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霞 贵州省望谟县第二中学 552300
摘 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论文作者:黄锦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0
标签:历史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民族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人格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