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再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晋图学刊》创刊10周年了,10年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渡过的,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而且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编辑部的全体同仁表示敬意!

1993年,广东《图书馆论坛》第4期发表了拙作《论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本文是该文延伸。

1、正确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形势总的是好的,事业有了发展和进步,尽管在改革中遇到一些困难,但进步和成绩仍是主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规模扩大了,图书馆数量与藏书总量增加了:1978年全国有普通高校图书馆598所,1981年发展到670所,藏书19362万册,1991年普通高校图书馆增至1075所,院、系、所资料室5759个,藏书37000万册。1991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图书馆达1373所。②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迅速壮大:1980年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7297人,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占38.5%,1985年为32799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53.6%,1991年达46000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56.7%。80年代期间,各高等学校从本校有关学科毕业生中选拔3000多人补充到图书馆队伍。广东省1990年全省普通高校图书馆43所,工作人员1673人,比1981年增加2.4倍,其中43个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接近或超过60%。③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图书馆馆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1980年建筑面积只有132万平方米,1991年达382万平方米,如果包括在建面积就达525.89万平方米。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等都是新建图书馆。广东省43个普通高校图书馆,1990年已有35个馆新建或扩建了馆舍。④图书馆设备有很大改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80年代以来,光学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1990年据978所高校图书馆统计,拥有复印机1368台,缩微机191台,缩微阅读机771台,胶印机99台,各种打印设备481台。1990年据324所高校图书馆统计,拥有小型机56台,微型机749台,建成数据库250个,总计录量达50124427条。1994年底,广东省已有47个高等学校图书馆(占总数96%)拥有计算机580台,已有31个馆开通全面管理集成系总(占总数的63.3%)。1994年4月,“广东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工程”已投入实施,计划投入约700万元,基本完成联网工程。目前已投入150多万元进行第一阶段研制工作。1995年,上海市已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加入Internet。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大系统,是一个网络间的网络,也叫互联络网,至1994年10月,全世界有90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加入Internet,全球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共有3864000台。Internet是一个广泛开放的互联网络,它不属于任何人,在它的运行中只包含少些专门技术,因此能得到全球的广泛应用,且价格便宜,在美国一年收费2000美元,在上海是使用电讯局的一条电话线,一年收费人民币600元,使用40次,40次之外,每次收费人民币20元。⑤加强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的统一管理:198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1981年—1991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成立了各自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委员会。⑥扩大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大多只对校内服务,校内开放,不对外服务,藏书大多是闭架借阅,每周开放时间短。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逐步加强了开放,除为本校服务外,有的还对口为本系统或本地区服务,有的积极参与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不少图书馆扩大了藏书开架借阅范围。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每周开放70小时,目前已有不少图书馆起过《规程》,深圳大学图书馆1990年每周开放时间达108.5小时全年开放365天,图书利用率达113%,1991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教育的已达500所,从1983-1991年全国已有130万大学生接受了图书馆用户教育。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步子不大,突破性举措不多,整体改观不显著,内部结构变化不明显,改革成果还不够理想。

为什么改革的成果不够理想呢?主要原因在于:①观念比较陈旧;不少高校领导和图书馆馆长认为:“高校图书馆就是为本校服务,对校内开放”,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停留在这个水平,手脚也被捆住,一捆就是几年或几十年,图书馆仍是老样。有的甚至认为高校图书馆改革无门,越改会越糟。我们认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本校服务,向校内开放,这当然是正确的,无可指责的,然而高校图书馆要发展,要前进,又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一点上,必须在保证为校内服务的前提下,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有一些新的举措和起步。例如当前高校图书馆经费普遍困难,新书入藏量一年年减少,人员队伍不稳定,如果只强调为校内服务,不强调改革创新路,高校图书馆就难以前进。②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缺乏活力: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附属机构,受学校的统一领导,这是认识一致的。问题是图书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学校统得过多过死,没有适当的放权,让图书馆自身搞活。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不仅受专业、学科制约,受教学、科研制约,还要受各个部门制约。由于这样,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图书馆领导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对高校图书馆改革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意见、建议,然而许多好的改革方案、意见、建议又被领导或有关部门拒绝、打入冷宫,即使某些方案获批准,也难以组织实施。③经费严重不足:经费是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因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1978年国家投入的图书购置费5216万元,1987年为14708万元,1992年为19500万元,相当于1978年的3.7倍。尽管国家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由高校图书馆数量增加,事业规模扩大,人员费用和行政费用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书刊的大幅度涨价、使高校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使许多期刊订购中断,新书入藏减少,人员待遇偏低、图书馆整体运行速度减慢,某些部分受到损害。④人员队伍不稳定:1990年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对在北京、武汉、长春、广州等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安心图书馆工作的不足48%,想调离或想转行的达40%。1991年统计,80年代分配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非图书馆学专业大学毕业生3000多人,到1990年已有2000多人外流。此外还有一批领导与业务骨干下海或外流。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骨干的外流,在职人员思想的不安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深化。⑤可供系统开发的文献信息资源减少:由于中外文书刊价格大幅上涨,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新书入藏量逐年减少,藏书系统性、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可供系统开发的文献信息资源也相对减少。1986年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入藏图书为3107万册,1991年入藏1024万册,入藏量下降67.4%。就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也如此,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入藏新书12万册,1987年则只入藏8.3万册,1988年4.9万册,1989年4.5万册,1992年为19348册,1993年为16844册。外文原刊,1991年订有656种,1992年则558种,1993年为479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88年订外文期刊830种,1993年为530种,南开大学图书馆从1500种,下降为400多种。这样许多重要文献资源被中断,严重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⑥读者服务质量下降:由于普通高校图书馆人员外流,在职人员思想分散,图书馆事业心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人逐步减少,从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人,送书上门的人,主动为读者解难的人也不多见了。当前,尽管普通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还比较正常,但对读者的吸引力在减弱,图书馆形象也受到一定的损坏。

