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医院西院区神经外科 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诱发神经外科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全部行CVC置管,在导管拔除之后,对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与血培养,观察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总结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5%,经过局部换药+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无人死亡,3~7日后出院。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有:①BMI指数<25kg/m3;②年龄≥50岁;③置管时间≥1周;④合并有糖尿病;⑤免疫功能低下;⑥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⑦缺乏针对导管的临床护理或护理不规范;⑧其他。结论:临床应为神经外科患者在CVC置管的过程中加强护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010-02
CVC置管在神经内科中极为常见,通常在介入手术后为患者采用,其实用性要优于股静脉置管或颈内静脉置管,但是神经外科患者常因CVC置管而发生感染。本文择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CVC置管的120例神经外科患者,试对诱发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CVC置管的120例神经外科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具体包括:①性别构成: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②年龄大小:最小者27岁,最大者77岁,平均(52.16±10.57)岁;③疾病类型:脑梗死39例,神经鞘瘤8例,脑动脉瘤48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④CVC置管时间:最短3日,最长31日,平均(6.67±1.38)日;⑤置管位置:锁骨下静脉45例,颈内静脉34例,股静脉41例。
纳入标准:①精神状态正常,认知功能无障碍;②年龄:高于18岁,低于90岁;③由神经外科收入;④均接受手术治疗;⑤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②不足18岁的未成年人或年龄超过90岁的超高龄老人;③心脏、肝肾、肺脏合并有严重疾病或功能障碍[2]。
1.2 方法
自患者入院之日起,每日亲临患者病房进行床边观察,实时咨询医护人员,以便于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留置CVC导管之后,更要加强对患者信息的收集。在收集完信息之后,自制调查表,对导管留置时间、留置位置、患者年龄与性别等多项内容进行汇总,将信息填入调查表中。随后,观察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在调查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以明确导致感染的具体因素。
1.3 观察指标
(1)观察CVC置管患者的感染率,感染判定标准可参考2001年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若与如下三条标准中的一条符合,即可确诊为感染。标准:①静脉穿刺处存在脓液、蜂窝组织炎表现或弥散性红斑;②在经过血管介入治疗之后,体温上升至38℃以上,局部压之有同感,但无具体原因可作解释;③沿着导管的皮下走行出现了弥散性红斑,压之有痛感,经检查,非理化因素所致[3]。
(2)观察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年龄、性别、CVC置管时间、合并症、置管位置,等等。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 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治疗状况
120例患者中共有18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5%。经过局部换药+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均治愈,无人死亡,3~7日后全部出院。
2.2 危险因素
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有:①BMI指数<25kg/m3;②年龄≥50岁;③置管时间≥1周;④合并有糖尿病;⑤免疫功能低下;⑥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⑦缺乏针对导管的临床护理或护理不规范;⑧其他。就上述因素而言,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表 感染诱发因素的具体分析[n(%)]
3.讨论
CVC是临床现阶段经常使用的一种置管方式,比肘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等置管方式更加科学,数年来在静脉营养支持、急诊抢救、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4]。然而随着使用CVC的患者不断增加,液体外渗、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尤其是感染,直接为患者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5]。探究感染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神经外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需要进行静脉营养支持,由于大部分治疗行为需要进行输液,一些患者置管时间过长、选择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合并有糖尿病、年龄高于50岁、免疫功能低下、临床护理不规范、BMI指数过低,这些因素无疑会使患者的感染抗性降低,相比免疫功能强大、接受规范护理、较快撤管、接受规范护理、不存在合并症、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年轻患者,其感染发生率自然更高。
4.结语
因此多选择导管置管,但是置管时间过长、选择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合并有糖尿病、年龄高于50岁、免疫功能低下、临床护理不规范、BMI指数过低均会增加患者感染几率,因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给予预见性处理,以预防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纪玉桂,杨春娜,刘雁.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884-886.
[2]黄文红,于杭英.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3):682-683.
[3]黄新华,蔡金英.中心静脉置管危险因素前瞻性调查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06):76-78.
[4]张玥琪,李敏,葛圣金,等.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2):1164-1166.
[5]宋凌霞,张咏梅,罗祎,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5):
1097-1099.
论文作者:王俊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因素论文; 神经外科论文; 年龄论文; 发生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