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5-004-04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本质决定的 ,它必然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不断创新;反对封闭主义、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常青之树,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空间维度而言,表现为面向世界。反对那种限制在 自己狭小天地里,无视外面广阔世界的狭隘的封闭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 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在封闭中形成的宗派学说,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大道 ,是吸收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这 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 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 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2页。)马克思主义哲 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表现形式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 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121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是如此,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 论亦是如此。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是以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吸收和概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以“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心内容的邓小平哲学理论,一方面是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 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包括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是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科学 文化发展的形势,所作出的新的概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武器,它不只是适用于某个民族某 个国家,而是适用于全人类;它不是某个人群的专利,而是属于世界的。它的历史使命 是在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具体来说,在 自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人类 就不存在,自然是人类生产的要素,获得生活资料的来源;从宏观到微观探索自然的奥 秘——“必然王国”是科学知识(认识)的主要任务;以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是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从适应到不适应,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发展过程,推动社会历史不断 前进;最终要在全人类实现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 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人类自身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 观点出发,为正确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强调人性中的一般与特 殊的辩证关系,消除人性异化的经济基础——私有制;认为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 育手段和人素质的提高,劳动成为人生活第一需要,人的身心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为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问题,赋予了新使命 。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全球性的两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生存本体论,即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①当今时 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科 技高度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负效应,人们在物欲主义支配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向自 然界的广度深度“进军”,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全球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人类面临 失去自身生存基础的危险。②今天人类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超越 时空的限制,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的广度与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偌大的地 球成为小小的“村落”。网络化信息化,无论使人的思维方式,还是使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都正经历着一次革命。但是由于网络化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命运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出现了问题,一有 “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影响或蔓延到世界各国。倘若核武器掌握在战争狂人手中,他 只要在核电钮上轻轻一按,数分钟就可能给全球带来灭顶之灾。③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 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它一方面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与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科技的优势,掠夺和剥削落后国家的 资源与廉价劳动力,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结果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贫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人类生 存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突出问题。寻求与探索一种合理性的理论与方法 加以指导与解决,是今天哲学家思想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今日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神圣使命。
第二个主题是主体本体论,即关于自我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问题。正如一位著名哲 学家所指出的:由于人的“自我”意识无限扩大,自我主义(egoism)日益膨胀,形成了 人的认识论上(或逻辑上)理性的“狂妄”,审美上鉴赏的“狂妄”,伦理上实践利益的 “狂妄”。认识或逻辑的自我主义认为:自己的认识、判断是绝对正确的,无需由别人 来检验;从而抛弃了检验自己认识、判断正确与否的有力工具,导致犯错误。审美的自 我主义只在自身之内去寻找艺术标准,把自己孤立起来孤芳自赏。道德的自我主义只看 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把意志的最高准则与确定性放在使自己内心幸福之中,而把义务 观念置之度外。这种自我主义同合理性原则不相容,应以多元主义对抗自我主义。多元 主义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来研究,而是仅仅作为世界的一个 公民来考察和对待自身。(注: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3~5 页。)这种自我主义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中心论或主体主义。主张多元主 义,就是要我们认识到人不过是整个地球大家族中的一员,不能唯我独尊,唯我至善, 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人类之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都有存 在与生存的权利,反对人类中心论或主体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时间意义上而言,表现为面向未来。