2、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己的条件

观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也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什么样的客观实际,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在计划经济的时期,人们有适应计划经济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观念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观念不断被淘汰,新的观念不断产生。

高校图书馆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呢?一是学校的实际,图书馆是学校的一部分,是学校的附属物,是为本校服务的,是随着学校的节奏运行的,因此人们考虑图书馆的任何问题,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反映学校的实际;二是社会的实际,高等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图书馆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要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与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它不是孤立于社会,而是依附于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观念是适应计划经济的社会大环境的;在市场经济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观念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否则就脱离社会,孤立于社会,这样也无所谓改革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社会,要改革,要发展,就要转变观念。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图书馆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转,是学校的一部分,为学校服务,由学校投资,由学校统一领导,人事、经费、对外联系由学校管理。从而人们的观念是:学、靠、要,向学校伸手,封闭型,无求于社会;不竞争,自我完善,自成体系;不追求经济效益,以学校领导人或主管人满意度为效益标准;馆长只向领导负责,没有外界与内部压力,不承担任何风险。

当前,高校图书馆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为基础来做出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经济体制,而价格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自愿形成的。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包括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所谓市场调节,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机制作用于经济。高校图书馆要适应这种形势,就必须改革。尽管高校图书馆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种公共事业,国家应该投资,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加投资,但如果我们不改革,死抱旧的观念,那么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无法解决,如经费短缺、新书入藏量减少、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距离就越拉越远,更难适应。

图书馆的改革,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还要适应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在观念上也是同样。图书馆的改革和观念更新,如果只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忽视世界图书馆大环境的变化,忽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改革就可能走弯路、出偏差,不能真正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更新也是全面的。

2.1 改革观念: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改革观念,不要认为改革一次就一劳永逸,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改革,使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需要。今天图书馆的改革,不只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还要适应世界图书馆结构的变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2.2 开放观念: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主要是在校内循环运转,与社会联系很少。图书馆藏书主要是对校内开放,很少对社会开放,就是校内开放也很有限度,有是书库是闭架的,师生不能入库利用。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就更少,有的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联合办馆兴趣不浓,有的对国外图书馆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不以为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树立开放观念,就是要改变高校图书馆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在保证本校需要的同时,要对口对外开放;主动投入和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主战场;要面向世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以补充自己不足。

2.3 主动投入和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观念: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为学校师生服务是它的首要任务。然而高校图书馆又是国家和社会的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投入和参与主战场,也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推诿的任务。而且高校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队伍比较强,自身具有这种能力,在做好为校内服务的同时,有能力投入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在服务中做出贡献。高校图书馆要真正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积极投入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中去,才会受到国家更大重视,获得更多投入。

2.4 信息观念:当代社会已步入信息高速公路,价格便宜、自由迅速地获得每个人所需要的信息,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图书馆是“书库”,是“借借还还”和“供师生阅读的场所”的观念已不适应,尽管今天我国还有不少图书馆处于这样水平,这只能说是“不适应”和“落后”的一种反映。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全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迟早都要加入世界信息网络。树立信息观念,就是要自觉地为图书馆加入信息网络,走上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而奋斗,要主动改造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地位与层次,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努力开发文献信息。

