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建设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

这一由本文题目所标出的问题,据笔者所知,没有在任何报刊上出现过。但是这一尖锐的理论问题,甚而是政治问题,在许多人心目中,在不少青年学生、干部中,的确存在着这一疑惑。

为什么有相当一些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是能够理解的。君不见中国的国有经济或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君不见外资正在大量涌入,而民族工业或让出市场,或停业倒闭,或被兼并;君不见在中国报刊上鼓吹私有制原则上优越于公有制的文章经常出现;君不见一些人正在起劲地宣扬什么“两院制”、“三权分立”,以及“多党制”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君不见思想领域内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公然风行,党内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君不见假借科学名义的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相当猖獗,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却日渐削弱!

追本溯源,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疑问: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涉及怎样理解和实行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什么要坚持和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有关党的基本路线的一系列理论、政治问题,下面将分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我国的改革主要是体制改革

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推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是改革,二是开放,还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等。

一谈到改革,有些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这是所有制或基本制度的改革。其实,我国推行的改革,主要是体制改革。制度指的是基本经济制度,亦即指所有制以及随之而来的分配制度;体制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运转的机制,如市场交换还是计划调拨,……等等。制度是有阶级性的,或者说,有姓“资”姓“社”的问题,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能说成是初级阶段的资本主义制度。体制是中性的,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但是,制度和体制一词,在英文的译名中,都是System,这确实增加了混乱,使一些人感到迷惑。因为在英文的词意中,System的确可以有制度的含义,也有体制的含义。

当前所要进行的体制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还要进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领域的改革。

为什么我国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的理解主要是两点:1)市场体制里的竞争机制,易于实现优胜劣汰, 推动技术进步,计划体制往往束缚了基层的生产者的积极性;2 )计划体制对需求的估计往往失误,市场体制下的价格涨落,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市场的需求。当然,纯粹的自由的不受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也有它的缺点,如导致全面的生产过剩,甚而发展为长时期的经济危机。我国现在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或生产力配置上的基础作用,又要加强来自国家的宏观调控。这种市场经济在所采用的手段上和某些发达国家中的社会市场经济相近,但在宏观目标上却不相同。前者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的,后者以调节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亦即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总之,要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起来,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二)我国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又涉及所有制的改革

这就是我国现在从过去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从过去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什么是“多种经济成分”,什么是“其它分配方式”?说得直率一些,由于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还要相应地发展一些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或小生产性质的经济成分及其分配方式,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混合型、过渡型的种种形式。

大约由于历史上多年来讲“兴无灭资”,所以对这些经济成分的性质,大多讳莫如深;反过来,某些人又宣传不问姓“社”姓“资”,冲破姓“公”姓“私”,也增加了人们的疑惑:现在的“精神”就是要“偷偷”地输入资本主义!

其实很明确,在今天的中国,确实需要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当然,更为基本的理由还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

马克思这段极其著名的话,出自他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列宁认为,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可是,马克思的这段话却曾被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所反复引用,用以批评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本来是不必要拿起武器的”!

上面所引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至少它十分符合于当前的中国的实际。以中国当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00 美元的现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中国土地上,就“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也就“决不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这两个“决不会”,就是当今中国需要相应地发展一些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经济的最基本的理由。

社会主义当然要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但只能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已经发达到解决这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同上,第33页)。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同上,第33页)就会到来。所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两条道路,而是有了资本主义,然后才有社会主义。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制度的改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的改革。以当今的中国的现实,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诚然“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也“决不会出现”。但这是就社会制度的全局来说的。中国的生产力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有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亦即所谓最现代化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88页)。所以,为适应不同水平的生产力, 就可以有和这些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所有制。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的理由。

(三)为什么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对内应实行改革,但是为什么同时又要对外开放?“开放”,只会引来外资占领中国的市场,遏制民族工商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少人对此也有疑虑。解放前,国际资本主义曾向旧中国提出一个口号,叫做“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要求国际资本有自由出入中国的同等机会。长期以来,这被认为是国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口号,至少是经济侵略。然而现在中国却主动地打开了大门!

然而,这首先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因而世界变得小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一条极重要的规律,这就是生产力越来越社会化的规律。社会生产力是由各个生产要素构成的,生产要素的优势组合,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必然出现的事实,因而各个生产者的主体,就要加速寻找自己合作的对手。随着通信技术的完善,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这种生产要素的优势组合,就必然超出地区、民族和国家的范围。这就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全球化。现在全世界约有一万多个跨国公司,共约占了世界总产值的1/3,世界贸易量的2/3,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70%,以及世界专利的80%。可以说,正是这一万多个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而且这些跨国公司还在继续实行联合或兼并之中!