反对那种安于 现状,滞于当下,无视未来的短视的保守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出发,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 及人自身不是完成了的固定的实体,而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不是被封 闭的“现在”,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所以面向未来,筹划未来,营造未来,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质的要求。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着重点是面向未来,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面向未来的哲学。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环境中生活,消极地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无法超越 当下有限的范围。而人并非如此,他基于现实,但又不囿于现实,要超越现实,突破当 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更广阔的时空中行进。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是人类理性的自然 意向,也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哲学的开放性,面向未来的哲学,正是反映了人类的这种 本性。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作进一步阐明。
人的需求。人作为高级的动物,有各种需求,除了最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外,还有享受 的需求,即人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而且还要吃得好,穿得美;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 的享受,而且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对精神生活的 享受,需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显得重要。再有发展的需求,这是人类一种更高层次的 需求。如果说生存的需求和享受的需求,是指人当下现实的需求的话,那么发展的需求 却主要是指人的未来的需求。就是说人不能满足和停留在当下现有的需求上,而是希望 有更高的需求、生活更美好的未来。通过人艰辛劳作与创造性活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以实现人发展的需求。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可见 ,发展的需求,是人本性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看出,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有的抽象本 质,人的本质存在于对需求的不断创造的辛勤劳动中,人性并不是什么不变的实体性的 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
人的想像。想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对于“想像”这个概念,固然我们可 以从艺术、心理、教育、科学、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界定,但把它归纳起来可以看出有 以下几个特征:想像是人思想意识中的一种虚拟的创造活动,虚拟的事物或幻想的境界 是人主体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想像的对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尚未在(not yet)的客体, 它是当下实际不存在的可能性;想像的创造物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得到的本质概念 或“同一性”,而是超逻辑思维的表象、意象、联想相结合形成的新形象,具体的多样 性的融合。想像对许多学科都具有重要地位,艺术家的创造离开想像就寸步难行,可以 说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创造物。科学家许多发明创造也往往源于想像。哲学家 一方面靠抽象理性思维,另一方面也需要想像。“一个伟大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 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 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以外,人类的伦理导 师们还极富于想像力。他们那富有想像力的见识渗透于他们的主张之中并使之生气勃勃 。”(注: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6~78页。)
乌托邦精神。“乌托邦”是人所特有的幻想的理想境界。“乌托邦”(utopia)一词是 由两个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组成,意指“乌有之乡”。后来,“乌托邦”成 为空想主义代名词,变成了贬义词,意指人们想做那种根本不可实现的事情。其实,“ 乌托邦”是人类向往未来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描绘,是人类憧憬未来,期望未来的生 动的具体体现。这是人性的自然要求。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之所以说这种或那种看法、 观点或理论是一种空想,是站在当时科学水平与认识水平来说的,就是说在当时条件下 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是梦想。但是你哪里知道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嫦娥奔月” 过去是一种神话,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是今天随着科学发展,载人宇宙飞船上天,都变 成了现实。我们知道,第一个提出“乌托邦”一词,见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思 想家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书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 金书》。书中描写了经济上实行财产公有制(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没有压迫没 有剥削,政治上实行彻底民主制,全民享有选举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理想社会。可见 ,莫尔对“乌托邦”岛国的描写,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幻想、根本不存在的“乌有之乡” 。
我们认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人论》中,对“乌托邦” 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作了公正的评述: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以后总是被指责为 只能应用于一个完全不真实的世界。当然也有哲学家蔑视这种指责,例如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写道:“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被当成纯粹想像尽善尽美境界的一个显 著例证。它已成了一个绰号,专用来指那些好作空想的思想家头脑中的想法。……然而 我们最好还是竭力去弄懂它,亲自搞清它的真实含义,而不要借口说它是不可实现的而 将其视为无用。……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有害最无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庸俗地诉 诸于那种所谓与理想相反的经验了。”当托马斯·莫尔写他的《乌托邦》时,用书名本 身表达了这种看法。一个乌托邦,并不是真实世界即现实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写照,它并 不存在于时间的一瞬或空间的一点上,而是一个“非在”(nowhere)。但是恰恰是这样 的一个“非在”概念,在近代世界的发展中经受了考验并且证实了自己的力量。它表明 ,伦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绝不是谦卑地接受“给予”。伦理世界绝不是被给予的,而是 永远在制造之中,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并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事, 它乃是一个用来为人类描画新的未来并使其产生的符号建筑物。在文明史上总是由乌托 邦来完成这种任务的。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 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 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注: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第76~78页。)
