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初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 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今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今天,笔者所说的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核心内容的教学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1.微课程的针对性强,其围绕一个特定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单一内容,严格界定教学主题,突出问题,吸引学生,实用高效。
2.微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画面三部分组成,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也能引人想象,发人深思。
3.微课程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要求。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可以实现移动学习,草坪、汽车……都是微学习的场所,学习将无处不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等,学习平台也十分广泛。
4.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微课程还可以在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大有作为,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三、“微课程”的设计依据
微课程的设计符合脑科学原则,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的基本规律。根据图示曲线规律(见右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反而会抑制脑潜能的开发,10分钟左右的集中精力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力、创造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要想真正让学生终身受益,首先是把学生不当做容器,不能“灌灌灌”,而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既有助于开发智力,又有助于将来的自主发展。要“教以致学,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持续关注学生的学,必须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微课程设计就是建立在脑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关注“学”的设计。地理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和重视促进学生脑潜能开发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微课程”设计。
四、“微课程”的制作方法
微课程制作常用工具有电脑、绘图板、麦克风等,制作平台可选用Camtasia Studio(可通过网络下载)。微课程制作一般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准备素材—制作课程—后期优化—教学反思”等基本环节。
(一)确立主题
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程只关注一个知识点。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划分”“经纬度的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向的判定”“气候类型的判断”等。也可以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地理与生活”“地形与军事”“人类与自然”“民族与风俗”等。
(二)设计方案
主题确立以后,就要设计教学方案。内容包括导入语、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教学情境、生活故事、导学方案和温馨提示等。
(三)准备素材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
(四)制作课程
通过制作平台Camtasia Studio,科学合理地制作本主题的“微课程”。
“问题解决式”微课程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精美:文、图、声俱佳;(2)简洁:直指地理问题,重点突出,开门见山;(3)具体:问题或对策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有想不到的地方和恍然大悟的感觉;(5)深刻:看到地理问题背后的问题,对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知识讲解式”微课程还要做到:不能平铺直叙地理知识或现象,缺乏认知冲突;不能只顾讲解地理现象或原理,缺乏直观演示;不能求全求细,弱化教学重点。要有方法、策略引领,真正做到有亮点、有特色。
(五)后期优化
制作完成后,教师要反复观看,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提出修改建议,进一步完善优化,提高课程质量。
(六)教学反思
学生运用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或让学生在网校课程下留言,结合地理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总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制作一节好的地理微课程,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深下工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资源。
1.制作微课程,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个人特长与优势。在重难点问题上,要集中学校有特长的地理教师的优质资源,精心设计地理微课程,供每一个学生使用与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学校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地理微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一般为“导入—微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可用于课堂前备学,成为现实地理课堂的预习材料;可用于课堂之中,成为地理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可用于问题解决,成为地理重难点突破的重要平台;可用于课后作业,成为地理课堂学习的延伸;还可用于自我补习和复习,成为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地理的桥梁。
3.高质量的地理微课程除了精美的教学设计外,还应该包含一些闪亮的视觉元素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技巧,熟悉制作方法,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大量抽象的空间概念和现象,如地球自转与公转、板块运动、天气形成等,这是微课程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极佳切入点,可以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微课程,精心设计动画效果,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探究地理问题。
4.地理微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透彻地分析,抓重点、咬难点,字字珠玑,声声入耳,促进学生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微学习的有效性。
5.地理微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研磨,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短小精悍的地理微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无论是地理知识讲解还是疑难问题讲解,都要不断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微问题。在建构微课程时,地理教师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策划,把一些课时较长的地理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织成地理小专题。如“学会使用地图”专题,可以划分为“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地图比例尺大小比较”“学会在地图上提取地理信息”“形形色色的地图”“合理使用地图”等几个小专题,供学生选学,短小精悍,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6.地理微课程要加强微互动。在地理微课程设计时,要对学生进行巧妙引导、点拨提示,渗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地理微学习的有效性;要构建即时互动的地理学习社区,利于实时在线、及时交流,实现信息沟通,构建地理学习共同体;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学习、提问、解答、评价等地理学习活动转化为积分或晋级,激发地理微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了解、监督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