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激活学生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学生论文,资源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当今时代,教育也面临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深刻变革。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而且是教育的动力资源和重要的“活性资源”。[1]中学政治课教学应该反思传统的思想灌输的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资源,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一、有待激活的学生资源
教学资源的存在方式有的是显性的,容易被教育者所关注;有的则是隐性的,容易被人所忽视,需要教育者挖掘。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生态要求课堂教学面向人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在课堂教学中绽放。
1.学生个性化学习素质
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2]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存在着个性化的独特的学习素质。尽管人们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学习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策略、思维能力、思维品格和学习技能等;第二是学习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在当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被教育界反复提及但激活不够的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心理常常被应试教育所忽略,因而激活潜力更为巨大。
面对学生学习生涯和生活经历中业已形成的学习素质,需要从利用、纠偏和开发三个方面入手,即对发展较好的部分要利用,对发展畸形的部分要纠偏,对亟待发展的部分要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个性资源。这符合生本教育所倡导的“促进感悟,开发潜能”。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时,涉及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以及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等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本身很庞杂,又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腐败、特权现象不一定合拍,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干扰,甚至对“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产生学习抵触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典型政治案例,激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格等学习能力和情感、兴趣等学习心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单元知识结构,在学习策略、学习技能和学习信念等方面开发学生的学习素质。在激活学生个性化学习素质的过程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群体性互动资源
当课程建设从师本转向生本的时候,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一个个个体,更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群体来看待。近代的夸美纽斯、现代的苏霍姆林斯基和当代的布鲁纳等学者,都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教学群体,教学群体的互动是生动的永恒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种学生群体性互动资源:(1)学生差异资源。从信息流的观点看,群体的差异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学生间的能力、视角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水平。(2)小组合作资源。学生间的合作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团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带来思维和思想的碰撞,促进共同成长。(3)学生人际关系资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间交流合作的纽带,有助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激活以上三种资源,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思维成果的平台,学生群体就具备了互相教育和互相学习的功能。生本教育注重激活学生群体的学习能量,强调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是课堂的正常秩序,“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3]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充满思辨,相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学生彼此思想和思维的交锋,在讨论和争辩中求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比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与效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利与弊、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等等,都需要激活学生群体性互动资源,点燃学生交流的激情。
应该指出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既能带来师生间的互动,又能调动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资源。
3.学生经历性社会资源
传统的“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知识变成客体化、对象化的学习内容。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看来,教育浪费主要是人的生命的浪费:一方面,学生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的学习成果。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强调学生的生命感悟,这就必然要求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有效利用鲜活的生活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每个人的知识,从一种重要的意识来讲,决定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他知道他曾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他曾读到和别人曾告诉过他的事物以及他根据这些事件所能推导出来的事物。”[4]激活学生经历性社会资源可以选取以下四个切入点:
第一,例证教学难点。师生表述学生本人的或者知晓的生活经历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述食品价格的涨落进而分析价值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反思生活经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或回顾自身经历,加深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文化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交流现实生活中真切的价值冲突来认识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第三,剖析社会热点。用政治课知识分析社会热点,把社会热点引入政治课堂,能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和说服力。例如,我们可以剖析“躲猫猫”、“被自杀”等事件,认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第四,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的、相对可信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下岗女工的生活历程让学生体会劳动者就业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4.教学生成性动态资源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生本教育强调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认为“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5]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推进的力量之源。在激活教学生成性动态资源方面,要坚持以下三点:(1)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政治课教学是师生的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对政治现象、政治理论的认识和情感,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师既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预设政治课教学的合理流程;又要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喷发的智慧光芒、暴露的思维盲点,并使之成为政治课后续教学的素材。(3)要处理好政治小课程和大课程的关系。教师既要完成政治课必要的教学进度,实现政治小课程的教学实效;又要直面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和新命题,使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达到政治大课程教育的境界。当我们关注和激活教学生成性动态资源时,政治课教学就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活
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传输知识的环节时,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垄断者和施舍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资源不是被激活,而是被窒息。作为教师,他可以通过对教育惯习的不断审视和反思,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育惯习的不当羁绊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回自己行动的有意识的主人。唯有这样,他才能使自己行动的决定机制更富有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创新性行动。[6]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必然坚持在课堂教学环节激活学生资源,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教少学多
