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供应链论文,视角论文,新进展论文,价值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集群企业的竞合关系与价值链/供应链
产业集群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从马歇尔的产业区位论到当前的集群制度和进化经济论(Amin,1999;Nelson和Winter,2000),都对集群企业的合作和竞争机制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合作竞争所带来的总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和集群企业共同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尽管不同时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各不相同,但这些不同时代的集群理论却表现出如下共性:(1)在集群企业竞合关系的研究中,基于合作的内容多于竞争的内容,因为集群企业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竞争中的合作,合作是集群发展的基础。(2)每种理论都局限或侧重于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较少从价值链/供应链角度去研究集群。当然,这与集群企业所处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注重产品质量和成本时期,集群研究聚焦于产业分工和信任机制层面;在90年代初以科技为先导的产业格局中,集群研究更关注集群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为此,笔者根据英国学者David Newlands(2003)区分的五种集群研究主流理论,来对比这些理论所侧重的不同环节(详见表1)。
不难看出,不同理论所侧重的不同环节构成了集群产业链和价值链/供应链,正是集群研究的上述两个共同特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集群的新视角——即基于集群企业的合作,从价值链/供应链出发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也是区域协作和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Porter(1998)在研究集群时曾经指出,集群就是在邻近的地理位置上,某一特定产业中互相联系的、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集合,这也说明了集群不是杂乱无章的企业聚集,而是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聚集。但目前国内几乎没人从这一视角开展产业集群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的相关文献来介绍该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集群价值链/供应链
基于价值链/供应链的集群研究关注的是集群价值链/供应链的结构。不同结构的价值链/供应链,决定着集群企业的合作方式和效率以及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方向。对集群价值链/供应链的结构分类当前主要有两种:一是Humphrey和Schmitz(2002)根据集群企业合作交易方式划分的关系型集群价值链;另一是黎继子和蔡根女(2004)根据核心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供应链环节来认定的核心企业型集群价值链。
表1 关于集群企业合作的主流理论研究比较
┌─────────────────┬───────────────┬─────────────────┬───────────┐
│主流理论 │集群与合作│ 侧重环节│ 研究代表人物│
├─────────────────┼───────────────┼─────────────────┼───────────┤
│1.标准聚集理论(standardag-
│为共享“公共物品”而聚集,为聚│ │Marshall(1921) │
│glomeration theory) │集而合作 │服务环节 │Perroux(1955)
│
│ │ │ │Krugman(1991)
│
├─────────────────┼───────────────┼─────────────────┼───────────┤
│2.交易成本理论(cost transac- │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合作,为合作 │ │Storper(1995)
│
│tion theory) │而聚集│ 交易环节│ │
│ │ │ │Cook和Morgan(1993) │
├─────────────────┼───────────────┼─────────────────┼───────────┤
│3.弹性专精和信任理论(flexi- │为不断细化分工而合作,为方便 │ │Brusco(1982)│
│ble specialization and trust theo-│信息交流而聚集│ 生产环节│Granovetter(1985)
│
│ry) │ │ │Piore和Sabel(1984) │
├─────────────────┼───────────────┼─────────────────┼───────────┤
│4.创新环境理论(innovation│企业因创新速度加快和消费者│ │Saxenian(1985) │
│milieux theory) │需求多样而合作并结成集群 │ 研发环节│Castell和Hall(1994) │
│ │ │ │Camagni(1991)
│
├─────────────────┼───────────────┼─────────────────┼───────────┤
│5.制度和进化理论(institution-│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路径依│ │ │
│ │赖性,因此政府必须制订政策干 │ 政府制度│Amin(1999) │
│al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预聚集和合作 │ │Nelson和Winter(2000)│
└─────────────────┴───────────────┴─────────────────┴───────────┘
资料来源:根据David Newlands(2003)资料综合整理而成。
(一)关系型集群价值链/供应链
Humphrey和Schmitz通过对墨西哥、泰国、巴西和美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从集群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关系和合作层的角度看,集群价值链存在四种形式:“短距离”市场价值链、层级(hierarchy)价值链、准层级(quasi hierarchy)价值链和网络(network)价值链。每种结构类型的价值链其特点不同,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
1.短距离市场价值链。Humphrey和Schmitz认为,这种集群合作形式的价值链是指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双方不是以紧密合作关系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而是通过市场作为载体来沟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主体之间的各种交易(详见图1)。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价值链的合作平台,是因为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聚集在相邻或同一地域的“短距离”市场上,而“长距离”市场无法成为不同区域的企业基于价值链合作的载体,即使强行合作也将是一种无任何效率可言的价值链合作。比如,我国浙江湖州织里镇童装业集群和广东中山沙溪镇休闲装产业集群就是这种短距离市场价值链。虽然市场分布较广,但其整个价值链中的R& D、设计、生产和批发销售等活动都在集群内部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分工合作紧密,而不是上下游企业双方的紧密合作(Snobe等,2002)。
