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反思性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这一进程中,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理念——反思性教学迅速发展起来,并于20世纪末被引入我国。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说法不一,本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是反思主体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进行反思性教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教师的反思性教和学生的反思性学。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一、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进行。
1.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化学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适宜决定了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化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必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为了做好这一点,化学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结果造成了高分低能(有的学生本科毕业还不能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价值观缺失(有的留学生到了国外不愿回来为国家服务,有的学生感情冷漠、不关心家人及社会)等问题。传统教学培养的人才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更像一部考试机器,教训是深刻的。为此,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全面的。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况不应做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具体教学中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自学。而对盐类水解的应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应结合所学原理深入研究,以弄清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格局,鼓励各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教授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本人经过反思后,打了一个比方: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宏观领域研究的是肉眼可以看到、可以称量(质量、体积)的物质,微观研究的是肉眼看不见、无法称量的分子或原子,如果能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两者沟通起来,将极大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物质的量就是这座桥梁,其关系可表达如下:
有了这种认识后,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时就容易多了。
再如,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也是比较难学的部分,仅靠书本、粉笔、黑板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其效果会大大提高。
又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原先采用讲授加演示实验的方法教学,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我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4)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严重的不足,概括起来有:评价主体的垄断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问题,化学教师可反思自己的评价问题,尝试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评价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较完善的评价方式。
2.反思的方式
教师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写教后记: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难点,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也记录下来,及时向学生反馈,不断完善。建议每一个教师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这方面的问题。
观摩与分析: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微格教学,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反复揣摩。积极参加校内或上级部门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价别人、反省自己。也可以与其他化学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并交换意见,以求共同进步。
行动研究:利用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性教学,其具体步骤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解决问题、再反思。行动研究与教学同步进行,不仅能改善教学,而且能在教师中间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
二、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比较清晰,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次,学生有一定的元学习能力(学习者运用有关元学习的知识,对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监控、调节和评价)。最后,学生元学习能力是在学习主体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不断反思的过程。
1.反思的内容
(1)对学习目标的反思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学习化学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对生活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贡献,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目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在学习每一课时应搞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想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后,还要搞清学习本节课自己还存在哪些困难,以做好学习这节课的思想准备。
(2)对学习态度的反思
“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笨鸟先飞早入林”等谚语无不说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搞好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学主体,学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态度,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化学。
(3)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一个人学习成果的优劣,除了智商、学习态度等因素外,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学生为通过考试而采取的学习方式有两类:一种称为表层学习,即通过记忆或寻找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来学习。另一种称为深层学习,即通过理解学习内容的含义或探求其现实意义来学习。在化学学习中,表层学习只注意概念、公式、原理的死记硬背等表面现象,其注意的焦点与任务的其他部分未产生联系,因此学习效果较差;深层学习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验证,理论观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在一起,所学的内容被组织构建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其学习效果较好。
(4)对学习结果的反思
反思学习结果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对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反思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质量。
2.反思的方式
预习笔记: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能在预习时及时思考与之相关的内容,记录预习时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必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摘要: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后,应及时反思。在课堂中存在哪些内容不理解,哪些题目听不懂,一一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也能促进教师的反思。
化学实验中常出现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学生应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这样做不仅能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其测定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仔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溶液、试纸、环境等),从而找到更好的测定方法。也可把自己的发现写成小论文,与老师、同学交流,不仅能给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也给自己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助于树立自信心。
学业反思:每一次测验或考试结束后,学生不能仅看看分数就万事大吉。不论考得好与坏,都应仔细寻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彻底弄懂。最好能从自己对考试的准备、考试时自己的心理状态、考试结果入手,分析考试的得与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长期坚持,不仅使自己的学习比较扎实,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总之,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值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