以中国一个国家的实力,绝对无法抗御这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中国只能凭借自己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积极介入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之中。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63页),所以,我们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还要实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就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这也就增添了许多人的疑惑。小平同志曾对此作过分析:“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但是,小平同志还强调说:“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同上,第90页)

(四)中国将采用哪些办法,在改革开放的同时, 又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在中国相应地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但是小平同志却鲜明地提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平同志还说,“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同上,第138页)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原则, 小平同志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同上,第138~139页)小平同志还强调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同上,第149页)。所以,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诸多措施中,最重要的是“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同上, 第149 页)。可以说,小平同志在这里所强调的“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保证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经济上所构造的第一道防线。

小平同志还说要用事实来回答一些人的疑惑,“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还说,“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同上,第111页)。

现在的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事实”,“来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我以为是有的。例如,中国正在大力整顿国有大中型企业,整顿各种公有制占主导作用的乡镇企业;中国正在大力打击走私,特别是法人走私,打击那些盗窃国有和公有财产的犯罪分子;严厉查处那些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 国家正在实施一个全民脱贫的计划, 要在2000年底以前,使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全部脱贫;为解决下岗或失业问题,国家正在着手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经济上新出现的消费不足的问题,国家正在采用许多激活经济、扩大内需的措施等等。

相信在今后这类“坚持社会主义”的措施还会不断增多。同时在思想、舆论工作上,也要像小平同志说的,“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而且“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同上,第111页, 着重号是引者所加)。

(五)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小平同志明确地谈到改革的目的,“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同上,第241 页)。这里必须看到,搞“改革开放”的总的目的,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虽然“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仅“是当作方法来用的”(同上,第149页)!

当然,“搞活开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同上,第135页)。 因为“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而“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同上,第373页, 着重号是引者所加)。政权,这是标志着某一国家从属于哪一种社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以美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早已够得上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水准。但是,美国仍然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就在于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其主要使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是在人民的强大的压力下,有时才做一些反映人民利益的事情。但对外,就只是维护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压迫和剥削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所以,美国的生产力虽然高度发达,虽然看起来似乎也出现了某些反映美国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因素,但美国不会因此就从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除非政权的性质发生改变。但是,就中国的政权来说,那是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掌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合作参加的,各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手里。所以,在中国,即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较大的发展,但既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就完全可能在时机成熟时,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转变为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这可以说是从政治上保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道防线,而且是更重要的防线。正是因为“政权在我们手里”,才能使得“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

为什么中国的政权将能保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小平同志回答说,“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而且,“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同上,第139页)。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亦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立国之本”,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机器,保证使我们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其统一性,就在于这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中国的国家机器, 是否能长期地维持它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机器?

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理论、政治问题。中国的政权如果能长期地维持着社会主义的性质,那末它就能保障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反之,这一目标就会落空。现在是“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而“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同上,第311 页)。

但是,“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是一回事,我们能否真正“顶住这股逆流”,却是另一回事。这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是基础的反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如前所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不可避免地“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外资增多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了,私人雇工也大量出现了,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总是不断发展了。那末“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国的上层建筑是不是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呢?中国的政权能否长期地维持其社会主义性质呢?这就是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疑惑,而且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提出的质疑。

事实上,在我国的政权建设中,那种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支配下的消极现象已是相当严重。君不见买官卖官的现象已经出现,拉票贿选的事情已有发生,花钱买舆论、制造假新闻的事件已层出不穷,至于各种腐败现象更是屡禁而不止,甚至引起“假打”的质疑。所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国的政权会不会已是慢慢地“发生变革”?这就更加加剧了“政权在我们手里”还能维持多久的疑问。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指出,“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2页)。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里这一论述,是对“上层建筑仍然要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的重要论述,那就是上层建筑“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决不是“漠不关心的”。但如果只是“采取一切办法”来“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那就会脱离了当前中国的实际,因为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但是,反过来,如果认为中国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而中国的上层建筑就一定要“发生变革”,这将是一种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的机械论的观点,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一个显然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虽然确在不断增加,而且有可能出现一个资产阶级;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的工人也正在不断成长,工人阶级的人数,将迅速增加,并且其人数要比新增加的资产阶级的人数快得多。这就是中国的政权能够保持其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基础。当然,如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走到新增加的工人群众中去,不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而是崇尚经济主义、自发主义,使工人阶级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尾巴或附庸,那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犯了重大的历史性错误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是,政治相对于经济来说,又有它的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和经济各自具有相互不能取代的独特的规律。那种轻视或否认“讲政治”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曾经注意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异常软弱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73页),所以, 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就不能不落在中国的无产阶级肩上。这种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同上,第668 页)。中国革命的性质,“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这指的是经济,亦即经济的规律是不能逾越的;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可以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并且得到成功,这说的是政治,亦即政治又有相对于经济而独立自己发展的规律。中国革命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殊的规律,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再一次利用“政治相对于经济而独立发展的规律”,能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至几百年,维持它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机器不变,从而取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完全的胜利?这是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下,理论上并没有必然的理由说,这样的政权必定不能长期存在。但是,在实践上是否能确保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就取决于代代相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81页)。

结论:不能离开初级阶段搞社会主义, 更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搞初级阶段

结合以上分析,一个显然的结论是:中国在当前所能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国,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均相当落后,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很大比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也很不平衡;所以,不能离开初级阶段侈谈社会主义。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所以,中国也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去谈初级阶段,搞什么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二十年了。在这一新时期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科学的总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同上,第382~383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之而奋斗的“我们的目标”。

标签:;  ;  ;  ;  ;  ;  ;  ;  ;  ;  ;  ;  ;  ;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