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乡土文化的振兴论文_李晓静

浅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乡土文化的振兴论文_李晓静

彭水县委党校 重庆彭水 409600

摘要: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彭水乡土文化丰富而独特,但是彭水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存在淡化弱化、传承断裂、氛围削弱、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要想实现彭水乡土文化的振兴,进而实现乡村的振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转变观念,重塑乡土文化的尊严;加大投入,深度开发彭水乡土文化;培育人才,强化乡土文化振兴的根基;推动创新,提升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彭水县

乡土文化是乡村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有着无可替代的凝聚和认同功能,能够引领乡村文明风尚,能够提升农民的素质,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振兴。重庆彭水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长期杂居,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和人文历史。彭水乡土文化差异性地域性非常明显,分为东部苗乡区、南部苗仡佬混居区、北部苗土蒙混杂区、高山苗汉混居区、中部汉文化发达区五个区域。彭水乡土文化具有极高的聚合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振兴彭水乡土文化既是彭水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核心之策。

一、彭水乡土文化振兴的优势所在

(一)政策契机

2015 年1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进乡土文化建设”。2017 年1 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再次发出了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的指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2017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18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党中央这一系列关于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决策,是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并得以繁荣兴盛的历史契机,必须牢牢抓住。

而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并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彭水县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振兴乡土文化,对于彭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资源优势

彭水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乡土文化资源异常丰厚,再加上彭水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乡土文化元素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彭水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本和智力资源,极具开发价值,能够极大的改变彭水乡村经济格局,为提升乡村经济收入提供多种可能。比如由于对民族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合理利用,彭水旅游声名远扬,旅游景区周边的农民们既能搞好农业生产,还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行业,收入大大增加。

二、现阶段彭水县乡土文化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乡土文化逐渐淡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外来文化不断挤压着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城市文化狂热推崇,在乡村撤并、新农村改造、村庄整治等过程中,彭水某些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弱化,比如一些乡村在建筑风格上热衷于复制城市模式,农舍小院变成小洋楼,木屋、吊角楼等被取代,致使千村一貌,失去了特色和个性。另外,彭水县号称世界苗乡,其实汉化依旧比较严重。比如彭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基本与汉族传统节日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一些文字记载上可窥视到一点踪影;比如彭水有11个少数民族,但是其日常着装已经以现代服装为主,既使是人口占比很重的苗族和土家族,其民族服饰也只有参加大型活动或者因从事服务行业的需要才穿戴,一些年轻人对于本民族的服装没有认同感,对于自身文化更难以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文化传承加速断裂

首先表现为老年传承人占比很重,青黄不接现象明显。比如:梅子山歌、鞍子苗歌、普子铁炮火龙、吊脚楼工艺、郁山擀酥饼、蛇毒疗伤等项目50岁以下的传承人,青壮年总计有27人,占总人数的20%,比重甚小;甚至有一些项目的传承人没有青壮年,全是老年人,比如乌江号子和诸佛盘歌,传承人均在60岁以上。其次,乡土人才精英的外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外出务工,乡土人才精英大量流失。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的缺失,使乡土文化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甚至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对于乡土文化难以从心底认同,更别说能够认真学习继承这些在他们眼里代表落后腐朽的文化。现阶段彭水乡土文化传承人除了鞍子苗歌人数较多,有200多人以外,传承人数非常少。比如:嗡仅有1 人,幺二三鼓3 人,彭水打闹4 人,太原民歌4 人等等,随着民间老艺人的老去和离世,彭水某些乡土文化元素必将出现断脉,甚至灭绝。

(三)文化氛围日渐削弱

一是表现在乡土文化的原生环境的被破坏,城镇化、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乡村基本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消亡,乡土文化的依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乡土文化元素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彭水苗族的薅草锣鼓是苗族人们春夏之交在秧田里清除稗草集体劳动时的演唱。但是,现在的稻田多用除草剂而不需要人工薅草,且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现在是一家一户单干,没有了集体演唱薅草锣鼓的氛围。没有生存的文化生态,仅靠少数传承人很难将薅草锣鼓传承下去。二是表现为乡民娱乐方式的改变。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使村民的娱乐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电视节目、手机游戏、网络聊天、麻将扑克、现代广场舞更受青睐,民歌戏曲、唢呐大鼓、舞龙舞狮、年画皮影等与农民的生活渐行渐远。