2.5 主体观念:高校图书馆长时间来是学校的附属物,是依附性的服务机构,自主权很少,甚至没有,与高等学校内部的院、系、研究所比较起来,有明显差异,缺乏主体地位和主体观念。今天,高校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它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正在显现出来。树立主体观念,就是要自觉地发挥文献信息中心在学校的作用,提高其效益,把封闭型半封闭型的高校图书馆改造为开放型图书馆,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有关竞争。

2.6 市场观念:当前,图书馆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打交道,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建立市场观念,使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结构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有所作为,不至于格格不入,或孤立于社会。

2.7 竞争观念:学校图书馆长期由学校拨款,从而形成了一种不思竞争、不讲效益、不重视市场、“等、靠、要”的习惯,以悠闲自居,将安定与平静视为图书馆的一大优势。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就必须树立竞争观念,在内部引进竞争机制,并积极参加外部竞争。

2.8 大图书馆观念:大图书馆观念也是一种全局观念。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办馆,自我完善,自成体系,无求于人,因此缺乏协作观念或不愿协作。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藏书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遭破坏,人员流失,从而协作、办大图书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摆脱困境的一种措施,并为大多数馆所接受。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的几所或几十所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协作采购、共享、共同开发的大图书馆已不断出现。

2.9 双重效益观念:办图书馆不能不讲效益。不讲效益是败家子作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费由学校全额拨款,图书馆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今天高校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分配体制也有变革,目前不少学校图书馆除书刊购置经费少外,工作人员与教师相比,待遇低,靠吃皇粮,由学校发放统一的平均奖金,使一些人不安心,跳槽。为了使图书馆发展,应在国家和学校政策允许下,开展一些有偿服务或创办相关企业,增加收入,弥补经费的不足。当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较,高校图书馆应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两个效益一起抓,在免费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可开展有偿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改革,除更新观念外,还要树立改革的信心。所谓信心,就是要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优势。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改革的条件更加成熟:①国家整体改革的深化,使高校图书馆的深化改革有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国家改革的政策更系统,法规更完善,人们认识更统一,这为高校图书馆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②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10多年来,高校内部进行了管理体制、经费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的一系列改革,为图书馆改革提供了依据。③图书馆自身条件的变化,更有利于图书馆的改革: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更解放,更积极要求改革;高校图书馆改革通过广泛试验、实践已取得一定经验。可供各馆借鉴;通过实践已涌现出一批改革的积极分子;在物质上有了一定基础。④高校图书馆通过10多年的改革,条件有了一些变化,与其它系统图书馆比较,高校图书馆藏书资源比较丰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图书购置费总体比较正常,设备比较先进,这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优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内部结构,加强基础建设

高校图书馆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内部结构,加强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基础建设。内部改革是主要的,基本的;外部改革是次要的,为辅的。内部是动力,外部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改革内部结构,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然,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例如经费短缺,就要改革经费的来源渠道,开辟新的渠道。但改善外部条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之,高校图书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内外全面考虑,不能只抓一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1 改革高校图书馆内部结构:高校图书馆内部结构主要指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员结构、藏书结构等。

3.1.1 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长期是学校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学校主管校长和相关部门统一领导,无财权、人事权和对外联络权,手脚被捆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自主权仍很少,图书馆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遇到困难。我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要深化改革,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要松绑放权,让高校图书馆有相对独立性,与院、系一样有一定自主权,馆长要与学校教务、科研、人事、校长部门首长一样参与学校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

3.1.2 组织结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指图书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人员的编制和技能的配备,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它是达到图书馆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图书馆组织结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今天,图书馆已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和“信息高速公路化”的时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新的发展,撤销和合并一些过时的机构,建立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机构,如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部门、图书馆现代技术和文献信息网络部门、文献信息企业、图书馆公共关系部门(包含联合办馆与馆际协作)等。图书馆职能要由封闭办馆转向开放办馆;由“以藏为主”转变为藏用兼顾,以服务为主。目前仍有不少图书馆以大量人力,经费维持“以藏为主”的职能,保持庞大的“基本书库”,严重影响了藏书的流通、利用与社会、经济效益;图书馆人员要由只重数量转变为既重视数量,更重视整体素质与工作效率。

