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的“超市”不能打败“货摊”?_物价水平论文

超市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的“超市”不能打败“货摊”?_物价水平论文

超级市场的中国特色——中国的“超市”为何不能战胜“摊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摊商论文,超级市场论文,特色论文,超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级市场”出现并成长在国门之外,是个标准的“洋货”。若是在承认洋货发明权的30年代,既有洋钉、洋火、洋白菜、洋柿子之称,恐怕“超级市场”也会被叫做“洋店”吧。中国“超市”与外国“超市”有很大不同。中国超市有“中国特色”。在国外,“摊商”早已没有了规模。除非特殊产品,卖“大路货”的摊商根本无法与“超级市场”或“连锁店”竞争。因为摊商没有“规模经营”,所以成本高,随之价格高。有人以为摊商价高是因为他们“心黑”,一心想赚钱,但是再黑的摊商在卖不出东西时,也会降价的,否则损失会更大。于是摊商联合起来,或是黑社会操纵,维持某种价格,用以对付消费者。可这样也不能百战百胜,因为消费者有不买东西的自由,价格离谱,或假冒伪劣商品太多,不管摊贩们还能在“中国特色”中熬得多长时间,终归他们(个体户)是在消灭自己。本质上,摊商没有价格优势,尽管在中国现实并不完全如此(目前,中国摊商常常能“倒过来”反而保持某种低价优势,其本质原因,并不在于摊商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而是“超级市场”方面往往放弃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国个体户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在80年代初期,个体户曾是经济改革排头兵,受到政策上百般照顾。他们驾乘改革东风,在经济学家的欢呼中,在全国不少人晕头晕脑之际,大发了一笔,还带动了千百万青年,心中充满发财欲望。可是无论怎样“扶持”,个体摊商经济毕竟先天不足,因此没法满足中国经济学家们快乐的神经。但个体经济在与“超级市场”竞争中终归将要败北,却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然,是经济进步的先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超级市场取代个体摊商,本应是经济进步,但在中国特色中,至今仍有些不对劲的地方。第一,中国超级市场的规模常常比较狭小。它不仅在外部要对付个体经济的竞争,而且在内部也往往被个体经济所打入,出租摊位,分享利润。这是限制中国超级市场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样的经营方式,使假冒伪劣商品有机会透过“个体户渠道”乘机而入,败坏了超级市场的竞争面貌。第二,中国超级市场物价仍相当高。这使得我国超级市场除了所谓“购物环境”以外,没有与摊商价格竞争的真正优势。如果超市的物价只比摊商的物价便宜10%-20%,便谈不上什么优势。事实是,许多超市的菜蔬和食物的价格,往往还高于自由菜市场的摊商物价。这可以说是超级市场的自杀性动作。

为什么中国超级市场的物价比较高,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房租高。房产所有者想尽快回收建房投资,因此房租就居高不下,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超市经营者全部拒租,房产主也没有活路,争下去,最后只闹得个两败俱伤了事。在美国,不少超级市场摆在远郊,很有可能主要因为级差地租的关系。那里的人们几乎都有汽车,所以超级市场不愁没有顾客,而且似乎更愿意接待开车来的顾客,因为他们的购货量大。(2)中国超市经营者一心想尽量捞足“高价”的好处,而没有低价竞销的意识,奇异的是,几乎大家全都没有。个别人有此意识,也没有低价竞销的勇气。所以,超市的物价与摊商的物价的差距拉不开,便失去了与摊商竞争最有力的武器——低价优势。在国外,超市的东西价格相当便宜,因此在竞争中逐渐淘汰了个体摊商。(3)我国的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当前物价已经感到麻痹,因而心理上有意无意地承认了目前超市物价水平。不少人看到超市某物比摊商的便宜几角钱,就已经感到喜洋洋了,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人口尽管生活拮据,却多半没有在购物时反复掂量物价的习惯。另外,多跑几家商店比较物价,在中国要不少跑路的时间和车费(中国的交通状况和交通费用,对消费者来说,比在美国还使人吃力),中国的消费者大都缺少剩米余钱,又少有私人汽车,因此购买量小,要想“货比三家”,成本也不低,因此也就算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超市的经营者也就非常乐于卖出尽可能高的价格,而不是像国外的经营者那样,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增强竞争能力(而外商经营者到了中国特色的经营环境中,也变得非常乐于卖高价了)。

在老一辈中国人看来,零售商就是要零碎、散乱、满街都是,到处都有,这样就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方便了群众”。从国外情况看来,这看法已经是很落伍了。商业领域的“零售”环节进入大规模操作,可以说是商业中一大革命。中国显然已经远远落后。前几年,国外所谓“仓储式”超市的进入,对中国“小农经济”式的摊商经济,给了一个重大教训。令中国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的商品那么便宜,难道他们在“赔本赚吆喝”吗?后来才发现,他们在从厂家买货时价格压得特别低,所以并不赔本。为什么厂家会同意低价售给他们呢?就因为“购买量大”,微利,厂家也愿意干。“规模经营”的利益就在于此。具有“小农经济”传统的中国人常常想不通这点。国外超市的物价低,遂吸引了大批顾客大批量购买,利虽薄,总的获利并不菲。当然,另外的原因,是“仓储式”超市的房屋设备投钱很少,雇佣的售货员也远少于通常的零售店。所以,大规模的零售商业能够战胜自由市场的摊商,道理盖在于此。

有人认为,超级市场雇用“人手”少是其能够取胜的最重要原因。这个道理并不适用于有“中国特色”的超级市场。这是因为中国“人手”的工资非常低下。中国的超市里到处都是售货员,他们活儿可能不重,但超市的监视效率并不低。雇用大批“人手”,比起安装一套带有多个摄像机头的电视监控系统要省钱多了。

中国商场售货员的服务素质也颇具有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经营者和售货员的心理来说,所谓“服务”并不是一种素质,也不是目的。目的是“赚钱”,服务是手段。很少有中国商场经营者和售货员会反对这点。因此,中国商业服务人员通常不会站在顾客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商场和顾客,是“商战”中真正的交战双方,只不过为商场间的“竞争”所掩盖。不错,各商场都在“争夺”顾客,“服务”是手段之一。商场的目的是赚钱,这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也曾感到奇怪,因为我曾在“资本主义老窝”之一美国的大商场买过东西。我的感觉是,通常美国大商场(包括小商场)的服务人员,并没有“推销”姿态,当和他们说活、谈到商品和购买时,我感到他们往往是站在顾客方面来考虑和讲解的。他们还会帮你分析:是否购买,怎样购买划算(因为商场商品总是轮番降价),当他们觉得购买对顾客不合适时还会劝顾客不要买……。在美国,购买商品之后,1个月之内可以随意退货,无须任何理由。在接受退货时,售货员也没有任何不高兴的脸色,我当时想,是否因为美国售货员也是“雇员”,和顾客在同一“阶级”,就表现了某种“阶级友爱”?这解释显然太牵强。

在中国办超级市场,和世界一样,也应当是“发展方向”。但是,我们感到,举办者应当换一套真正的现代化思路。

标签:;  ;  

超市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的“超市”不能打败“货摊”?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