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剧剧本选编的双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编论文,京剧论文,清代论文,剧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代同治以后,京剧蔚为鼎盛,风靡四方,观剧、迷戏、票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由于市场的发达和百姓听戏学戏的迫切需要,原先作为伶人保密珍藏的剧本、唱词,逐渐得以流行。剧本的传播,有些是演员保留、传抄给自己后人、弟子后得以公开,有的是爱好者传抄、订正的,也有书商出于商业需要购买并刊刻出版。这时,大多流行剧目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剧本问世,对社会各界了解、学习京剧提供了帮助。
清代光绪年间,京剧剧本的刊刻、选编,借着京剧热潮涌动而趋热。北京最著名的剧本出版商是“百本张”,这是一家以印发年历、画片为主的印行。“百本张唱本”在清末北京颇有影响,是类似后来“戏考”一类的唱词汇编,一些著名剧目像《庆顶珠》、《荡湖船》等都以“唱本”行世。而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铸记书局石印出版的《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是京剧剧本选编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版本。《全集》的特色一个是剧目数量多,收录了当时最流行的一批本戏剧本,如《玉堂春》、《铡美案》、《三娘教子》、《法门寺》、《定军山》等共计四十八出;第二个特点是行当齐全,既有生行剧目如《捉放曹》、《审刺客》等,花脸戏《黑风帕》、《五台山》等,小生戏《黄鹤楼》、《柴桑口》等,老旦戏《钓金龟》、《打龙袍》等,也有青衣、花旦戏如《牧羊卷》、《大补缸》等;第三是该选本注重图文并茂,在扉页上印有插图三十六幅,足为引人注目。另外,和这时期刊刻出版的大多数剧本选集一样,《全集》所收剧目,不标明人物动作和具体场次,只记录了各行当角色的唱词和念白,其实也是一种唱本。
京剧剧本的选编出版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往往根据剧目流行状况逐年更新替选,有时出版时间会持续数十年,像响遏行云楼刊刻发行的《绘图京调六十二种》开始于1875年,到1908年才出齐;《绘图京都三庆班京调脚本》在1910年已出版到第十集。
这些由书商出版的剧本选编,大多为简单的唱词、念白记录,目的是让京剧观众听戏、学戏方便。也有一些剧本选编,则经过文人加工,他们以流行剧本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整饬润色,目的要让流行剧本中存在的一些词句不通顺、欠妥当现象得以纠避,使剧本戏剧性和文学性基本达到双美状态。就目前所存材料来看,李世忠编纂的《梨园集成》是影响最大的文人选编京剧剧本;而济南游戏主人编纂的《改制皮黄新词》,是对流行剧目文词修改幅度最大的选编。这两个京剧剧本选编修改本,有着明确的修改理念,是难得的京剧史资料留存,堪称清代京剧剧本选编的双璧。
《梨园集成》,现存光绪六年(1880)安徽竹友斋刊刻本。编选者李世忠,号松崖,河南蓼城人,生卒年不详。《梨园集成》共十八卷,收录有京剧剧本四十八出,这些剧目大多盛演于当时舞台,像《文昭关》、《火牛阵》、《烧绵山》、《湘江会》、《长坂坡》等;有的现在已经绝迹于舞台,像《开天榜》、《红阳塔》、《碧尘珠》等;有的戏,如《闹天宫》全本以昆曲演出,但在光绪年间也已属于京剧范畴。