3.1.3 管理机制:高校图书馆长期运用的管理机制是行政机制。行政机制通常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条例、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等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组织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以直接指挥下属工作,保证图书馆系统正常运行的。行政机制虽然比较原始、古老,由于它需求的基本条件是最低的,只要在行政上具有上下级领导关系的部门或个人,都可运用。而且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具体性、时效性、稳定性等特点,从而在过去和现在都得到广泛运用,在今后也将得到充分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单一的行政机制已经不够了,必须引进法律机制、经济机制、信仰机制、竞争机制、压力机制,使图书馆生命体保持活力。法律机制就是通过图书馆法律、法规管理图书馆,也就是“依法治馆”,或叫“法治”,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志、随意性,也不是“因人治馆”。法律机制除权威性、强制性外,还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可预测性,使图书馆人员办事有共同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原则。经济机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杠杆和物质利益原则。它是一种导向的间接调节和控制手段,具有诱导性和引导性,不是强制性,而是通过经济利益来刺激、引导、推动被管理者按照经济规律要求的方向去活动。物质利益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使被管理者为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向图书馆管理目标趋近的客观作用力。信仰机制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精神鼓励等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坚定图书馆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自觉为图书馆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竞争机制是一种社会的强制力,无须规定人们服从,也无须借助另外的惩罚手段,但不服从竞争机制推动的后果就是淘汰。竞争机制是人们为争取有限的机会而产生的一种客观作用力。压力机制就是运用目标管理、数量与质量要求、规章制度等手段迫使被管理者趋于管理目标的客观作用力。当前,我国图书馆界从总体看,工作人员增多了,学历提高了,有职称人多了,而工作效率下降,质量差。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压力机制,松松垮垮者大有存在。以上多种机制,要综合运用,相互补充,才能产生较好的作用。

3.1.4 藏书结构:我国不少人认为图书馆藏书多,数量大就地位高,并为此光荣,从而忽视藏书的品种、质量、效益。这种观念长期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目前国外普遍重视藏书的品种、质量和新型载体材料的收藏。要适应新的发展,图书馆藏书结构必须进行调整:①减少复本,增加品种。高校图书馆藏书一向复本量过大,从而造成数量庞大;品种少、质量不很高的结构。目前由于购书经费有限,出版物的种类多,因此应严格控制复本,尽量增加品种。②确保专业期刊和某些连续出版物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期刊是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和进展的,是人们获得最新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不仅要确保原有品种,还要根据经费状况,不断扩大。③要重视非书非刊文献信息的收藏,这是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④要根据经济和设备条件的改善,不断扩大新型载体材料的收藏,特别是多媒体和电子形式出版物,缩微品尽管将被电子形式出版物代替,但在今天仍应注意收集。

3.1.5 人员结构: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员队伍比较庞大,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平均在40人以上,加上临时人员,平均超过60人,多的达200-300人。总的感觉是人浮于事,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难道真是人员多了吗?不是的,是专门知识、专门技能、有较高管理才能、有全面指导业务的人少了,一般的人比例高了,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工作难以深化,只能在一般水平上运转。要改变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首先要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二,要提高整个队伍中具有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具有较高管理才能和能全面指导图书馆业务的人员比例;第三,要减少一般人员的比例;第四,要压缩现有编制,空出名额给在校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逐步让勤工俭学的学生顶替一般人员的岗位。这样,图书馆人员队伍就比较精干了。

3.1.6 建立双重管理目标:所谓双重管理目标,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高校图书馆长时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一切由学校包下来,因此人们考虑的管理目标比较单一,只追求学校领导满意或师生满意为最好的目标,而经济效益目标一般被忽视,不讲成本,不精打细算,不研究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发挥最大效益,结果使图书馆管理水平长期上不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双重目标,才能使图书馆工作和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3.1.7 建立双重服务体制:所谓双重服务体制,就是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体体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组成部分,由学校出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满足全校师生员工的需要,这种服务应是免费的,基本的,不可动摇的,至于对某些短期进修人员也可收取适当费用;另方面,高校图书馆为了充分挖掘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应积极投入和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应积极开展对外对口服务,要积极参加馆际服务。这些服务可收取一定费用,以补偿文献信息资源的损耗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当然有些也可免费,这些要由具体情况来确定。

3.2 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任何改革,只能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不能削弱基础建设,这是改革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主要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或协作网络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设等。

3.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近些年来,由于书价不断上涨,经费严重不足,造成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收藏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新的文献信息资源比较贫乏,这种趋势继续在发展,目前还无法阻挡。这是高校图书馆改革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地位与作用将自动削弱。

