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小结教学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结论文,重心论文,单元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走廊·开栏词]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人教走廊”应是多姿多彩的,编、读、教、学诸方同仁,漫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思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益教学,对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服务生活发生积极作用,乃专栏之最大愿望矣。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六课内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就教材内容看,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社会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与交往,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以及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描述了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概况,既没有把宋代解决积贫积弱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了解和阅读有关宋代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包拯、岳飞、文天祥的书籍,讲述杨家将、水浒人物故事,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我还查阅了有关资料,如白寿彝《中国通史》、柏杨《中国人史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相关章节,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宋史研究的新视点》、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等论文,还就宋代人物研究成果请教了李清凌等专家。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宋代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概括,构建论据,做出自己的解释。(2)尝试用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进而解决问题。(3)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把宋代的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成就统一起来,指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历史,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力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代社会。
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既然宋朝“积贫积弱”,那又为什么经济、文化、科技还那样发达?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后来,我们布置了了解宋代人物的任务,大家也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以宋代社会为主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在讨论中要注意四点:第一,说,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第二,听,仔细听别人怎么说;第三,想,自己的观点能否成立,别人的观点是否认同;第四,记,把大家的发言简要地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开始讨论,谁先来?
[由于学生有准备,又是自由讨论,所以发言很积极。限于篇幅,这里呈现的,只是几个片断的摘要。]
片断一
李志康:《三国演义》中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宋朝就是我国唐朝和元朝之间的分裂朝代,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又与金对峙。
师:有一定道理。10~13世纪,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分裂时期,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相继对立且并存着。我们以往的认识,是以汉民族及其建立的宋政权为中心的,所以有了“宋朝”之说,而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权,是放在非正统的地位上的。其实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客观叫法应该是“辽、宋、西夏、金时期”。
李非儿:我看过一些以宋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其中就有个大理国。
师:你说的没错。大理在今云南,它的前身就是我们学唐朝历史时说过的——南诏(大多学生能回答出)。另外,还有回鹘人建立的高昌政权、喀喇汗王朝。辽国西迁后又建立了西辽政权。这些政权“管辖”的地方,一部分或者全部在当今中国的版图范围内,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此也能印证:我们的祖国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蔡炜:我认为,不能用电视剧的内容来认识历史、解释历史。
师:我觉得,只要能还原历史,有正确的根据,还是可以采用的。我们对历史看得过于神圣,好像只有史书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不然,传说、电视剧、小说、诗词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素材,它们也反映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载体。
后玲玲:杜甫的诗就被称为“诗史”。
师:是的。但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去鉴别,不能把野史、笑谈、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
片断二
杜正涌:宋朝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和对方交战,没有不败的道理。(掌声)
田丽丽:是啊,由于战败,北宋、南宋与其他政权对峙时签订好几个和约。
师:大家想想,签订和约对当时社会有哪些影响?
李洁琼:宋朝向其他政权纳贡,失去了尊严。
李成琳:和约中的岁币和纳贡,让宋朝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负担。
石兆琦:双方交战,受苦的是百姓,生活没有保障。
师:战争是残酷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大家想想,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卢晧:契丹、党项、女真太强大了,想侵占中原。
师:这是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看,那些战争就是游牧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冲击,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结果。这样说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不妨我们先想想: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马云飞:契丹、女真侵占了宋朝领土。
师:也就是说,这些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腹地,在事实上打破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这可是北魏孝文帝下决心费精神才完成的,而契丹、党项、女真族凭借自身的强大,通过独特的形式实现了。(学生赞许地点头)
於丽娟:这些战争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师:是的。再说这些和约,它让宋王朝屈辱,人民负担加重,也使两宋统治危机加剧。但是,和议使战争停止,保持现状,双方关系缓和,社会相对稳定,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也步入正常轨道,利于文化浸润和民族融合的加深。
马小平:如果只有战争,没有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交往,也就谈不上相互学习、民族融合加深。
师:所以,我们应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看待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长期的。用中华民族发展的观点去考察这一时期的战争与和平,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李志康:历史书上说,很多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啊!
