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合作水平:中俄双边经贸发展前景_中俄论文

提高合作水平:中俄双边经贸发展前景_中俄论文

提高合作水平——中俄双边经贸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中俄论文,经贸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中俄经济贸易关系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从1991年底俄罗斯联邦成立以后,中国的贸易统计就把俄罗斯联邦单独列出(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到1999年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若干特点:第一,与前苏联时期的1991年相比,中俄双边贸易额有较大增长,这与9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整体水平扩大是一致的。第二,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主要取决于中国进口规模,中国对俄出口除1993年曾达到近27亿美元以外,其余年份一般不超过20亿美元。相反,中国进口规模起伏较大,进口额较大的年份与中国外贸增长曲线并不一致,而与中国国内需求的增长曲线相一致。1996年和1999年中国从俄进口呈上升并带动中俄双边贸易增长。第三,中俄双边贸易结构呈资源优势互补型(表2),但并不完全呈现产业优势互补型。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俄出口产品主要是轻纺产品和家用电器,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从俄进口则主要是原料产品和普通钢铁制品与铝制品,属于高技术领域的航空航天产品和机电产品只占较小比重,中国进口俄产品多属资源性产品。因此,双边贸易主要体现资源互补,而较少体现产业优势互补。

表1 1992年-1999年中俄双边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双边贸易额中国出口额中国进口额

1991 39.04 18.23 20.81

1992 58.62 23.36 35.26

1993 76.80 26.92 49.88

1994 50.48 15.77 34.72

1995 54.63 16.65 37.99

1996 68.46 16.93 51.53

1997 61.19 20.33 40.86

1998 54.81 18.40 36.41

1999 57.20 14.87 42.22

资料来源:1991年为前苏联贸易额;1991至1993年数据来自中国外经贸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4至1999年数据引自中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

表2 1996年和1999年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年份

项目19961999

中国出口额

(亿美元) 16.91 14.97

其中(%):

食品饮料 6.7

皮革制品22.221.8

纺织品19.130.8

鞋帽等10.8 6.4

电器产品 6.2

植物产品 8.3

中国进口额

(亿美元) 51.53

42.22

其中(%):

矿产品

5.0 8.2

化学制品28.220.2

纤维原料 5.2

钢铁及制品 33.0

航空器等14.8

木材纤维14.3

钢铝制品28.9

航空器机械 13.6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滑坡,人民收入下降,需求不足,再加上西方商品的竞争,中国对俄出口额增长缓慢,制约中俄双边贸易的扩大。第二,由于中国从俄进口主要是原料性产品,因此进口扩大主要依赖于中国国内基本建设需求和经济景气;当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后,将制约基本建设扩大的过度需求,并进而制约原料性产品进口,这对中俄贸易形成不利影响,第三,俄罗斯不仅具有资源优势,而且还具有若干产业的明显优势,如航空航天工业、军事工业等等。因此,要充分发挥航空航天工业和军事工业在中俄贸易中的产业优势作用,但由于受国际政治的影响,这种作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提高中俄经贸发展水平,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进一步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间优势互补;利用地缘优势;发挥各自生产技术优势。

充分发挥优势互补

第一,进一步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合作经营。俄罗斯地域辽阔,农田广袤而肥沃,尽管如此,其粮食产量却远低于中国,而且粮食连年歉收,食品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蔬菜、水果,质量既比中国差,价格也比中国高。近些年,一些有远见的中国经营者已开始到俄罗斯从事农业开发。他们来到俄农村或在莫斯科郊区或其他州,以低廉的价格从当地政府或农场承包了大片土地,然后从中国国内请来技术人员,雇用当地农民或中国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或蔬菜、水果。由于成本低,即使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效益也不错。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发达,人力资源也丰富,因此,两国在农业方面互补性很强,从长远看,中俄农业开发合作具有良好前景。第二,发挥产业间优势互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商投资的带动下,建立了大量加工贸易生产企业,特别在轻纺工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并带动了对外出口。

