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兴起的经济学涵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涵义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知识经济的兴起向建立在农业、工业经济实践基础之上的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呼吁知识经济时代的亚当·斯密的诞生。尽管目前有关知识经济的理论尚处于探索之中,但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各领域的挑战却是实实在在,绝非空穴来风。
一、对微观经济学的挑战
在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传统的生产函数是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知识和技术只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因为物质的稀缺,所以遵循“稀缺原理”,产出的增长取决于物质投入的数量,而且投入的要素按规模成比例地增加,任何一方单方面的增加都会使收益递减,这就是“收益递减规律”。
传统的理论适合于考察知识存量变动缓慢的经济系统(工业经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迫切要求将知识从外生变量调整为内生变量。
知识变量的内生化,并非像机械地增加一个要素那么简单。知识和信息具有“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特性。可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可以用极少的额外费用重复使用。知识和信息相对丰富,稀缺的含义只是表现在有效利用它们的能力上。而且知识的投入是“收益递增”的,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知识需要投资,从而知识和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
知识经济的兴起还向传统竞争理论发动了挑战。传统理论认为,“完全的竞争”是规范准则,而垄断力量则是一种偏离现象。而在知识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品是处于“准”独占的地位,垄断并未阻碍产品的持续升级,同时也不减少消费者福利,这种双赢(win-win )现象颠覆了传统经济理论对垄断报持否定的看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企业中劳动雇佣资本的现实向资本雇佣劳动的传统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知识型企业中,创新者、经营者、资本所有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者和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
二、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
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的变化必然导致宏观经济学的相应变化。
首先是宏观经济分析模式的危机。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以来已持续五六年高速增长,失业率不断下降,1997年降至4.6%,达到24 年来最低水平,通货膨胀自1992年以来始终在3%以内。 这种低通胀下的高增长正是知识经济中的高科技产业所驱动的,截然不同于需求刺激下的经济增长,因此以需求管理为内核的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模式的有效性遭到人们的质疑。今天的低通胀、高增长与70年代“滞胀”现象正好相反,便都对需求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激光和电脑时代使用30年代构想出来的需求学派模式毫无意义,而应转向供应学派的模式。在需求模式中,增长强劲和金融市场兴旺引起的通货膨胀;而在供应模式中,它们引起反通货膨胀。
其次,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理论被重新审视。美国经济从1991年至今,持续增长时间之长,仿佛完全无视经济周期性的存在,以致有人宣称经济周期已经“死亡”或根本就不存在。当致更多的经济学家并不如此激进,而只是认为美国经济的周期性有所淡化,不像以前波动那么剧烈和显著。导致经济周期性淡化的原因除了就业和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金融市场体制变化以及政府政策更为合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最关键在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前一个产品还处在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成长期时就拿出很大一部分销售额,投入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产品又开始处于周期上升之中。以此类推,一条条增长曲线相叠交,减缓了经济增长走向低谷的趋势,抹平了经济危机的周期,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一条不断上升的“波动曲线”。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能更好地掌握和控制出现的问题,从而限制经济衰退,美国80年代的库存和销售比为17%,如今仅为8%。
对于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下的低失业、低通胀现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供给方面发生了变化,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抵消了高收入、低失业可能造成的需求压力。也就是说,由于经济潜在可持续增长能力增强,实际增长率的增加要与潜在水平保持一致步伐,就不会引起“过热”或通胀。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新经济”论调。著名经济学家P ·克鲁格曼就认为,美国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动,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或生产能力本身并没有增长多少,目前较高的实际增长率主要归因于对潜在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加强了,标志表现为失业率降低,资源设备利用率高。克鲁格曼尤其强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所起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兴起,美国公司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机构精简提高效率的浪潮下,工会和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能力削弱。再者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全球化的推动下,厂商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劳动力,因此美国工人和工会考虑更多的是保住就业机会而不是提高工资,这使美国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压力减轻。
与上述理论观点相对应,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际方式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在需求管理模式下,人们普遍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缩小财政赤字则使经济增长放慢。可是美国90年代以来尽管财政上十分节俭,赤字不断削减降低,经济增长却比以往更为强劲。今天的经济学家倾向性认为,在知识投资收益递增,知识与投资良性互动的条件下,削减政府赤字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加大私人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信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客观上导致金融市场采取货币市场帐户、电子货币划拨等新办法,对传统货币政策形成了很大冲击。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变动急剧,难以预测9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供应量猛增却并未随之出现通胀加速的现象。美联储已宣布不再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通胀的目标。实施货币政策的重点转移到试图通过控制短期名义利率,从而影响长期实际利率,最终对经济活动施加压力。
最后,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关股票市场的传统理论也遭到人们的质询。美国目前股价之高,用一切尺度衡量的价值几乎都达到创纪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股票估价过高或存在股市泡沫。因为股份上涨的股票多为高科技产业公司,对知识和科技的投资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决定了这些公司股票的高市场价值,是不可与传统企业同日而语的。联系宏观经济理论,从供应学派角度来看,股份上涨反映产出、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像需求学派模式认为的那样,引起通胀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