作为目前现存最早的京剧剧本选集,《梨园集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一,和市面上常见的唱本戏考不同,该选集收录都为完整剧本,不仅有唱词、念白,还有详尽的舞台提示和动作说明。第二,《梨园集成》收录剧本多为全本,为京剧文学保留下难得的历史资料。京剧不少剧目原为头尾完整大戏,在演出过程中慢慢简化过滤,现在所见常为其中的重要折子,而《集成》中全戏的保存,使后人得窥一些剧目的原本全貌。像其中收录的《火牛阵》有六回(《梨园集成》按小说编目方式,将京剧本戏分为若干回,回即相当于通常所谓的“本”),《麟骨床》有十九回,《风云会》有十一回。而像《双合印》一剧,《车王府曲本》中仅收录董宏入水牢的一场,《集成》却保留了大部分场次,不少场次生动谐趣,带有强烈的舞台效果。第三,《梨园集成》收录的当时流行剧目,不少已为后世少见或罕见,如《桃花洞》、《红阳塔》、《碧尘珠》全本,非常珍贵。
作为文人选编的流行剧本选集,作者对剧本进行了整饬润饰,主要是就唱词、念白上调整通顺、音韵和谐,如同李世忠在《自序》中所称:“所虑者,南北之韵不同,未克按腔合拍;古今之调不一,亟须协徵调宫。期雅俗之兼收,排成鳞次;思妇孺之尽解,莫混鱼珠。”而这些剧目,本来流行乡野,为大众耳熟能详,在剧情、语意方面则不做任何修改。因此,《梨园集成》一方面比较尊重舞台流行本原意,一方面又稍为整饬修改,务使文义通顺。这个选编本,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和使用。
例如《梨园集成》所收全本《鱼藏剑》,即今天流行的全本《伍子胥》。剧中伍子胥一些唱段脍炙人口,《集成》唱词与流行本庶几相近。如伍子胥执意不肯入京,与兄长辞行一段[西皮原板],舞台流行本为:
一封书信到樊城,拆散了弟兄们两离分。
家院看过酒一樽,弟与兄长来饯行。
登山涉水多劳顿,披星戴月转家门。
非是小弟不从命,怎奈有逃走二字书后明。
兄长饮干杯中酒,一路平安早到京。(《京剧汇编》九十七集,44、45页,北京出版社,1962)
而《梨园集成》本为:
一封书信到樊城,弟兄即刻两离分。
家院看过一樽酒,我与兄长来饯行。
登山涉水多劳顿,爹娘堂上问安宁。
非是小弟不遵命,逃走二字解不明。
归家倘若遭不幸,杀上朝歌不留情。
劝兄饮过杯中酒,一路平安转回程。
显然,两段唱词意思、词语十分接近,但仍可以看出编选者的细心用力处。像“爹娘堂前问安宁”,能够更好体现人物的内心情绪;“一路平安转回程”,也要比“早到京”含义准确许多。这样的修改润色,距离原作很近,为京剧文学的记录传承做出了贡献,又有不少增色之处,颇为时人称重。相比之下,《改制皮黄新词》大为不如,默默无闻,几乎为后人完全遗忘。
《改制皮黄新词》,现存光绪二十五(1899)稿本,编选者署名为济南慧山明湖间游戏主人,真名不详。稿本收有游戏主人所作的《皮黄新词序》、篇幅颇为繁杂的《例言》以及署名为关西铁绰板道人、乐安布衣香芫氏和山阴听琴散客的三篇序言,另外还有啸月樵客所作夹评。《改制皮黄新词》共分四卷,收录经游戏主人润色改编的京剧流行剧目总计二十个。卷一为《骂曹》、《长亭会》、《天水关》、《摔琴》、《李陵碑》;卷二为《牧羊卷》、《捉放曹》、《柴桑口》、《大登殿》;卷三收《上天台》、《清官册》、《战北原》、《洪阳(羊)洞》、《凤鸣关》、《教子》、《借箭》;卷四为《打金枝》、《南阳关》、《困荥阳》、《定军山》。游戏主人对这些戏唱词和念白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有些甚至改换了韵辙。
这二十出剧目,无一不是长期在舞台上磨砺摔打出来的经典剧目,久为观众熟悉和喜爱。作者之所以要对它们进行修改润色,主要是作为一名热爱京剧的文人,深感京剧文词鄙陋,在同道的鼓励下,有了改动念头:
吾乡演剧,最尚皮黄歌。余弱年好弄,心窃慕之。稍长渐大,颇为梨园名家刘和昆、谭天福辈所称许。辛未壬、申间,读书于城西潭西精舍,又得与姚七、葛四、邵霞林数共晨夕。姚七等以伊所学旧词数见不鲜,且多荒谬鄙俚,请为改制新词。……迨游京师,闻有程长庚君,为善歌巨擘,因浼同年友介绍得相识焉。聆其词,亦数见不详,且多荒谬鄙俚如姚七所云者,亟欲改制。(《皮黄新词序》)
从序文中可以看出,游戏主人的家乡济南盛行皮黄,作者因而从小酷爱,常与艺人姚七等交往切磋。辛未、壬申即同治十年、十一年(1871、1872)间,作者读书期间就曾有改动戏词的念头,后到京与程长庚等艺术大师往来,更发现皮黄曲词“荒谬鄙俚”,确实需要文人参与润色修改,才能在艺术与文学性上达到双美效果。对皮黄唱词的这种看法,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他们既为戏所打动,又遗憾曲词距离文人审美过于遥远。游戏主人的改正行为,可以说是这种心态下的一次具体实践。