图1 短距离市场价值链
与这种集群价值链松散型合作的特点相适应,一般来说,集群上游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下游企业所需的产品,并大多能满足下游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它们生产的产品是标准化产品,定制程度低,生产过程不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来认证,任何企业都可通过当地市场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数量和种类的物料及其买主。
2.层级价值链。这种集群价值链(详见图2)的特点是:集群中的核心企业通过自身的绝对支配力对产品价值链所有环节的企业拥有产权。这种状况决定了核心企业在集群中的主导地位,其他企业事实上是核心企业的不同“生产部门”,价值链每个环节的企业没有自主的生产决策和经营权,集群所涉及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都由核心企业统一决策,进行集中管理。这种集群与企业集团不同。虽然企业集团通过控股或投资对子公司同样拥有一定的产权,但由于集团子公司间或与母公司间,往往不是基于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而是涉及不同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实体,因此集团子公司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
图2 层级价值链
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和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任何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都很难且不会投资某一产业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一般只对附加值高或供给较困难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进行控制。典型的例子是,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是一种由处于研发、设计和销售等附加值高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的企业结成的集群,不像短距离市场价值链集群那样,将价值链的绝大部分环节聚集在同一地域。所以,从结构图来看,层级价值链和短距离市场价值链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核心企业取代了市场来协调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还在于核心企业和集群所在的地域只有非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
3.准层级价值链。准层级价值链(详见图3)是指集群价值链中存在一个或多个企业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对集群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权(不是产权)。其表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发起,价值链中其他企业响应而进行合作的联盟机制。这种联盟机制是开放和非强制性的结构,但核心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价值链中掌握较多信息优势(技术、需求和销售渠道等),往往拥有改变所在价值链产品特征,有时甚至是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以及对价值链或供应链协调机制进行变动的发言权。当然,这种发言权不仅来自于核心企业对产品的要求,而且也是价值链其他企业为降低风险和控制成本的本能反映。所以,与层级价值链集群相比较,准层级价值链中其他企业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比如,巴西Sinos Valley地区皮鞋业生产集群,就是由掌握出口渠道的出口商(核心企业)选择和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基于价值链的合作生产而形成的集群。集群的其他企业因没有出口或销售渠道而不得不依附于核心企业(Schmitz,1999)。这种集群价值链/供应链也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集群模式,本文在下面还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3 准层级价值链
4.网络价值链。这种价值链是一种基于更深层次信息交流关系的集群企业合作价值链,集群中存在核心企业组成各自的供应链体系,集群内部众多平行供应链在整体上表现为单向流动。实际上不仅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相互合作,而且不同供应链的企业也进行跨链协作。同时,在这些供应链之外还存在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它们的作用是补充和配合网络价值链的生产活动。这种网络价值链的形成是建立在信任机制和发达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基础上的(详见图4)。意大利蒙特若贝纳的运动服装生产集群就属于这一类集群,在生产Kappa、Carlotti、Fedelt等较多品牌的运动服装的供应链中,各个品牌的企业除了满足自身供应链的生产要求以外,同时还忙中偷闲地进行跨链协作,互补余缺。
图4 网络价值链
不同价值链/供应链相互交织在一起,会对集群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准层级价值链能促进集群产品和生产工艺升级,但却有可能阻碍集群功能的升级;短距离市场价值链集群由于局限于当地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其生产工艺和产品升级比较缓慢,但因集群价值链各环节比较完整,具有提升集群功能的优势;而网络价值链集群则具有在产品和生产工艺升级换代和提升集群功能方面的优势条件。网络价值链集群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集群形式,对集群企业或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很少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大多存在于发达国家。
(二)集群核心企业型价值链/供应链
集群的发展要依靠核心企业的成长,核心企业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集群价值链,这种集群核心企业型价值链/供应链的划分也可以被看成是准层级价值链分类的延伸。集群企业位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的环节上,它们分别是技术研发企业或机构、生产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它们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在制造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制造企业的核心地位会被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所替代(Susan、Zhimin和Allan,2002)。核心企业以其核心竞争力来取得其在价值链/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以营销企业为核心企业的需求价值链以及以技术研发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种子(seed)价值链(黎继子和蔡根女,2004)。
