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要靠深化改革坚持“特”下去——中国经济特区2000年发展战略研讨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要靠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中国的经济特区已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阶段,人们都在探索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走向。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特区将如何继续扮演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的角色,已引起了世人广泛的瞩目。日前,由中国管理科学院深圳分院发起召开了“中国经济特区2000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此本刊发表庄崚同志整理的会议综述,以飧读者。
一、进一步认识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进入21世纪的进程中,中国经济特区将继续充当改革开放试验场与排头兵。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经济特区的优势,使特区在走向21世纪时再创辉煌;如何通过经济特区的“窗口”功能继续带动全国经济腾飞;如何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试验中总结出一套可借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这些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尽快制订更加符合经济特区发展要求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是摆在经济特区面前的首要任务。
专家们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创办经济特区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其宏伟的战略思想,渊博的学识,科学的逻辑思维,在观察了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对经济特区这个与商品经济共命运的古老范畴,赋予了时代内容;并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以其战略家的宏伟胆略,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大无畏精神,倡议在中国沿海具有战略区位优势的广东、福建和海南岛创办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地,以先富带动后富,走全国共同富裕的示范地,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竞争,走向世界的基地、桥梁和纽带。因此,中国经济特区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命运就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港澳回归和祖国和平统一联系在一起,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特区建设,正是在邓小平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无论是最早成立深圳、珠海特区,还是最后成立的海南特区,以及作为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浦东新区都以其辉煌的成绩,以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载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史册。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实践就不可能有全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没有经济特区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没有毗邻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落实“一国两制”也会增加阻力和困难。
他们指出,中国经济特区的战略功能作用可以归结为:
1.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国的经济特区建设,正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以世界所罕见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特区还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逐年增大对国家的贡献。特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它毕竟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期,可以预料,更大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还在它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后的中年和壮年期。
2.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的作用。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指出,特区继续特下去应该在改革试验上做文章,把这篇文章做深、做足、做大。这样就抓住了特区“特”不“特”的要害。
3.经济特区对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平统一祖国,落实“一国两制”以及对华南经济圈的形成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我国5个经济特区设置毗邻香港和澳门,面对着台湾,从其区位来看,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在设置海南省特区时,邓小平就指出,“海南岛能在20年内赶上台湾,就是伟大的胜利。”时隔将近10年,5个经济特区的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与港澳台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如1994年香港的财政收入1430亿港元,而深圳才74.4亿元;台湾1995年的外汇储备为900亿美元,而大陆为7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广东3个经济特区均在1万元左右人民币,而港澳台均达到1万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1994年台湾为2152.6亿美元,而大陆为2808.5亿美元。但两岸四地的经济互补性极强,相互联系已日益密切,交流也日益频繁,又连接亚太地区这个当代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经济圈。它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又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和晴雨表。其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举足轻重,而且对中国的形象,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因此,樊纲、深圳大学钟坚博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胡定核博士等一致强调:中国经济特区应坚持继续“特下去”的战略思路。专家们认为,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特区建设正朝着“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方向阔步前进。
二、经济特区要在世纪之交第二次创业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5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汕头、深圳经济特区时强调,“所有经济特区的同志,都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开拓前进,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在建设两个文明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积极开创特区建设新局面。”从而进一步为特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厦门大学特区研究所郭哲民教授指出,经济特区要成为“两个转变”的示范区。实现“两个转变”是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客观要求。在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特区应如何“特”?这是特区面临的新问题。15年来,经济特区成就斐然,综合实力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居全国的前列。但是,就经济增长方式来说,在相当部分领域中仍然是粗放型,资源消耗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经济要向前发展,必须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持在改革与开放中的“龙头”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方生教授着重阐述了特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问题。他认为,在优惠政策逐渐淡化之后,如何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就显得十分突出。当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我们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力,更是当务之急。其实,比起某些优惠政策,许多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更看重投资环境的完善,在他们看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更大利益。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近年不断改善,但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继续完善。在硬件方面,要构建四通八达、高效运转的交通网络,建立功能齐全的通讯体系,建立能充分满足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渠道。在软件方面,除了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健全法制之处,亟须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坚决克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国际惯例是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的习惯做法,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有利于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也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商来我国投资。
方生教授还认为,要更新融资方式,增辟投资途径,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过去利用外资主要采取贷款和举办“三资”企业这两种形式,现在,可以在境外发行股票(如“中国概念”股、B股)等和债券。在此之前,我们在美国发行美元全球债券和在日本发行日元武士债券,都取得了成功。近年来在投资和经营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如BOT、BFT等,要善于加以实际应用。
海南特区体改办王欣博士提出要坚持改革与立法相结合,增创特区体制新优势。改革与立法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廉政建设。过去政府掌握的审批指标、计划、许可证等权力,都是带有“含金量”的,多一层审批,就多一层成本,给企业和群众增加了负担,腐败的漏洞就多一些。比如我们税收征管改革采取报税制,取消了税收专管员,把他们特权取消了,他们就难刮油水。再比如取消了全省公路设卡收费,实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代了征收养路费、交通管理费、过桥费、过路费。原估计改革后的实际收入应与改革前持平,结果实收比原来增加了58%。此外,我们进行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取消了原来100多个单位的审批权,实行“宽登记,严管理”,现在我省办理企业工商登记只需一至两天。群众称这种“从政府自己身上开刀”、削减不必要的审批权的改革,是“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这些改革通过立法,加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许多原来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砍掉了,政府职能相应地定位到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上。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活动,企业不需要政府批给某些指标或物资,这就避免了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向某些官员行贿,官员也没有了向企业索贿的“资本”,从制度上堵塞了产生腐败现象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