《改制皮黄新词》对流行剧目曲白的润饰修改有三大特色。第一是只对唱词、念白做出适当改动,不对场面、剧情做出太大改动。作者的想法是一依原剧风采,更增文字之妙:“书名《新词》,但重词耳。至戏中一切场面,并行止进退、神色体段,概未标注,防挂漏也。”(《例言》,以下不另标出者同此)第二,虽然作者深感京剧词句过于“荒谬鄙陋”,改制的目的就是要使唱词念白通顺达意、增添文采。但考虑到京剧本体还是以雅俗共赏为佳,作者的改动也没有堆砌藻饰,浮华烂漫:“皮黄戏词要合皮黄派头,过文则近昆曲,粗人不解;过俚又似乡间梆子腔,不堪入耳。特为斟酌尽善,高下皆宜。”第三,流行剧目、剧本有的已经陈旧,时下演出时很多演员就做了较大调整,成为一种时尚。作者在修改文字时,也考虑吸收时下时髦唱法、演法,以便于读者观众所接受。比如唱词上:“近来时尚有于慢板中用促节快唱,且使之字句错落蝉联、抑扬有致者,俗谓之圆板。新制各戏中,特为作直于圆板之词,以便避俗趋新。”或者“老派戏中唱词,皆以七字十字为一句,近来时尚花样,一句有多至十数字甚至有二十馀字者。必操习纯熟,方能按腔合拍”。
按照这样的修改原则,游戏主人的《改制皮黄新词》对这二十出流行剧目的唱词、念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润饰。有的不改变原有辙口,仅仅是对字句稍作调整润色,使其意思更为明确、情理更为顺畅。像《碰碑》一剧,是京剧老生重要的唱功戏,演杨继业兵败两狼山,弹尽粮绝,无有援兵,无奈碰碑而死。剧中有长达三十多句[反二黄]唱段,为“摇条辙”,通行唱词为:
叹杨家秉忠心把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
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敢抢夺我主爷锦绣龙朝。
贼潘洪在金殿帅印挂了,我父子倒做了马前英豪。
金沙滩双龙会一场败了,只杀得血成河鬼哭神嚎。……(谭鑫培唱片,上海百代公司,1912年发行)
《改制皮黄新词》改为:
叹杨家秉忠心把大宋扶保,为国家父子们瓦解兵消。
都只为老王爷传下遗诏,五台山还心愿烧香挂袍。
那时节我也曾力陈谏表,反将俺押五台候旨开刀。
金沙滩杀胡儿势如剪草,才保得我主爷转回南朝。……
以下唱词又记叙两方如何在雁门关摆下战场、潘仁美如何恶意为难,使其弹尽粮绝,无有援兵,走上绝路。可见,修改意图是要让剧情来龙去脉更为清晰,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但这样也使戏变得拖沓烦琐。
有些剧目改动较《碰碑》更大,连辙口都做了调整。像《击鼓骂曹》一剧,演祢衡痛骂曹操剧情,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谗臣当道谋汉朝,楚汉相争动枪刀。高祖爷咸阳登大宝,一统山河乐唐尧”等句非常流行。《改制皮黄新词》将“摇条辙”改为“江洋辙”:“汉朝不幸出奸党,思想起开国心惨伤。昔日里高皇帝路过芒砀,遇着了白蛇拦路旁。”又历叙汉朝历史。游戏主人的这些改动,一个是让唱词在通顺的情况下尽量雅正一些,一个是将戏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更为清晰完整一些。但在清末京剧欣赏的整体环境中,以“角儿”为中心的演出机制使得他们演出的模式,包括剧本文词,得到广为流传和复制,就像后来众多老生名剧的唱段全学谭鑫培一样,至于词句是否有不通顺之处,那是再所不虑的。另外“听生书、看熟戏”的习惯,使绝大多数观众对于剧情都能了然于胸,像游戏主人的这种良苦用心,其实已派不上什么用场。而他对唱词、念白的修改,也就得不到一般观众的模仿和推广,《改制皮黄新词》也就没能发挥其原本意义,以至湮没无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