片断三
景慧君:那些和约还是加重了宋朝的“冗费”,而“冗费”也是造成宋王朝“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积贫积弱”说是由国学大师钱穆1939年在《国史大纲》中提出的。这种说法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长期受侮,学者们所向往的是文治武功兼备的汉唐盛世,对不能增加中国和汉族光彩的宋代不屑一顾。这种历史思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改观。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学者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宋、辽、西夏、金史的研究各自为政,严格划分此疆彼界的现状,开始了10~13世纪全方位的整合研究:把宋向前追溯至唐,向后延及元,进行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研究。当然,这样的研究才起步,要取得大的成绩,还需做艰苦的工作。研究的空间也非常大,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同学中有对历史感兴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学识的提升、视野的开阔,也可以从事相关研究,不但会取得成果,说不定还成教授、学者呢!(学生流露出期待的笑容)
李雅榕:那么,宋朝并不是“积贫积弱”?
梁爽:“积贫积弱”只是一个方面,但也有所作为,也有非常高的成就。
裴绍荣: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我在小说《喻世明言》中就看到过相关描述。
师:看来大家对我布置的作业完成得不错,读得很仔细,还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在小说中读出宋代经济的有关内容,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鼓掌以示赞扬)
李鑫:宋代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在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行业内还有“行会”组织。
周帆:宋代城市非常繁荣,上百万人口的都市有洛阳、临安、苏州、成都等好几个。据载,宋太宗晚年至11世纪80年代,人口由410万增至1700多万。(学生有些惊讶)
师:宋代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曾永木:现在,我国经济的重心也在南方,南方的省区普遍比中西部发达。原来,早在宋代就“南移”了。(这个表达很特殊,学生会意地笑了)
曹丽:宋代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如宋代理学、宋词、书画、《资治通鉴》等史书是其典型代表。
谈苗苗:宋代还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和宋朝有关。这也让我们为宋代感到骄傲和自豪。
师:这些成就和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航海业的发端。宋朝时期,穆斯林民族建立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了欧亚大陆的商路枢纽,或许是由于宋朝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海上的优势。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郑和的远航之后,中国人在东亚和南亚海域撤离,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而穆斯林阿拉伯人又恢复了以往在印度洋上的优势。这些内容我们在以后将会学习。
董天韵:我在电视上看过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史无前例,证明我国古代造船技术高超,并有一定的海上优势。但1433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一著名的远航。
师:董天韵同学对历史非常爱好,经常通过电视了解历史知识,咱们找个时间,专门请董天韵说说他看《百家讲坛》的收获。
生:好!(热烈的掌声)
杨擘:这么说来,这些技术,不仅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片断四
曲媛:宋代既然如此发达,为什么还会有“积贫积弱”的说法?它们矛盾吗?为什么这样的反差会集中在宋朝呢?
李潇:宋朝的弱,是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强而言的。因为宋朝弱,才有了他们向中原的战争,有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掌声)
高亚军:贫和弱是指国家财政和政权控制力方面,而发达是指宋朝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我觉得不矛盾。(掌声)
师:也正是有了财政和政权控制力的贫弱,才孕育了范仲淹、王安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
杨翠娟:他们的变法就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师: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杨业、包拯、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精忠报国之举,都是因贫弱引起的忧患而孕育的产物。而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也是对国弱民贫的另一种思考与表达,他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这么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称不上强盛之世,但它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昌盛的时代。贫弱和发达集于宋代一身,恰好说明宋朝社会的多面性,历史的复杂性。
张豪:宋代就像一面多棱镜!
师:这个比喻很形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宋代社会,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宋朝在你们每个人的心里可能有不同的形象,要正确地认识它,就要综合考量,全面分析,以接近真实的宋朝!
今天的45分钟过得很快,大家表现得很精彩!(师生共同一齐鼓掌)课堂讨论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不会停止,请大家把自己对宋朝的认识写出来,集中在一起展示,以相互学习、分享彼此的成果。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小结课,我和学生形成了对宋朝新的、全面的认识,并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了新感悟。
第一,学生用“阅读——体会——讨论——总结”的模式整合所学内容,感受学习过程,形成了对宋朝的全面认识。这一模式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全面意识,不能以偏概全,无论材料选择还是观点介绍都要慎之又慎,不能按自己的认识强行灌输。
第二,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要不断通过阅读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大历史观意识,以便让学生了解的历史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要精心处理教材,选择合适教法,将自己对历史不同的解喻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全面视野和现代意识下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三,新课程、新教材给学习者和施教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一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课程资源、处理教材结构,既可以课为单位设计教学,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教学,还可以册为单位综合设计。如本课中有关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就分散在七年级上、下两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