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目前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如果学生对合作毫无兴趣;合作便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思维含量。问题不能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诸如此类,那么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本人借着执教小组教学十多年的经验探讨下这个问题:
一、形式的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求得最佳效果。如在合作学习之前,有的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这个组合非常重要。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是观众和听众。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看法来自于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任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强调独立思考。
二、教师的指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教师在巡视时把有特点的题目记住,并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展示评议。这样几个学生的思维火花便能燃点成熊熊的智慧之光。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如在小组合作编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懂此类应用题的结构时,应及时给予点拨,使他们能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学习。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求多种解法,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注意的。同样在合作编题中,教师发现学生编题的数量较多,但基本上是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便提醒学生能否换个角度思考。这样的深化引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
三、合作学习时机的适当选择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答,而且答案单一,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可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非常重要。总结许多课堂实例情况,我认为下类情况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策略:
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候让学生进行交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
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当遇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欲望,寻求更多的思维支持。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恰当的评价
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即使是在小组的汇报时,有的教师也往往只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给予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表达的结果是小组整体合作努力所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
以上只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初步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它的效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讨。相信,只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多一份理性,多一点反思,小组合作的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论文作者:周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评价论文; 解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