另一位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专门写了一部名为《乌托邦精神 》(Utopia Spirit)著作,他从“尚未在”(not yet)范畴出发,认为人是一种“尚未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而是处在变化过程中,他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真正人性存在于 未来。由此他详细论证了乌托邦精神,即未来哲学、希望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 张具体的动态的乌托邦,具体的乌托邦是人类希望的最高理想。
面向未来的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倘若人失 去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社会就不能进步,人将成为鼠目寸光、无所作为的庸人。科学 与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正是由于有了未来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鼓舞人们披荆斩棘,冲 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科学家抱着揭开宇宙奥秘的未来理想,一代又一代艰辛奋斗, 在认识“自在之物”中,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堡垒”,使许多“自在之物”成为“ 为我之物”。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确立了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鼓舞着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取得了中国革命与建 设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向未来,共创未来,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
面向未来的哲学,这个未来意味着无止境,是一种无限,当一个未来的目标与理想实 现了,“现在”又孕育着下一个目标与理想。面向未来连绵不断,它只有起点,永远没 有终点。所以哲学的开放性,面向未来,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去攀登一个高峰又一个高 峰,永不停息。当人有了未来的境界与理想的追求,他就会有广阔胸怀,远大志向,不 会因一时挫折而悲观失望。也不会因一时胜利而骄傲自满,而是永远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内在实质而言,表现为不断创新。反对那种无视时 代的变化与科学的发展,死死抱住过时的理论观点不放、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关键在于哲学内容的不断 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 武器,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前进。离开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失去生命力与前进的 活力,变成停滞不前的封闭的教条。这里从哲学的开放性角度,讨论哲学的创新问题, 我们认为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解放思想,反对“顶峰论”、“绝对真理论”。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科学不是、永 远不是写完的书。哲学同样是如此,哲学问题不能穷尽,哲学理论永无致极点。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永远不变绝对正确的真理,其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因 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永远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穷 尽之时。因此,哲学的创新,必须从“顶峰论”、“绝对真理论”束缚下解放出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思想还被“顶峰论”统治之时,邓小平就提出解放思想,表 现了他的胆识与智慧。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解放思想,创新就成一句空话。这 是因为:
第一,创新就是以新思维而不是按常规思维、以新观点而不是按老眼光审视问题、分 析问题,这离开解放思想,是万万办不到的。一方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大凡社会伟 大变革,必须以思想变革为先导。另一方面,人的思想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在一 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但当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后,它就具有一种“顽固性”,不轻易退 出历史舞台。这也是人的思想观念常常落后于时代、跟不上社会前进步伐的原因。以上 两个方面都说明解放思想对于创新是多么重要与必要!
第二,创新就是敢于提出前人没有讲过的理论、主张,敢于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 ,这离开解放思想,是万万办不到的。今天我们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 无古人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在我们老祖宗的本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完全要靠 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 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第260、291页。)“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 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 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260、291页。)创新只属于思想解放、敢于坚持真理的人,而对于那些被条条“紧箍 咒”禁锢头脑的人是无缘的。
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反对教条主义。哲学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离开了 社会实践,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理论的创新,固然离不开哲学思想家 的头脑,是他们创造思维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它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没有社会现实提 供的材料,任何哲学家都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哲学理论来。所谓哲学离不开时代,是时代 的产物,也就是这个意思。今天人类正面临自然界的生态危机,核武器的竞争,恐怖主 义的威胁,经济全球化浪潮等等。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 发展,从经济所有制到政治体制,从人的生活方式到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今天我们谈哲学的创新,就是要反映和回答当今社会 现实的问题。但对此我们不要作机械的简单化去理解。哲学虽然不排斥所谓“应用哲学 ”、“生活哲学”之类的东西,为解决当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依据,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哲学是一种“纯粹哲学”,它是要超越经验,进行高度抽象理性思 维的科学;它是“高悬于空中”,“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但它却从更高层 面上审视、解决现实的深层问题。所谓“纯粹哲学”,还指它不是一种达到某种私利的 工具,“在这里,没有对地位、利益的任何顾虑,没有乞求上司庇护的念头。”(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54页。)哲学“愈是毫无顾虑和大公无 私”,它就愈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所以我们说“纯粹哲学”蕴含着非 常现实的命题。
面向社会,面对现实,首先是要亲自投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从书斋中走出来到实践中 去,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是十分必要的,毫无疑义的。但由于个人精力、时间的限制, 以及客观条件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参加,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 获取各种信息。这样,密切关注天下事,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我们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把书本上的东西视为金科玉律、绝对真理,认为书本知识万能,可以解决一切 问题。教条主义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时代的变化与科学的发展,以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老 眼光看待当今社会和问题。它的信条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乌托邦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