俄罗斯虽然其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但其发达重工业所积累起来的工业生产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比较雄厚的人力资本,使其能够有效地接受和利用中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方式,形成新的符合俄国内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这种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两国产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两国人民的福利,扩大了市场空间,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经贸形式。近两年,中国企业将小型生产设备运到俄罗斯,开展商品生产、加工业务,已引起双方的高度重视。第三,利用地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业。中俄两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线,这是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地缘优势,应当加以充分利用。过去,中方单纯发展中介性贸易,虽然一度贸易很红火,但根基不稳,后劲不足,对双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1994年以后,中国许多边境城市对俄贸易回升缓慢,而绥芬河却呈现繁荣景象,其原因就是他们走以贸易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援贸易的路子,这条路子把中俄经贸关系定位在生产合作、经营合作、互为市场的基础上。在工业生产加工方面,通过发展木材产业、金属冶炼、被服加工、食品加工和其他产品开发,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以进出口加工和过埠增值为导向,形成生产合作和互为市场的经营格局,增加了双方的生产经营收入,扩大了市场容量。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发展以蔬菜和生猪为主的外向型农业,与俄罗斯的乌苏里、海参崴等6个城市企业建立稳固的销售伙伴关系,通过经营合作,形成双方共同的利益机制,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采取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互利的方式,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带动了中俄双方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发挥各自生产技术优势,利用产业内分工发展产业内贸易。就总体而言,中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在生产技术方面,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强;俄罗斯资源丰富,而且在重化工业中生产技术的比较优势较强。例如,俄罗斯可以向中国出口原木和森林粗加工产品,由中国进行林木制品的再加工和精细加工;这种再加工和精细加工也可以分成不同生产环节由两国厂商分别生产,通过不同分工形成的物流循环,带动产业内贸易。俄罗斯原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冶炼工业都有优势,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双方可以发挥各自的生产技术优势,形成产业内分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提高合作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提高中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对俄国来说,需要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第一,稳定和恢复俄罗斯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使人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创造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同时要稳定卢布币值,减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外汇风险。很显然,中俄经贸发展水平取决于双方经济利益的结合程度,如果没有俄罗斯国内经济景气的基础,双方的市场利益就会受到限制,主观的良好愿望也难以变成现实。第二,在贸易政策上放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类别限制,提高中国对俄的进口依存度,带动中俄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加强经济联系。在短期内,中俄贸易规模主要取决于原料性产品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双方要正视这个现实。据中方统计,中国每年原油消费量在18000万-20000万吨之间,而每年原油产量在14000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工农业生产的需要,需进口弥补。如果俄原油在中国进口石油中占有重要份额,显然对密切双方经济联系很有利。在军事工业产品上,俄的技术优势对中国有吸引力,更应当放宽出口限制,使之成为正常贸易的一部分,加强双方的生产技术合作,带动经济依存度的提高。第三,扩大开放,整顿市场秩序,提供安全、透明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中国商人进入俄罗斯市场。据中方估计,目前在莫斯科从事经贸活动的中国人已有几万,既有国营公司也有私营企业;既有外贸公司也有生产企业;既有商品贸易也有餐饮服务。近几年在俄罗斯经济滑坡、市场风险大、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国营企业在俄经营活动难有成效,而个体经营者坚持在俄开展经贸活动,促进了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1998年发生多起俄罗斯警察洗劫“中国批货楼”事件后,其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对广大合法经营者,俄官方应给予有效的法律保护,并整顿市场秩序,打击黑社会势力,提供安全、宽松、透明的市场环境,给中国及其他外国经营者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方面俄方需要作出积极的努力。

就中国而言,在与俄经贸合作中,同样也要更新思路,采取积极政策措施:第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保持适度的基本建设增长势头,维持国内对原料性产品进口的合理增长,逐渐提高从俄的进口规模。在若干重要原料性产品进口市场上,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进口俄产品占据一定份额,以带动双方经济依存度的提高。第二,更新对俄出口贸易思路,摆脱单纯“我卖你买”的推销观念,走分工、生产和经营国际化的新路子。无论是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还是双方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贸易以及边境贸易,都要坚持立足于增加双方就业,给俄人民以经济实惠,才能涵养和扩大俄罗斯市场,带动我国产品对俄出口。第三,加强市场调研,积极参与俄国内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近几年西方商品已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在俄大城市中,商品供给短缺现象已完全改变,消费者购买已有较大选择性。目前中国个体经营者在莫斯科等城市经营的商品多数仍属于中低档次、中低价位的消费品,而中高档次和中高价位的消费品市场基本由西方商品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商品和中间品市场基本没有我国商品参与竞争。实际上,我国许多消费品和一部分非消费商品,无论在价格和质量上在西方国家都很有竞争力,因此,应鼓励我国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调整俄商品市场上中国商品结构,改变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商品的不良印象。但这种鼓励措施应当采取信息服务的方式,如提供俄罗斯市场的信息调研,介绍俄经济情况和市场环境、我国在俄经营成功企业的经验,吸引国内更多企业对俄市场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政策上给予合理地扶持,如在金融支持上有针对性地对一部分产品采取买方信贷方式,使中国有竞争力的商品更多地进入俄罗斯市场。第四,对我国在俄开展经贸活动的个体经营者,虽然受俄法律管辖,但其多数仍属中国公民,中国政府有责任关心、爱护并给予必要的服务和教育。我有关部门应支持和鼓励他们成立商会一类的自治组织,团结和教育广大个体经营者遵守俄罗斯法律,坚持合法经营,协助俄政府当局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环境,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这类商会的创立,应在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共同支持下,并得到俄当局的承认且享有法律地位,才会有生命力。

标签:;  ;  ;  

提高合作水平:中俄双边经贸发展前景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