1.需求价值链。需求价值链是以营销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价值链,如沃尔马、家乐福、麦德龙和百安居等企业通过控制销售渠道来组织基于价值链的产、供、销活动。在这个模式中,整条价值链/供应链的驱动力来源于营销企业所控制和掌握的市场信利息和销售渠道。通常,这种模式的集群地域是该产业或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或主要消费地,核心企业掌握着充分的相关产业信息。由于需求存在时效性,因此需求价值链集群必须将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分销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集中在产品的集散地或消费地,实现即时设计、即时生产和即时销售,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并按照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产品研发和设计必须融入集群供应链系统。生产季节性和时尚性产品的集群往往是需求价值链型集群,如服装、鞋类产品具有款式、面料等方面的流行性和需求多样性,只有将面料和服装研发、设计纳入供应链系统,才能使整个系统行动更加敏捷和快速。
2.种子价值链。在种子价值链集群中,技术研发企业或技术研发型生产企业在价值链/供应链中起到核心企业的作用。通常是先有某种技术(如同种子),然后运用这种技术来生产某种产品,最后再把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种子价值链集群不同于需求价值链集群(后者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所以对于前者来说,市场与技术研发的关系相对较弱,技术研发企业趋向于从集群中分离出来,另外形成技术研发集群,并且集中在科技研发先进、发达的地域。由于这种分离模式具有技术研发超前性和先导性以及技术扩散便利性等特点,因此更有利于提高整个价值链/供应链系统的竞争优势,因为知识密集型技术研发和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在同一地域中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比如,印度Bangalore软件生产集群,其软件核心技术在美国设计,而软件的外围技术在印度设计生产。就连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如TCS、Wipro、Infosys Technologies,在国内只生产初级产品(Kripalanni,2002)。
三、集群价值链本地化和全球化
在关系型价值链集群和核心企业型价值链集群中,集群的聚集程度表现为集群供应链/价值链各个环节合作企业的地理分布。Pietrobelli和Barrera(2002)在对比研究哥伦比亚的麦德林(Medelin)和布卡拉曼加(Bucaramanga)两地纺织服装集群时发现,集群价值链具有本地化和全球化两种合作形式。并且不同的地理分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集群的发展和变迁。其中,麦德林是典型的本地化集群价值链,而布卡拉曼加则是全球化集群价值链。表2列示了两种不同价值链集群的区别。
表2 麦德林和布卡拉曼加集群的主要特点比较
┌─────────┬───────────────────────┬────────────────┐
│ │ 麦德林 │布卡拉曼加 │
├─────────┼───────────────────────┼────────────────┤
│合作方式 │ 本地化 │ 全球化│
├─────────┼───────────────────────┼────────────────┤
│主要产业 │ 纺织和服装 │ 服装 │
├─────────┼───────────────────────┼────────────────┤
│行业结构 │3家寡头大企业垄断着纺织行业;为数众多的中 │只有中小企业│
│ │小企业占据服装制衣行业││
├─────────┼───────────────────────┼────────────────┤
│市场定位 │内销 │出口(通过美国进口商) │
├─────────┼───────────────────────┼────────────────┤
│ │历史悠久(始于17世纪),具有较好的传统制作││
│集群发展的历史背景│ │对于本地来说是新兴行业 │
│ │技术 ││
├─────────┼───────────────────────┼────────────────┤
│ │过去受保护主义政策保护和政府支持,确立了一│发展较晚,受保护较少,迫使集群向│
│政府政策 │ │外寻找市场并谋求专业化发展,适应│
│ │些企业的垄断地位 ││
│ │ │性强│
├─────────┼───────────────────────┼────────────────┤
│ │混合型集群(hybr /mixed cluster):两大产业, │融合在全球供应链之中,是一种更加│
│集群结构 │集群企业呈垂直一体化分工,采取业务外包等合│开放、动态和不断变化的集群结构 │
│ │作形式││
├─────────┼───────────────────────┼────────────────┤
│ │过去集群规模较大,较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总│规模相对较小,但与全球需求同步发│
│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来说,集群的发展有成功的一面,但未来发展│展,技术和产品更新快,更容易保持│
│ │前景不明朗│竞争力 │
├─────────┼───────────────────────┼────────────────┤
│ 相关服务机构│培训、学校、中介机构、信息中心完善│相关服务机构高效,但不发达 │
└─────────┴───────────────────────┴────────────────┘
资料来源:Pietrobelli Barrera(2002)。
虽然基于全球化合作的价值链集群存在Pietrobelli和Barrera(2002),以及Keesing和Lall(1992)所指出的下列情况:国外进口商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不是供应商所在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生产技术和产品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国外进口商将帮助国内供应商进行技术升级,但是,国外进口商只是将非核心环节及其技术外包给本地集群企业。所以,从短期来看,全球化价值链集群似乎更具有竞争力,但过分依赖没有自己销售渠道的国外市场,且没有掌握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缺乏相关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信息中心等组织的支撑,其竞争力难以长远持续。全球采购商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能降低成本的渠道和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当他们发现其他区域的非核心环节集群更有竞争力时,就会放弃先前的合作伙伴。如我国东莞的IT产业集群就是这种没有研发技术、以外贸为主、依靠价廉劳动力优势的集群。相反,本地化价值链集群在同一地域形成了完整价值形成体系,与相关产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和长期积累的技术力量,在全球背景下,往往比全球化价值链集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Pietrobelli和Barrera的分析虽是从个案出发,但也具有一般的发展规律,所以,本地化价值链集群必须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积极引入跨国核心企业来强化价值链的开放性,同时也应积极鼓励专业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全球化价值链集群虽有地域上的优势,但要注意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防止在价值链合作过程中发生核心优势边缘化和空心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