3.2.2 文献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我国高校图书馆要赶上时代步伐和世界先进水平,就要重视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不少拥有计算机,但大多处于学习、实验、小规模运行阶段。关于中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已有一些同志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设想。个别省、市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已列入议事日程,正在组织专题研究、规划、设计之中。从全国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统一标准,以便于将来联网;二是建立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逐步在校内实现联网。如果大多数高校,或一部分高校建成了校内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档案、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网络,就为地区联网、全国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3.2.3 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或协作网络建设: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或建立地区、系统高校图书馆协作网,虽不是一个馆的基础建设,但从全国高校图书馆来说,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发展方向。在今天经费短缺、资源比较贫乏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就是未来实现计算机的地区联网、全国联网也是基础。1994年以来,在上海地区由上海图书馆牵头,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高校图书馆参加,建立了“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协作网”。武汉地区有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大、武汉科技测绘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图书馆实现了联合办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机械学院、广东民族学院等图书馆建立了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图书馆协作网。主要内容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开发、共同建立文献信息产业或企业。

3.2.4 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新意,但确实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员在不断增加,学历普遍提高,有各种职称人多了,相对来说,服务的人数没有大的增加,新书入藏量减少,应该是工作作得更好。然而服务质量下降了,效率更低了。某个学校1984年入藏新书12万册,半年后读者可看到新书,1993年入藏不到2万册,半年后还看不到新书。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是下决心调整人员结构,加强考核。增加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减少想干不想干,想走不想走的人;增加具有专门知识、专门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有全面指导业务能力的人,减少不具有任何专长与特长的人比例。

3.2.5 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投入——产出的体现,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归宿。因此加强服务系统的建设,仍是高校图书馆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图书馆书库建设,藏书的开放度、藏、借、阅一体化,检索工具,信息传递的手段,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教育,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等。

4、改善高校图书馆的外部条件,使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全面深化

高校图书馆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内部结构,加强基础建设,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要保证内部结构改革的顺利推进,真正达到加强基础建设的目的,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一定的外部条件。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一是社会环境:一个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改革的社会环境,就是给图书馆改革某种推动力和压力。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给高校图书馆提出挑战和机遇,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良机。问题是有些馆能利用,有些馆不能利用或坐失良机;二是学校环境: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结构、管理机制的改革,给高校图书馆改革提供了条件;三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创造的条件: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因此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切条件具备,而是会遇到某些困难或条件不足,这就靠我们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我们有些人一遇到某些困难,或改革的某些条件不足,就认为改革条件不成熟,不想改革,这是一种懒惰作风和无所作为的表现。

当前,高校图书馆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高校图书馆一向是由学校拨给图书馆购置费,一般规定是占学校事业费3-5%,然而目前大多在2%上下。由于教育经费困难,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经费维持在80年代初期水平,90年代没有明显增长。由于物价上涨、书价上涨、学校拨给经费没有增加,高校图书馆改革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多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事业无法推进,新书入藏量年年减少,设备无法更新,人员队伍不稳定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经费,除要求学校增加拨款外,图书馆主动开辟一些新的经费来源渠道也是不可少的,坐等学校大量给图书馆增加经费,在近期内是难以达到的。

高校图书馆开辟新的经费来源渠道是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认为只要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员工的需要,就应大胆地去探索新的经费来源渠道。

4.1.1 一馆两业:在一个图书馆统一领导下,设一个事业单位,一个企业。以事业为主,企业为辅。以企业补助事业。事业单位就是原有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由学校拨款,免费为校内师生员工服务;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盈利为目的,主要对外服务,盈利主要补助事业。事业与企业经费分开。企业的人员主要由事业单位分流,不足再临时聘用社会人员。企业不能脱离事业,要立足事业,要发挥事业的优势与特长。企业的形式可以用“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信息产业”、“文献信息服务公司”等。

4.1.2 积极投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等;这些重点项目需要文献信息服务,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对口与一些项目单位签订合同,为其提供服务,不仅相互有利,更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可得到一些经费补助。

4.1.3 对外对口服务: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藏书与专业特点,开展对外对口有偿服务。这种对外对口有偿服务,既可对单位,也可对个人,如医学院校图书馆对医院、医生服务。

4.1.4 高校图书馆与企业联合办馆:许多工科院校图书馆都可与对口企业办馆,图书馆可与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一次性投资或每年投资图书馆,图书馆向企业提供服务。

对于上面2.3.4种做法,目前还有些不同看法,认为这样会影响学校内部对藏书的利用。我们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一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与服务能力,大都有潜力可挖,并没有达到饱和或极点;二是只要科学安排,不妨碍任何人得到他需要的藏书,这里主要是严格限定图书流通周期,实行预约借书。

以上看法,比较肤浅,欢迎高校图书馆界批评指正。

标签:;  ;  ;  ;  ;  

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