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取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取向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2-3909(2003)03-0000-03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席卷整个世界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直接推动者,其战略取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局面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的既定条件,因而分析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打造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取向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取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方式转向跨国购并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的资本投资,主要通过独资、合资或者合作方式设立新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由新设投资转向并购投资,2000年这种并购投资已占整个跨国公司投资比重的85%。实践证明,并购投资方式比新设投资的时间短、成本低,还能迅速扩大规模,建立营销网络,得以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而调整和重组主要是依靠并购来进行,如传统产业的购并活动将日益活跃,新旧经济的结合为跨国经营购并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在新的发展平台上,为未来跨国公司投资再掀购并大潮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机制多为广泛缔结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利资源优势的跨国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利益共享的长期而松散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是基于对成本、效率、竞争优势及共担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纷纷由原来的传统的扩张方式转向缔结战略联盟。据统计,在世界上2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以不同方式结成战略联盟的高达90%,而且合作伙伴日益增多,如美国的IBM公司在全球就有400多家合作伙伴。跨国联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且覆盖从科研开发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三)投资区位决策因素趋向现代化
区位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投资区位决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投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即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价格;对吸收投资的限制状况,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程度的高低;投资国的优惠政策,即税收、产业投资等方面的倾斜等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传统因素的影响力大大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决策因素,即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群,知识、智慧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积累程度,以及是否拥有面向企业的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美国加州的硅谷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密集的投资地,并孕育了众多国际一流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它具备了这些现代化的条件。
(四)经营战略趋向本土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区别,只剩下具体经营环境的差异。市场的国际化,迫使跨国公司的经营必须树立“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经营理念,因为在跨国经营中,市场、员工、所处的政治、文化、法律等环境是本地的,接触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经营商也是本地的。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土化经营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选择。本土化包括研究与开发的本土化,人才运用的本土化,管理体制的本土化,资本运作的本土化和经营策略的本土化等。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经营战略,既可以向东道国经济渗透,也使东道国经济得以与全球经济联通;既要考虑本公司在东道国投资中获利,也要考虑东道国能从本公司投资中获利,使双方通过合作都成为赢家。
(五)组织管理呈现扁平化、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正在逐步告别传统的低效的管理体系,代之以扁平化、网络化的分权结构,以增强企业的灵活适应性,方便信息流通,简化决策程序,充分发挥职工个人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扁平化是指形形色色的纵向结构正在拆除,中间管理层被迅速削减,在最高层只保留一个精干的高级经理小组,以发挥在财务、人事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公司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组织改造,力求压缩中间管理层次,使信息流更加快捷通畅。网络化是指公司为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使决策权不再局限于公司上层少数领导者手中,从而面向网络模式的管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电子邮件、声音邮件、共享数据库资源等技术在公司内部提供横向及平行甚至多向重叠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公司内部多层次间的信息交流,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
(六)生产方式趋向“定制”规模化
二战结束以后,跨国公司多数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尤其是美国以大规模生产战略,赢得了全球经济的统治地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制造行业的生产供应出现了过剩现象,并且越来越多的达到“温饱”后的社会公众,由满足基本需求而逐渐成为非常挑剔的顾客,以“上帝”的身份出现在制造商、供应商的面前。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以个性化客户为中心,以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定制”规模化应运而生。美国戴尔电脑公司就是实施规模定制战略的成功典范。它每年生产数万台个人计算机,每台都是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组装的。海尔集团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了全球定制模式,以9200个规格品种为“素材”,加上可提供的上千种“佐料”即2万多个基本功能模块,经销商和消费者可在这个个性化的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将这些“素材”和“佐料”进行组合,并产生出独具个性的产品。
二、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取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明显加快。2001年,我国实际吸收外资469亿美元,吸收外资的规模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尤其是2002年,直接利用外资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成为我国加入WTO第一年对外经济中耀眼的亮点。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投资总体质量的提高。产出、投资比率较低,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国内一些困难企业摆脱了困境,一些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也就是说,跨国投资所形成的一些新资产和通过跨国投资重组的一批老资产,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了。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基本上是以占我国1/10的资产,创造出1/5的增值税、1/4的产值和销售收入,以及近1/3的利润。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了我国投资整体质量的提高。
第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先进技术的引进。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公司的投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与技术水平,有些已经与其母国的产品与技术同步,其投资项目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部分。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行业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例如,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销售额占这500家总销售额的比重达70%以上。
第三,促进了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比重的增加。出口的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有更强的出口能力,对我国出口的增长贡献显著。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为1332.3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0.8%,出口增加额占全国出口增加额的81.2%,这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和新增出口额的八成是外资企业贡献的。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提升了我国的出口结构。由于外资企业在引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其出口中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高。
第四,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跨国公司在我国内地的投资项目要有效运转,必定要同我国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大多数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提供了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出要远远超出国内许多同类企业;许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为其在中国境内雇员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培训设施,与母国公司的雇员相差无几。人力资源是流动性很强的资源,对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本企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人员流动、培训内容的交流、示范作用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促进了研发力度的加大。由于我国拥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重要制造基地,到我国从事研发活动,靠近市场,靠近制造企业,靠近科研力量,能够迅速开发和不断修改设计、设备和工艺,提高了效率。目前,向我国转移研发能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因而我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基地。截止到2001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超过110家,其中包括微软、英特尔、IBM、诺基亚、摩托罗拉、富士通、宝洁、惠普、SUN、通用汽车、松下、东芝等著名大型跨国公司。
当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大量投资,在为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引资政策的调整问题。近年来,经过引资政策的调整,对我们以往关心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国内配套等问题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今后应该按照国际经济惯例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考虑投资的区域分布、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加快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步伐的问题;增加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项目的问题;保护从业于三资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
第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问题。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有垄断能力且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有可能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行为谋利。跨国公司规模巨大,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垄断的意愿和能力更强、可能性更大,如不加强监管,就有可能形成我国企业难以进入的市场壁垒,如绝对成本壁垒、产品差别壁垒、高新技术壁垒、研发和广告壁垒等、一旦壁垒形成,我国将得不到新产品、新技术和低价格的好处。因此,今后监管的重点是破壁垒,反垄断,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良好竞争环境。
第三,技术转让的成本问题。跨国公司转让给我们的技术,一般是比它的最高技术低一到两个层次,这一技术层次的产品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当我们引进、消化这一层次技术后,高层次的产品生命周期已经进入高成长阶段,迫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受让,长此以往,自然增加了技术转让成本的负担。实践证明,没有独立的技术赶超阶段,企业是无法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而要获得某一产业的动态技术优势,则必须在技术引进、消化之后,进行独立的技术开发和赶超,这样才能减少技术受让的次数,切实把技术转让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为能迅速熟悉和掌握中国的市场,实施了本土化的策略,其关键是人才的本土化。跨国公司大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因而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如宝洁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等都很重视人才的甄选和招聘。当前,人才的争夺已成为企业间实力的较量。因此,我国企业应重视解决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