觉统合训练的持续时间通常应当设置在6个月之上,并且每天要实施1次训练过程,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应当不少于40,min,基本训练项目主要包含粗大运动、肢体平衡训练、前庭功能平衡训练、前庭功能平衡训练,以及触觉过分防御训练和学习能力不足训练等内容。
3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儿童的临床治疗活动过程中取得了较高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成为针对1-12岁自闭症儿童实施康复性干预的治疗干预的主要实现方式。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临床疗效特征展开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治疗疗效水平与患儿年龄水平之间的负相关性,而且往往是患儿的年龄越小,训练干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效果有效率就越高[5]。有报道称在针对3岁以下的儿童自闭症患者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其实际康复有效率可以达到99.00%以上。而从临床症状的改善方式角度分析,患儿肢体运动协调能力的改善,对于患儿基本学习实践能力的改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在科学有效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的临床条件下,患儿的肢体运动协调能力的改善比例可以达到32.7%。从儿童自闭症换位的临床治疗工作开展过程角度分析,应当全面关注患者在多个具体临床表征方面的动态表现,针对具体应用的训练治疗干预方案实施动态调整,确保实际治疗过程的科学高效性。
结语:
感觉统合训练是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有效方法。在明确儿童自闭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基本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动态调整训练项目和训练实施方案,对于有效保证预期康复效果的顺利实现,具有显著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纯.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疗法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05):511-514.
[2]戴昕,马廷惠.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平衡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05):436-437.
[3]刘书芳,范琼.“地板时光”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5):56-57+168.
[4]张洋.感觉统合训练融入自闭症儿童游戏刍议[J].文教资料,2013,1(18):125-126.
[5]代伟.浅析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J].金田,2014,1(04):449.
论文作者:汤新晶,李恩耀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自闭症论文; 儿童论文; 感觉论文; 患儿论文; 功能论文; 障碍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