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借助具有契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发内在动机,理解深层意义和展开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状态。生命化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重视生命的体验性。深度学习正是激发学生深层动机的学习,是让学生切身体验深度理解的过程,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得教学成为学生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实现生命课堂的重要途径。
问题驱动是深度学习的引导模式,是打造生命课堂的重要手段。
问题驱动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手段,把问题作为学习与研究的载体,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拓展"为主线,变教师"明讲"为"暗导",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课堂的生命化。
从数学视角看,数学的核心问题是问题及解。从学习的视角看,问题是思维的载体。"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学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宜用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合作宜以问题为载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宜通过问题来按时和体现,学习的难度与进度宜通过问题来调节,学习的活力和动力宜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宜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磨练。
为有效的实现生命课堂,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设计思路与方法。
可以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确定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旨在建立数学概念,发展数学原理的导学问题时常是模糊的,非常规的或开放的、如为了建立导数的概念,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斜率,速度等。单调性刻画的是变化的趋势,那如何刻画变化的快慢程度?故借助速度变化及斜率,建立数学模型。当然,为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实现生命课堂,问题设置还要基于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认知潜能调控问题"障碍"。
问题驱动模式下,除解决原生问题,第二阶段是深度建构-解决共生问题。
"深度构建"是在态度上转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内容上指数学本质内涵,在过程上指向学生的深切体验和高阶思维,在过程上指向学生意义理解和实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解决原生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构建,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上体现生命的成长。例如如下几个问题:
1.将25名教师名额分配给4个学校,则每校至少有一个名额的分配方法共有多少种?
2.求展开式 的项数。
3. , ,从集合 到集合 的映射 满足 ,且 中的元素都有原相,这样的映射共有多少个?
以上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把 个相同的元素分配给 个不同的对象的方法数。让学生尝试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隔板法,并做适当推广:
推广1 把 个相同的元素分配给 个不同的对象,共有 种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推广2 把 个相同的元素分配给 个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至少一个,共有 种分法。
在解决共生问题时候,由学生独立尝试,协作探究,归纳整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究问题背后的本质问题,去归纳总结拓展,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外,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实现课堂的生命价值。
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模式下,解决了原生问题、共生问题后,要解决衍生问题。问题引导模式可以概括为"问题主线,三阶递进",其中"问题主线"是指从前置学习到深度构建再到评价反思,都是以问题作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三阶递进"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三个层次:从原生问题到共生问题再到原生问题;二是过程的三个层次:从前置学习到深度构建再到评价反思三个具有层次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椭圆》的学习中,在完成概念教学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相关概念,以深化核心概念为着力点,再从整合和开发利用教材,多角度理清概念本质。教材中对椭圆定义的叙述:"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课后引导学生再次解读和探究其核心概念,更深层次地梳理教材,整合教材,完成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知识与方法体系的网络化。
1.通过变换形成椭圆
人教 版《数学》(选修2-1)第41页例2:在圆 上任取一点 ,过点 做 轴的垂线段 为垂足。当点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 的中点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第50页2.2 组第一题:如果 在 的延长线上,且 .当点 在圆上运动时,点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思考:从例2和习题2.2,你能发现椭圆和圆之间的关系吗?
2.过定点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第41页例3:设点 ,直线 交于点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求点 的轨迹方程。
3.与圆有关的点的轨迹
第49第7题:圆 的半径为定长 , 是圆 内的一个定点, 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和半径 相交于点 ,当点 在圆上运动时,点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4.与距离有关的轨迹
第47例6:点 与定点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的距离之比为 ,求点 的轨迹。
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得到一般结论: 与定点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的距离之比为 ,求点 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开展概括活动,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维活动打开,去解决衍生问题,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去理清和理解数学问题,以促进对对核心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探究对象,用恰当的语言赋予表达们提出合适的问题,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构建,探索论证等解决问题。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去创设教学活动,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够看到生命真正蓬勃成长!
论文作者:毛小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深度论文; 生命论文; 轨迹论文; 课堂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