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基础教育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世界范围内基础英语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英语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世界各国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语言教育政策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各国语言教育政策都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不但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各国的外语教育界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改革。中国于2001年7月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它所提出的英语教学共同目标,为各地区和学校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了可参照系数,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影响是深远的。
二、教育目标——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发展
1.重视学习者内在的自我发展。
现代教学观认为,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外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innerself),促使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
2.倡导着重过程的教学。
专家认为,着重于过程的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其关注过程的出发点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模式有待于改革,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把教育的重点逐渐从‘结果’转向‘过程’……我们所推崇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不要结果,而是在强调‘过程’中获得‘结果’。”
3.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现代教学法更强调的是理念上的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当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时,其学习效果往往是最佳的。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其学习的驱动者,那么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能得到发挥以促进学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以“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为题的教育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做事、共处、生存。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90年代开始提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当今中国,素质教育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改的中心话题。素质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教材开发
1.从“一纲一本”转向“一纲多本”的局面。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外语教材的开发呈现出勃勃生机,一纲多本的政策得到充分落实。这些教材以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注意了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多样性,既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又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全阅现行的外语教材已达到三十多种,并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目前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开发是以成套化进行的,即围绕教科书成套地同步推出教师用书、各种视听教材以及学生辅助读物等。此外,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从过去单一的行政指令逐步向教师自主发展,即教师可以参与对教科书的选择。
教材的多元化、系列化和弹性化态势既是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又为教材的进一步改革注入了活力。
2.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报杂志、网络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JEFC 1A英浯教科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理念的体现。
四、教学理念
1.从单科教学转向跨学科知识教学,重视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教学。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质所表现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施特恩贝格(Sternberg,R.J)认为: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六大因素相互作用构成创造力,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从教育角度来讲,创新教育应该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开展创新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倡导任务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兴趣与语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应注意采用活动途径,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某一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教学更具有交际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操练。任务型的教学之所以越来越为英语教学界所重视,原因之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有可能形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的转变——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
专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孙骊,1989)。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使学生从词汇记忆、句型机械操练转向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有了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应被看做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们能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存储和提取信息,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目标(陈琦,陈儒德,1999)。
语言教育界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学习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学习者进行策略指导,提高其英语水平。美国学者J.Rubin和加拿大学者H.H.Stern等人总结出成功的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Stem,1975;引自何广铿,2002:41):
1.有个人的学习风格或积极的学习策略;
2.对学习任务主动去完成;
3.在目标语意义不清楚时能加以容忍,了解讲本族语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4.知道如何对待语言问题;
5.具有把所学习的新语言总结成为有序的系统的实际策略,并能在学习中修改该系统;
6.经常寻求对意义的理解;
7.注重实践;
8.注重在真实的交际中使用语言;
9.自我监察语言的运用,对语言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敏感;
10.逐渐把目标语建成一个独立的参照系统,并用它来进行思维。
英语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行反思,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内容——注重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时,指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背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将是21世纪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七、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工匠型”转变为“学者型”
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型的教师。
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斯甘(Shon,1983)就把现代语言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他认为,“反思”是教师对已有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删减。我国教育学者认为,“硬改变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调整其教学意识来实现”(吴宗杰,1995);“教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教育实际工作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具有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是21世纪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吴欣,1998)。
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行为研究可以包括“制定计划→实施教学→观察教学情况→教后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八、学习目的的转变——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教学大概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主要受当时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H.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必须重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与培养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因为成功的学习者不仅在于他掌握了多少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在各种社交场合成功地进行有效的交际(即较好地掌握说话的目的、时间、场合、对象、内容和方式等等)。D.H.Hymes(1972)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上的正确性、形式上的可行性、场合上的具体性和现实中的真实性。
九、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是最早提出认知法的学者。认知法认为在外语学习中,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力,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外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导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则,创造情景让学生操练语言;学生是英语的积极使用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语言规则、理解语言规则,并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则。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转为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
十、科学的评估体系——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提出,如果把培养高级智慧技能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这些技能就必须加以测量。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状况,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它给予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的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重视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语言转向口头运用;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测试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建立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