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启示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6-0005-08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系统把握30年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如何分期,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说法。但我们可以先按十七大报告对于不同时期领导集体所作贡献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按照已经规范的界定,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次全会(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基础上),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创立的标志。

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底从何算起,一直有些不同意见。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个是“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819;第二个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821。有同志以前一句话为依据,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开始的,应以1976年为界。但是,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强调:“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6这些论断都非常明确。所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还是应确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976年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主要工作是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是全面的,涉及到思想理论、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拨乱反正虽然还不算改革开放,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的展开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拨乱反正首开先河的当数恢复高考。10年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报考,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空前,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绝后,则是希望以后永远不要再发生这种事情。对当年恢复高考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个人命运的变化,根本上还是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命运来认识。恢复高考,一是使整个国家终于回到了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正常轨道上来,使广大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两条,不仅对当代中国,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是拨乱反正中的又一个重大任务。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推动下,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并开展全面的平反工作。到1982年底,涉及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受到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各方面的社会政治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台胞台属政策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确的总结,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第三,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的进程。

众所周知,新时期的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其实也是逼出来的。1978年,安徽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省受灾面积6000多万亩。省委常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渡过灾荒。提出: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正是省委的这一决定,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到1982年8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70%左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有利条件。十二大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指导下,重点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在计划、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上了日程。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有人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进行什么改革。其实不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也开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机构的调整,总体上都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特别是1980年8月,邓小平就政治体制改革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第四,打开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大门,实行对外开放。

在改革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广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

有人以为对外开放就是创办经济特区。其实,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创办经济特区等多种。对外开放一开始,邓小平提出的就是吸引外资问题。建设宝钢等重大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则是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扩大贸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创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措施。1979年,广东省委首先向中央要求,允许广东发挥邻近港澳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这一想法得到邓小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中央遂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改名为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经济特区”。1983年,中央又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4年5月,开放沿海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理论的创新。1982年9月,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这一结论,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我们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政策问题,都涉及到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实践中,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3]371“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3]65-66

1987年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还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首次概括了12个主要观点,这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开始形成。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和阶段划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八九”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党和国家处于紧急关头。1989年6月23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十三年的总体态势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基本过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低潮开始,受命于危难之际,治理整顿,对内稳定局势,对外打破制裁;1992年南方谈话打开通途,十四大开始改革开放新阶段,同时抑制过热现象;1997年邓小平逝世,十五大召开,全党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战胜国际国内各种困难,创造众多业绩,书写华彩乐章。

这十三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9-1992-1997-2002。但这个历史时期与邓小平时期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1989-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段,既可以划在邓小平时期,也可以划在江泽民时期,主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划。

第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第三,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全面和深入展开的。

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还是世界各国的通常观念,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同志先后6次论述了市场经济问题。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鲜明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373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已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的总回答。

1992年6月9日,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结业仪式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他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这个意见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经过征求各地的意见,也得到了全党广泛的赞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庄严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框架,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终于顺利地突破了许多难关,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十六大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四,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点,是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邓小平时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十四大之后,则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90年,邓小平提出要把上海当作一张王牌抓起来。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到1993年,全国对外开放地带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包括339个县市、3.2亿人口。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这一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加入WTO的问题。1986年7月10日,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12月11日,终于正式加入WTO。这一场世界罕见的马拉松进程,持续了整整15年零5个月。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增加了“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任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4]31十六大规范了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5]678等六种执政方式,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突出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第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需要注意,“三个代表”是三句话,又不仅仅是三句话。“三个代表”最初主要是三句话。但十六大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是指十三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是“系统的科学理论”。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座谈时明确指出:“三个代表”讲了三句话,但决不就是这三句话,而是十三年来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的总汇和结晶。

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

从十六大以来,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深化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2007年的十七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最权威的评价,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是十七大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十七大载入史册的一大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给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些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适应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深化改革,又通过改革开放保障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第二,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线不断深化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年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一个《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两个《决定》在标题上就差一个词: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一词之差,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十六大期间,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建立”还不等于“完善”。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原因就在还不够“完善”上。不“完善”,就会有漏洞,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完善”的要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成果。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第三,稳步推进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也稳步推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坚持在重大决策前进行协商。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把执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2004年10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同时要求提高五大能力。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随后把它作为了党的建设的主线。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党的各方面建设都作出了改革创新的努力。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集中出台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干部任期制、交流、回避、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制定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了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十七大后实行了党代会代表任期制。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作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第五,十七大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作出了新的决策。

“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七大对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在对主题加以解释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突出解读和强调了十七大的历史任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十七大不仅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十条宝贵的经验,而且对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强调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这种启示到底有哪些?需要研究。但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第一,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113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最”和“三个面貌”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愈益强盛;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认真研究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对改革开放的经验,以往我们党都曾做过不同角度的总结。如:1992年,十四大报告概括:“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6]14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20年改革开放的十一条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80年来三条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了十三年来的十条基本经验;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执政的角度总结了半个世纪的六条执政经验;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概括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条宝贵经验。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改革开放的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其最大新意和特点就是辩证,照顾到方方面面。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对这十条经验作了展开说明,认为这十个结合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论内涵。

当然,这些多次概括和总结的经验,角度多少有些不同。有的并不完全是改革开放的经验。如何把它们加以整合、归纳,提炼出直接属于改革开放的经验,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珍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条保障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详细回顾了我们党探索革命、建设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分析说明了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着重指出了三个深刻启迪:一是,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二是,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三是,在道路问题上,中央领导集体要坚定不移,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不断乘风破浪、乘胜前进。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括邓小平理论,也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贯穿,主题是一致的,内容是统一的,相互之间是依次继承、发展和坚持、创新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时,特别鲜明地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断:“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11-12

这两个“就是”的重要论断,态度鲜明,论述有力,清楚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斩钉截铁的立场和决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且对于调整和转变某些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8-09-25

标签:;  ;  ;  ;  ;  ;  ;  ;  ;  ;  ;  ;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