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然而,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遇到了问题:新增设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部分教师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的指导之间获得适当的平衡。本文就此谈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课题确定——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教师可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趣事或社会时事,变为实践性、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案例一:营养餐单
教师抓住“健康饮食”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开展了“营养餐单的数学”的课题研究。用表格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儿童日常需要吸收的营养和能量,让学生判断自己每天吸收的营养是否足够或超过建议标准,了解自己有没有挑食、偏食习惯。教师可提出“哪一个同学获取的蛋白质最多”这一个看似非数学问题,实质上是“哪一个餐单含有蛋白质最多”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统计表计算得出答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给学生以正面的启示,让学生知道应当均衡营养等饮食常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了,加上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学生不仅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了运用数学思考探索问题的意识,而且逐渐地体验怎样实践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活动——系列化
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数和形的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法则、数量关系的揭示等都不能离开数学实践。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但又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化学习内容。
案例二:三地游览计划
“三地游览计划”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一个参考案例,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类似这样的任务: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
根据第一学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要完成“三地游览计划”的实践活动,必须在第一学段中经历过如下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
①按时间序列记录自己某天的安排。一、二年级时要经常做这样的作业,特别是郊游、参观等活动的时间记录,还要将这样的记录与他人交流、比较和分享。
②调查客车的型号、速度、发车时间、座位数等。
③调查某两三个地点之间路程,在纸上画出方位示意图。如下图:
④从学校出发到某一地游览所经历的时间、用车、车费、用餐等计划和实际记录,进行统计和分析,要经历计划与实际记录的对比分析、实践。
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三地游览计划”实践的基础,但是数学实践绝不仅仅是“三地游览计划”,还可能是学生生活中应当可以解决的任何类似问题,因此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综合应用——探索性
与第一学段的实践活动比较,综合应用对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作出了要求,同时更注重各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意识和数感的形成。教师可通过一些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直接融入社会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三:小小建筑师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选定一个喜爱的建筑物,探索建筑物的特征,然后学习设计建筑物模型。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如下活动:
①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观察形状的变化。
②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该建筑物的特点,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等。
③估计、测量或查找有关建筑物的一些数据,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绘制图纸。
④运用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知识,画出平面图。
⑤计算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购买材料的策略等。通过制作建筑物的模型,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分析、模型、估测、推理、转化、统计等过程,加深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努力提供给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的过程,通过数学实践与运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教学领域的目标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