(四)文化投入明显有限

首先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乡土文化产业具有发展周期较长,收效时间偏慢、前景难以估计的特点,不能迅速获得效益,因此民间融资比较困难。另外,彭水本身就是欠发达的边远地区,经济基础差,财政收入有限,能够投入到乡土文化建设上的经费就偏少,“跛脚”现象明显。其次表现为政府重视不够。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往往对GDP更加重视,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上,而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却严重轻视,往往会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乡土文化不可估量的价值。乡土文化保护乏力,保护措施缺失。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彭水乡土文化振兴的路径思考

古语有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必须变通趋时,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重新思考乡土文化的价值,深度挖掘和保护彭水乡土文化,营造乡土文化的良好发展氛围,调整彭水乡土文化的运作方式,为彭水建设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一)转变观念,重塑乡土文化的尊严

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乡土文化自信,坚决转变人们关于“城市=先进、乡村=落后”的思维定势,引导社会舆论和认知,充分肯定优秀乡土文化价值,大力释放乡土文化的时代功能,尊重彭水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激发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努力提振全社会对乡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塑造乡土文化的尊严。一方面,必须正视彭水乡土文化的危机。正视在现代文化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乡土文化被淡化、异化,乡土生态被破坏、剥夺,文化传承后继乏力等困境,找出原因,积极作为,重建乡民的心灵家园,重塑乡土文化情感,重构乡土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深度开发彭水乡土文化

首先是摸底调查。彭水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组织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对各种史料、传记、民风民俗、文学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等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归纳梳理、登记建档,做好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充分认识策划规划的重要性,制定彭水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方案,根据资源特点明确发展定位,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发展目标。其次是加大投入。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乡土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民间社会的投资融资,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政策扶持。加强立法,对破坏损毁乡土文化的行为要予以严惩,对于振兴乡土文化的优秀人物要进行表彰,做到奖惩分明,建立立体的保护机制;对于合理开发乡土文化的企业和个人,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助力乡土文化振兴。

(三)培育人才,强化乡土文化振兴的根基

乡土文化的振兴,人才是关键。首先,加大力度保护好现有的乡土文化传承人。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同时给与传承人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荣誉上的表彰,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和爱护乡土文化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兴办教育,这是培养乡土精英的根本措施。可以举办乡土人才培训班,聘请专家对乡土文化保护发展进行指导研究,培养专业乡土人才;可以挖掘发挥优秀传承人的潜力,鼓励支持他们培养徒弟;利用当地的教育硬件资源,村校协作发展,开办社区成人学校(班),农民既可学习实用技能,又可交流生产生活中问题,同时还可开展社区文艺演出活动,培养新型农民。最后,要千方百计引导乡土人才回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返乡建设。制定鼓励乡贤回归的政策体系,给予机会、荣誉、地位、保障、政策,引导乡贤为乡村振兴、乡土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四)推动创新,提升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振兴乡村文化既要延承乡村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不排斥新技术、新载体、新形式的引入。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之上,创新乡土文化的内容,比如可以深挖新时代乡村好事贤人,丰富充实乡土文化的核心思想,加强乡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引导人们重新诠释优秀乡土文化价值观,创作出更具时代意义、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现代人价值观审美观的作品;还要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表达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培训教育、媒体宣传、互动体验等方法,提高彭水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建伟.拯救乡土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N].贵州民族报 2018年3月5日第A03版.

[2]余继平,余仙桥.传承人的视角 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37-1).

[3]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

[4]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是挑战与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

[5]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 2018(1).

论文作者:李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浅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乡土文化的振兴论文_李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