生本教育从“儿童潜能无限”出发,肯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深入阐述了朱熹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育观,提出了“教少学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改变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的教学形式,精选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考和讨论的时空,把课堂教学过程建设成一个学生个性独立、群体欣欣向荣的学习生态环境,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教师不需要细致呈现价值量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内容、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食品价格波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讨论、表述、调查等活动,形成价值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演变成学生利用自身资源的学习活动。
树立教少学多的理念,就会涉及教材观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材被奉为教学活动的经典,是教师必须定时定量完成的任务;按生本教育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导学或者助学,那么教材就成了导学范本或者助学范本。教学活动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本本教育”行为,把教材变为激活学生发展的介质。教学的进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进度;教师讲述内容的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规整的机会;教师的无为和少为,正好促进了学生的有为。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自己学,学生的潜能才能被调动起来。
2.自主感悟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课堂教学最紧要的不是知识传输的完整性,而在于能否给学生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把学习转化成学生“喜欢的事”。只有学生喜欢学习,才会去主动感悟学习的内容。生本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7]学生的主动感悟,可能发生在课堂以外,但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感悟的发生与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资源不会休眠,它始终贯穿在“激发兴趣——主动感悟——知识建构”的路径中。
政治课堂教学重视自主感悟的重要性,就必须实行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感悟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修正自我,从而获得更为生动的知识和牢固的能力。例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我们可以对比欧盟发展与东亚局势,让学生体会欧盟整体的曲折进步和东亚局势的扑朔迷离,经过提升,学生建立起有关矛盾对立性、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浸润着学生辛劳的知识更为久远醇香。
3.多元创生
现代社会带来教学组织的新情况,一方面,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得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另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强化了个人的创造精神和个性意识,学生对某一种权威观点盲目认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政治课的很多理论与理科知识的确定唯一不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个性化思辨和逆反心态并不少见。多角度、多元化的个性认识相互碰撞,不仅不会动摇政治课理论的正确性,相反会创生出新的知识生长点,推动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这合乎生本教育“内核生成”的教育法则。在政治课教学中,公平与效率、人民与政府、继承与发展、自由与法律等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多元创生的诱发点,多元创生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个体、群体以及社会资源参与教学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为鼓励学生多元创生,可以推动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建,调动学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学习资源,通过成员间持续的互动沟通与合作对话,激活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和社会性学习资源,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探究、共生多元的思维品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4.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求知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情感既是课程目标,也是一种学习力,学生资源的激活需要激活学生情感。在科学主义主导下,我们的教育很容易蜕变为没有情感的知识传递,教学过程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诸如“愉快教育”、“和乐教育”等模式,它们共同的成功尝试在于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知情交融,从而达到情智并举的目标。例如,《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包含中华文化的特征、认同感、包容性,本来是极富民族自豪感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但如果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知识的客观呈现,就显得生硬冷酷,很难激活学生资源。
同时也要说明,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否则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涉及劳动者的下岗就业与劳动权益的保护,是一个沉重揪心的话题,很可能触及部分学生下岗家庭的痛楚。在教学实践中,有位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几组学生轻松的小品表演,嬉笑与戏谑充斥期间,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学生不可能产生深度探究的激情,甚至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情感体验就有失稳妥。
三、激活有赖于教学氛围
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教学的神圣和精彩,就在于充满乐趣与活力,师生共振共生共赢。课堂教学面对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学生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捕捉和激活;良好的、适合学生表现的教学氛围是激活学生资源的软环境。这样的教学氛围具有以下特点:
(1)安全。学生资源的激活是与学生的参与、表达、交流、展示、尝试等积极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安全性的课堂环境,构建涵盖教师和学生的、具有完全安全感的教学群体。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言行,教学群体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行为,教学群体要包容和接纳;对不能完成语言和行为表达的学生,教学群体要鼓励和信任;对学生错误的构想和展示,教学群体不能鄙视和疏远。当学生的行为得到了理解和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活跃、主动、投入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资源处于持续激活的状态。安全性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精心营造。
(2)和谐。生本教育倡导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崇尚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这里的和谐教学环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教学群体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受体,师生是在课堂教学中分享经验和认识,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的、和谐的课堂人际氛围。第二,所有课堂教学资源的和谐。课堂教学涉及的课程内容、教学技术、教学设备、教学群体、教学社会环境等等,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教学现状与教育理想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激活学生全部的学习能量,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3)开放。生本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因而学生资源是开放的、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激活学生资源的氛围也必须是开放的。第一,资源视域的拓展。学生资源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现实所有,而且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即时资源,还包括学生未来可以开发的前景资源,真正体现学生资源的“活性”。第二,教学过程的延展。为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学过程可以也应该突破教材、教师和教室的制约,直面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有效利用一切时间和空间,充分激活有利于学生学习一切资源。第三,学习理念的扩展。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学习仅指学生通过获得知识、能力、方法的过程;激活学生资源过程中认同的“学生学习”不仅包括上述课业学习过程,还包括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和人格修炼过程。由于学生资源被激活的过程就含有合作探究、意志品质、价值取向等健全人格培养,其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直指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生命发展。
郭思乐教授说:“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8]政治课教学可以激活学生这一活性资源,创造让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教育生态,在学生生命得到自我鼓舞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