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组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患者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30例,对照组患者确诊29例,1例出现漏诊情况,组间诊断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例患者不同质量分级的图像数量,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够进行重复性操作,诊断的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由于患者颅内动脉管壁存在先天性的缺陷以及腔内增加的压力的情况下,在多种高危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临床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发后在通常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除非动脉出现破裂。如果患者的动脉出现破裂,病情则变的相当严重,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1]。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主要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本文探究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组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并且通过手术病理结果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患者,全部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分为为43岁至51岁,平均年龄(44.36±5.3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性头痛、血压身高、体温上升、并存在脑心综合征等。两例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使用的数字减影X光机生产于西门子公司,在进行诊断时需要根据穿刺标准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套鞘,对患者进行全身性肝素化处理,然后给予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训责双侧椎动脉或者双侧颈内动脉进行,在进行血管造影时通常采用多角度进行照射,从而确保能够清晰全面的显示患者的病灶病况[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所使用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产于荷兰飞利浦公司,在进行检查时需要对患者的全脑进行常规扫描,然后给予患者碘对比剂,将浓度为350mg/ml的碘对比剂通过肘静脉以4ml/s的速度进注射,注射的剂量为50ml。将患者一侧颈总动脉设置为甘新渠的监测区,并将触发阈值设置为150HU后进行扫描操作,进行扫描的参数分别为:240mA电流、120KV点压、矩阵为512×512。然后将所得到的扫描数据全部输入电脑,通过软件处理得出重建后的数据结果。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患者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2]。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方法得出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参照标准血管和动脉瘤清晰度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小动脉瘤大小以及形态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4级以上的上分支以及小血管均能够清晰的显示,则为质量为I级;如果患者的小动脉瘤、4级以上分支、小血管能够清晰显示,则为II级;图片显示的血管周围可见伪影,但是能够诊断无误,则质量等级为III级;图片显示血管周围伪影清晰可见,无法准确诊断结果,则图片质量为IV 级[3]。将手术病理的结果作为患者的诊断的金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确诊,对照组患者确诊1例,1例出现漏诊情况,组间诊断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比两例患者不同质量分级的图像数量,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比价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飞速发展,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被广泛用于血管病的诊断过程中,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多层螺旋CT技术在诊断动脉瘤的过程中对于直径超过3mm的动脉瘤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更高,对于直径低于3mm的动脉瘤,其检查准确率相对降低。而且通过徐平[4]等研究证实,当动脉肿瘤直径超过3mm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基本一致。但是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重复性操作,不会对患者产生创伤,能够有效确保准确度。而且通过扫描后的图像能够进行360°的旋转,有助于医生能够更加清晰的检查动脉瘤解剖情况[4]。对于动脉瘤的血管分支,动脉瘤颈的方向以及宽度,以及其与周围血管之间的距离都能够清晰显著的显示出来。同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于动脉瘤钙化和动脉瘤血栓等的检查的敏感性相对较高,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降低漏诊的情况。本研究对比了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真确性,结果显示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两组患者诊断正确性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片质量为I 级的有14例,II 级1例;对照组图片质量有13例为I 级,2例为III 级,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本次研究病理数据选择的原因,无法更加详细的对比两种诊断发生的细节差异,但是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诊断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而且同谭晶[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证实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够进行重复性操作,诊断的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金嵚,于卉.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3):16-18.
[2]黄迢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初步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35):174-176.
[3]谢占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3):4693-4694.
[4]徐平.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1):87-88.
[5]谭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24):83-84.
论文作者:谭其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动脉瘤论文; 造影论文; 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螺旋论文; 颅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