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全国高校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3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经济学教授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缩小收入差距等三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已成为各国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代表更加深入地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考察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家从生产力和经济体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区域均衡发展等多个层面探讨我国的经济增长问题。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代表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约束下,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目前的经济行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需要,兼顾当前与未来,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完美结合的一种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控制人口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有的代表认为,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化生态环境、消除贫困,以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前提。关于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代表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来论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观点有:(1)我国的经济增长范式应由“一维单向”的增长范式演变为“三维双向”的增长范式,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发展知识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能从制度与技术创新上,变革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变资源供给基础,提高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3)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结构调整,实施有效技术进步战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并且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通过金融深化、关注金融中介的内生发展,努力提高金融中介的工作效率,以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实现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

此外,也有的代表认为,制度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保证。经济制度的变迁(包括经济组织形式的革新、市场制度的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产权制度的变革等),不仅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的代表认为,就业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必须加快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机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这个体系包括: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和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体系;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促进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与会代表围绕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它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有何区别,以及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战略抉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内涵。有的代表认为,工业化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2)生活方式的转变。(3)工业化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它强调国民经济中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4)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5)应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关于信息化的内涵,代表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和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加强信息产品在经济和社会中作用的过程。(2)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了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它是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3)信息化既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利用程度的提高,而且还要求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和信息社会相匹配的文化、法制、制度等环境。

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多数代表认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能模仿发达国家那样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必须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并举,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工业化过程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化的必备条件。(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能够催化传统产业的嬗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的代表更倾向于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1)从微观层面来看,信息化会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2)从中观层面看,信息化会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引发新型产业群的兴起。(3)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信息化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为工业化创造市场需求。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十六大提出我国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它既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含义,代表们有不同的观点:(1)认为新型工业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路线,即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包括制度创新。(2)认为虽然工业化不单纯是技术路线,但主要的还是“技术创新”。(3)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演进等等。(4)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有的代表认为,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即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2)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强调在发展中利用信息技术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3)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幸福,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福利水平。(4)实现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充分发挥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也有的代表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外开放型、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与会代表主要从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信息产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推进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加快社会发展等等。此外,代表们还分别从产业组织优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利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企业虚拟化运营、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呼应的农业创新机制等角度提出各种政策建议。有的代表还结合各地实际,具体分析了迈向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以及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等问题。

三、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1.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对推动我国分配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代表对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依据,以及这一分配方式的实现机制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关于价值的源泉与财富的源泉的问题。与会代表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坚持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包括技术与管理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除劳动之外的土地、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所有这些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了社会财富或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而社会财富或使用价值的源泉则是多元化的。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价值创造强调的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而价值分配则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并不意味着肯定这些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的观点。

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根据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方式的基本理论,与会代表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或产权关系。由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贡献,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凭借着要素的所有权要求参与到收入分配中,这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是合理利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

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一语中“贡献”的内涵。这里的“贡献”究竟是创造价值的贡献还是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贡献?有的代表认为,必须对这些生产要素区别对待。如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科技劳动或管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贡献”是既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新价值。而资本作为非劳动要素的贡献则是指它在生产财富中的贡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资本,没有生产资料,光有劳动也创造不了财富与价值,因此,也可以说资本是创造价值与财富的必要条件,在创造价值中起了客观作用,这种作用也可称之为“贡献”。

关于生产要素贡献的计量问题。如何计量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这一问题,与会代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的贡献是难以计量的,这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面临的最大理论与实践难题,至今似乎没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有的代表认为,用要素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要素报酬只不过是对事物的最表面的现象的观察与反映,而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要素股权化方式,并将要素股权化与要素市场化相结合可以解决生产要素贡献的计量问题。

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效应。有的代表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有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使之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参与财富的生产,并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有的代表也指出,在现实中,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居民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不同,因此,根据要素所有权进行收入分配,必然会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是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事实。

2.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与扩大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这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和城乡居民之间。与会代表围绕着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进行论述。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的代表运用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代表们认为,在一国经济增长的初期,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扩大的趋势,表现为基尼系数的提高。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表现为基尼系数的下降。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代表还认为,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刺激和拉动经济发展。有的代表则指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且还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此外,还有人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起飞不能过分地、单纯地依赖收入分配的差距。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与会代表们认为,虽然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这是由我国多种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由于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根据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必然使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2)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过高。(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4)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控机制不完善。(5)非法非正常的收入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差距的不平衡。此外,还有的代表认为,我国迅速扩大的收入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改革开放以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的矫正,如对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矫正、对单一分配方式缺陷的矫正,以及对不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的矫正。

关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许多代表认为,要缩小收入差距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体而言,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2)规范分配秩序,改革税收体制,调节过高收入。(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相结合分配的原则,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4)完善法律法规,坚持取缔非法收入。(5)公平社会资源或生产要素的个人拥有。还有的代表指出,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收入政策的侧重点应从改革初期的偏重于强调“效率优先”,转向更多地强调“兼顾公平”的原则。此外,有的代表认为,我国今后的收入结构不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小,中等收入阶层大。这种社会阶层结构,对于一个社会无论是发展还是稳定都是最优的。

四、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

除了以上的三个会议主题,与会代表们还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有的代表在理论上综述了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分析,并在实践上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政策建议。代表们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进行了研究。对《决定》中提出的“五个统筹”发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等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认真讨论。

关于“三农”问题。有的代表认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要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政策和歧视性待遇,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其货币资本原始积累能力,缩小城乡差别。有的代表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两张皮,将农村经济循环体系与城市经济循环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城乡统筹发展。也有的代表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实现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问题。有的代表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既是新时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下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必须依靠体制改革、结构优化与开拓创新。也有的代表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必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即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现代大农业相协调,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标签:;  ;  ;  ;  ;  ;  ;  ;  ;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